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辽史
辽史

辽史

脱脱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辽史》为元脱脱等人所撰之纪传体史书,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开始修撰,翌年三月成书。脱脱为都总裁,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傒斯、吕思诚为总裁官,廉惠山海牙等为修史官。元修《辽史》共116卷,包括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以及国语解1卷。记载上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至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的辽朝历史(907年-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辽历史。
更多
书评  · 7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61584
大漠孤烟,穹庐苍茫,契丹铁骑踏破朔风;毡帐连营,雕弓满月,燕云十六州锁寒霜。辽河畔的胡笳声咽,惊醒了沉睡的草原,也惊醒了南朝的梦。临潢府城旌旗卷,捺钵行宫鼓角扬。褪色的朱漆宫柱上,曾经刻着耶律氏"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豪言,如今只剩几道深浅不一的刀痕。可记得,当年阿保机建元神册时,谁曾料这游牧部族竟能"东自海,西至流沙,北绝大漠"? 权力,蚀了脊梁;史官,记在简上。二百年的兴衰轮回,消磨了契丹的野性,钝化了捺钵的锋芒。道宗的昏聩,天祚的荒淫,耶律大石的一步三回头……每个转身都在撕扯着这个曾经"骑兵甲天下"的王朝最后的尊严。青牛白马,驮不动日渐沉重的江山;四季捺钵,圈不住分崩离析的版图。当女真人的铁浮屠踏碎黄龙府时,那些写在桦皮纸上的骄傲,终究化作了居延海畔的一缕孤烟。 脱脱主持修纂的《辽史》,像一具被风干的胡杨木,年轮里藏着整个草原的秘密。三卷本纪,十六卷志,四十五卷列传,看似冰冷的数字背后,是契丹人"因俗而治"的智慧结晶。北面官与南面官并行的朝堂上,汉语与契丹语交替回响;五京并立的疆域里,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碰撞交融。那些被《辽史·营卫志》详细记载的捺钵制度,何尝不是这个马背民族写给中原的一封情书?只是当宋人还在争论"契丹乃犬羊之族"时,辽人早已用"一国两制"的胸襟,在史册上刻下了超越时代的印记。 最令人唏嘘的,莫过于《辽史·文学传》里那些用汉文写诗的契丹贵族。当耶律倍留下"小山压大山"的绝命诗,当萧观音吟出"威风万里压南邦"的豪句,谁能分清这究竟是文明的征服,还是被征服的文明?在应历十五年那场著名的"诗赋取士"之后,契丹人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让对手跪下,而是让对手心甘情愿地拿起你的笔。 如今翻开泛黄的《辽史》,依然能听见混同江的冰裂声。那些被元朝史官刻意淡化的细节,就像上京遗址出土的鎏金银马鞍,在岁月打磨中愈发清晰可见。我们或许永远无法还原契丹语的全部韵律,但透过脱脱笔下"其俗旧随畜牧,素无邑屋"的记载,分明能触摸到一个民族最原始的脉动。当考古队员在辽代墓葬中发现黄釉凤首瓶与鸡冠壶共处一室时,忽然懂得:真正的历史从不是非黑即白的判决书,而是多种文明交织的锦缎,每一根丝线都值得珍视。 风过松漠,吹散了捺钵地的炊烟,却吹不散《辽史》里那些鲜活的姓名。当我在博物馆看见陈国公主面具上鎏金的凤凰纹样,突然想起《辽史·地理志》里那句"东有朝鲜,西至夏国,南距白沟,北绝大漠"。这个曾经被中原视为边患的王朝,终其一生都在完成某种宿命般的证明——草原与田园之间,原本就该有第三种可能。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61631
这书太值得读了!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65467
说来实在汗颜,直到而立之年才真正静下心来翻阅这部《辽史》。作为二十四史中常被忽略的一部,它却给了我意料之外的震撼。那些沉睡在古籍中的契丹文字,那些被时光掩埋的草原往事,在脱脱的笔下竟如此鲜活生动。 初读时总觉辽史枯燥难懂,如今细品才发觉,这分明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史诗。那些跃然纸上的游牧风情,那些在金戈铁马间绽放的文明火花,无一不令人拍案叫绝。耶律阿保机建国时的雄才大略,萧太后临朝称制的气度胸襟,辽圣宗时期的盛世气象,都在这简练的文字中熠熠生辉。 最让我动容的,是书中那些戛然而止的命运。就像契丹人最爱的海东青,注定不能永远翱翔。耶律倍投奔后唐的无奈,辽道宗晚年昏聩的悲哀,天祚帝流亡时的凄凉,还有那个曾经盛极一时的大辽,最终化作史书中的一声叹息。我常常在想,若是耶律大石的西辽能延续更久,若是萧观音没有被诬陷致死,若是辽国没有在内忧外患中倾覆,这段历史会不会被书写得更加辉煌? 但或许正是这些遗憾,才让辽史如此引人入胜。就像草原上的风,吹散了过往,却留下无尽的遐想。那些在夹缝中生存的文明,那些在战火中传承的文化,反而因短暂而显得格外珍贵。每当我读到"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这句时,总会为这个民族的坚韧而感慨万千。 如今再读《辽史》,不再觉得它晦涩难懂。那些简练的文字背后,是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是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合上书卷时,仿佛还能听见草原上猎猎的风声,看见契丹骑士扬起的尘烟。这大概就是史书的魅力所在——它让逝去的时光,永远鲜活在我们的想象里。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目录·119
关于我们目录本纪·卷一本纪·卷二本纪·卷三本纪·卷四本纪·卷五本纪·卷六本纪·卷七本纪·卷八本纪·卷九本纪·卷十本纪·卷十一本纪·卷十二本纪·卷十三本纪·卷十四本纪·卷十五本纪·卷十六本纪·卷十七本纪·卷十八本纪·卷十九本纪·卷二十本纪·卷二十一本纪·卷二十二本纪·卷二十三本纪·卷二十四本纪·卷二十五本纪·卷二十六本纪·卷二十七本纪·卷二十八本纪·卷二十九本纪·卷三十志·卷一志·卷二志·卷三志·卷四志·卷五志·卷六志·卷七志·卷八志·卷九志·卷十志·卷十一志·卷十二志·卷十三志·卷十四志·卷十五志·卷十六志·卷十七志·卷十八志·卷十九志·卷二十志·卷二十一志·卷二十二志·卷二十三志·卷二十四志·卷二十五志·卷二十六志·卷二十七志·卷二十八志·卷二十九志·卷三十志·卷三十一志·卷三十二表·卷一表·卷二表·卷三表·卷四表·卷五表·卷六表·卷七表·卷八列传·卷一列传·卷二列传·卷三列传·卷四列传·卷五列传·卷六列传·卷七列传·卷八列传·卷九列传·卷十列传·卷十一列传·卷十二列传·卷十三列传·卷十四列传·卷十五列传·卷十六列传·卷十七列传·卷十八列传·卷十九列传·卷二十列传·卷二十一列传·卷二十二列传·卷二十三列传·卷二十四列传·卷二十五列传·卷二十六列传·卷二十七列传·卷二十八列传·卷二十九列传·卷三十列传·卷三十一列传·卷三十二列传·卷三十三列传·卷三十四列传·卷三十五列传·卷三十六列传·卷三十七列传·卷三十八列传·卷三十九列传·卷四十列传·卷四十一列传·卷四十二列传·卷四十三列传·卷四十四列传·卷四十五列传·卷四十六附录·进辽史表

@《辽史》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