
辽史
知书房
辽史
脱脱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0
发表书评
读《辽史》如饮烈酒,令人血脉偾张。这部由脱脱主持编修的史书,不仅记录了契丹民族的兴衰荣辱,更展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豪迈气概。那些在草原上策马奔腾的身影,那些在帐篷里运筹帷幄的智者,都在这部史书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辽国的建立者耶律阿保机是个真正的英雄。他不满足于做个小部落的首领,而是胸怀天下,最终统一了契丹各部。这种气魄,这种胆识,让人不得不佩服。读到他率军南下,与中原王朝争锋的篇章,仿佛能看到那金戈铁马的壮观场面。辽国的疆域之广,国力之强,在当时的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
辽国的制度也很有特色。他们创立的南北面官制,既保留了游牧民族的传统,又吸收了中原文化的精华。这种兼容并蓄的智慧,让辽国能够在北方屹立两百余年。特别是辽圣宗时期的改革,使辽国达到了鼎盛。读到这里,不禁为契丹人的政治智慧拍案叫绝。
辽国的文化更是独树一帜。他们创造的契丹文字,虽然现在已经失传,但这份勇于创新的精神永远值得铭记。辽代的建筑艺术,如应县木塔这样的杰作,至今仍令世人惊叹。更不用说那些精美的金银器、陶瓷,无不展现着辽国工匠的高超技艺。
不过,《辽史》也如实记录了辽国的衰落。天祚帝的昏庸,女真族的崛起,最终导致了辽国的灭亡。读到这里,不免扼腕叹息。但转念一想,历史就是这样,没有永远的强盛,重要的是曾经辉煌过。
合上《辽史》,心中充满自豪。这不仅是一部记录契丹民族历史的著作,更是一部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典籍。辽国虽然已经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但它的精神永存。那些在草原上驰骋的身影,那些在朝堂上运筹帷幄的智者,都将永远活在《辽史》的字里行间,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辽史读完,只剩一声叹息。
有很长一段时间没看过这种充满正统史观的历史书了,是朋友硬塞给我的。
天祚帝荒淫无道,导致国家灭亡。以前读这段历史只觉得是皇帝个人问题。随着对历史了解的深入,发现这本书的问题远不止如此。编撰者脱脱作为元朝宰相,写《辽史》时明显带着政治目的,刻意贬低辽国。比如把辽道宗时期的文化繁荣简单归结为"好佛",却对科举制度和汉化改革只字不提。
直到看到书中对耶律大石的记载,发现更严重的问题。这本书把西辽建国写成流寇行为,完全抹杀了中亚史书里记载的西辽文明。如果按《辽史》的说法,整个辽国历史就是一部野蛮史。然而出土文物证明,辽国瓷器工艺、建筑水平都远超同时期宋朝。那真实的历史是什么?不只是《辽史》里写的游牧部落,而是兼收并蓄的多元文明。比如辽国同时使用契丹文和汉文,比如保留部落制的同时实行科举取士。这些在书里要么被忽略,要么被曲解。
看官方修史最糟糕的一点是,很难看到历史真相。每个朝代修前朝史都要为自己正统性服务。元朝修《辽史》时,既要证明自己取代辽金的合法性,又要显示比辽金更文明。所以书中把辽国皇帝都写成野蛮人,把汉化政策说成亡国之因。这种写法在今天看来非常可笑。契丹墓葬出土的壁画证明,辽国贵族生活方式已经高度汉化。但《辽史》里只记载他们射猎饮宴。
研究历史应该看多方面材料。不能只信《辽史》这种官方史书,也要看宋朝人笔记、辽国石刻、波斯史籍。把这些材料对比着看,才能还原真实历史。
大书!契丹气魄尽在其中。正着读也痛快,反着读也痛快。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好,挑着几个章节看也好。开心时能看,心烦时更能看。当官的要读,老百姓也该读。失意的人该读,得意的人更该读。光知道契丹不行,要看懂契丹才行。懂契丹的人,才懂这片土地!
"辽之为国,一朝立而二百年,盖亦勤矣。"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