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古今书人优劣评
古今书人优劣评
萧衍

古今书人优劣评

萧衍  

《古今书人优劣评》,或作《书评》、《评书》,旧題梁武帝撰。此编唐以前书俱未引及,始见于宋《淳化阁帖》,隋僧智果书,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有武帝《评书》 一卷,又《古今书人优劣》一卷,或即是编,故《宋史•艺文志》据以著录,今详核其文,多与袁昂《书评》相同,袁昂于武帝普通四年,奉勑评古今书,今本《书评》后,尚附载原启,知此书非出于武帝。今本中有为袁评所无者若干条,当为后人附益。宋朱长文辑《墨池編》,取两本会而录之,共得三十七人,《书苑菁华》所录二十八人。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09916
从《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读来,随着理解的深入,越发觉得书法之道重在实践。人总是很难一开始就写得一手好字,需要长期的练习与琢磨。其中关于王羲之的评价很有道理,他在最好的时候写出了最自然的字。或许这就是功夫到了的表现。 想到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与苏轼的《寒食帖》,确实他们都在书法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从文中,能看到古人写字时的真实状态,也能理解他们追求自然的用心。只是风格各有不同,能理解这是每个人的天性使然。 虽是古人评语,也可以对照自己的字迹思考问题,观察笔画的走势,体会运笔的力道,找到适合的方法,有所进步。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8545
许多后学初读《古今书人优劣评》,往往觉其品评太过简略,论断又显苛刻,殊不知此书字字皆是千年书道精髓。此评本为古贤观历代书迹后信手所记,原不过是文人雅士案头闲话,而今人读来却如对天书,此非文本之过,实乃读法未得其要。凡读古人书论,当先明其时代笔墨风尚,更要懂其品藻之法的来龙去脉。 昔年启功先生谈及此书时曾道:"古人论书如老医诊脉,三指一按便知症结所在。今人写万字论文,反不如古人三言两语切中肯綮。"此语最得其中三昧。那些嫌此书语焉不详者,怕是尚未摸到传统书论的门径。我每展卷玩味,见其"王羲之书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八字,便觉万千气象扑面而来,比今人连篇累牍的赏析文字更显精神。 尤为可贵者,此评虽只二十四则,却暗含书道评判的千古准绳。其品第高低不以字形工拙为据,专看气韵生动与否。如评智永禅师"虽守成法,终乏新意",此语今日观之仍如明镜。我常对友人言:若能吃透这本薄册子,胜过读十部现代书法理论。那些看似随意的比喻,实则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审美结晶。 近见有后生用西方美学理论硬套此书,实在令人莞尔。古人论艺讲究"目击道存",岂是概念分析所能穷尽?我二十年来将此书置于案头,每遇临池困惑便取来参详,愈读愈觉其味无穷。那些初觉晦涩的评语,待见得古人真迹后,方知皆是肺腑之言。若论书法品鉴的功力,今人纵使著作等身,也未必及得上这本残简断章中的片言只语。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07517
有段日子没这般静下心来品读关于书法艺术的古籍了,这次是受书法家朋友老陈的推荐,才翻开这本《古今书人优劣评》。说来奇怪,在键盘敲击声充斥耳膜的当下,突然读到"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这样的句子,竟有种久违的悸动。 从前总觉得书法不过是笔墨技巧,临帖时只顾着计较哪一笔该顿挫,哪一处要舒展。就像初学书法时老师总说"永字八法",却始终参不透为何一个简单的"永"字要分解得如此复杂。直到读到"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才恍然醒悟书法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点画排列。那些流传千年的墨迹里,藏着书家的风骨与气象。 当代书法圈总在争论创新与传统,有人沉迷于解构汉字,有人固守馆阁体。但卫夫人的"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说得何其透彻。真正的书法既不是炫技的表演,也不是刻板的复制。想起去年在故宫看赵孟頫《胆巴碑》真迹,明明隔着玻璃,却仿佛能感受到笔锋在纸上游走的力道,那种"骨气洞达"的韵味,绝非靠标新立异能得来。 最触动我的是书中对"天然"与"功夫"的辩证。当代人总想走捷径,三分钟热度就渴望自成一家。可"张芝如汉武爱道,凭虚欲仙"的飘逸背后,是"池水尽墨"的苦功。这让我想起自己书房里那支秃了的狼毫,和永远写不满的宣纸册页。书法之道,终究要在传统里浸泡够时辰,才能酿出自己的味道。 读这样的古籍总有种奇妙体验,那些千年前的品评标准,今日看来依然鲜活。当看到"萧子云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时,突然明白为什么总觉当代某些"创新书法"少了味道——它们缺的正是这种"凛凛然自有生气"的精神内核。书法终究是心画,没有胸中丘壑,笔下如何能有万千气象? 合上书页时,砚台里的墨汁正好映出窗外的云影。突然觉得,在这个快消文化盛行的时代,能慢下来品读这样的文字,本身就是种修行。就像书中说的"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好的书法品评也能让人神清气爽,在浮躁中守住一份从容。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2474
白岩松曾说:"现代人读书太多,品味太少。古人藏书不易,却懂得欣赏。"这让我不由得开始审视自己的阅读方式。在这个电子书泛滥的时代,我反而越来越珍惜那些能够触摸到纸张纹理的阅读体验。 我一直崇尚简约的生活态度,但在某些事情上却愿意"奢侈"地投入时间,比如品鉴一本古籍的装帧。《古今书人优劣评》中那些关于藏书家与读书人的评述,让我想起小时候跟着父亲去旧书店淘书的时光。那时候不懂什么版本学,只觉得线装书特有的墨香格外迷人。 古人评书,讲究"纸墨精良、字画端楷"。明代藏书家毛晋的"汲古阁"刻本,清代黄丕烈的"士礼居"藏书,光是这些名号就让人心驰神往。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历代藏书家癖好的描写:有人专收宋版,有人独爱批注,还有人痴迷于寻找名人手迹。这些细节让我明白,真正的爱书人从不把书籍当作简单的知识容器。 最近开始收集一些影印的古籍版本,虽然买不起真迹,但能欣赏到古人刻书的艺术也是一种享受。朋友笑我附庸风雅,可每当我翻开那些仿古印刷的页面,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书中记载的藏书轶事更是妙趣横生,比如某个藏书家为求得珍本彻夜不眠,或是因错失良书而抱憾终身。 午后阳光斜照进书房,我摩挲着新入手的《昭明文选》仿宋刻本,突然理解了书中那句话:"得书之乐,甚于南面王。"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静下心来感受古籍的温度,或许就是对抗浮躁的最好方式。那些历经沧桑的纸张上,不仅承载着文字,更沉淀着无数爱书人的痴心。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14333
有人吹捧这本书是书法批评的经典。有人觉得它提供了鉴赏标准。我翻开《古今书人优劣评》只看到一堆刻薄的贬低和空洞的赞美。所谓的评价标准全凭作者个人好恶,对错根本不讲道理。这类主观武断的评论只会误导后学。书法艺术需要真诚的探讨,而不是这种充满偏见的指指点点。打着传统的旗号,实际在传播专断的审美霸权。如果这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书法真经",那书法艺术真是倒了大霉。
2025年07月06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