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布瓦尔与佩库歇
布瓦尔与佩库歇

布瓦尔与佩库歇

居斯塔夫·福楼拜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小说讲述抄写员布瓦尔与佩库歇继承遗产后,相继涉猎农业、医学等数十门学科均告失败,最终回归誊写工作并编纂词典。福楼拜为创作该书研读1500余本科学著作,构建出对人类知识体系的荒诞探索。作品通过两位主人公的失败经历,讽刺19世纪法国社会对知识的机械崇拜与科学理性异化现象,被视为现代派文学先驱。博尔赫斯认为小说预示现实主义解体,卡尔维诺则称其为百科全书式“虚无”隐喻。《庸见词典》以词条形式收录社会偏见,延续了作品对现代愚蠢的批判。
更多
书评  · 2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61425
读到《布瓦尔与佩库歇》最后一页合上书时,那种荒诞的共鸣感像潮水一样漫上来——这不就是当代知识分子的集体画像吗?两个抄写员用毕生精力验证人类知识的虚妄,这种黑色幽默让人笑到胃痛,又痛到想哭。比起那些正襟危坐的文学经典,福楼拜在这部遗作里扒光了所有文化人的底裤,那些在豆瓣标记"已读"却从不上架的书,那些朋友圈转发的哲学金句,不都是布瓦尔们的精神遗产吗? 虚伪的知识考古现场最令人拍案叫绝。两位主角像土拨鼠般在农业手册里钻洞,把葡萄藤修剪成教科书里的几何图形,结果收获季节满园枯枝。这种情节让我想起自己书架上落灰的《断舍离》,电脑里存了三年没打开的ps教程,还有发誓要每天练习却始终调不准音的尤克里里。福楼拜早看透了现代人的知识焦虑:我们不是在获取知识,而是在囤积知识的尸体。 最刻骨铭心的莫过于百科全书式的失败实验。当他们按照医学典籍给自己放血治疗感冒时,我仿佛看见朋友圈转发养生帖的父母,看见凌晨三点还在刷考研题库的自己。这种用知识武装到牙齿的愚蠢,比纯粹的愚昧更让人心碎。记得某个雨夜读到他们试图用化学公式制造爱情药剂,突然想起大学时那个抄满纳兰词追女生的室友——我们都曾是佩库歇,只是我们的烧杯里装着不同的试剂。 特别想拥抱书中那些戛然而止的章节。福楼拜故意留下未完成的科学笔记、半途而废的考古发掘、写了一半的小说草稿,这不正是当代人收藏夹的完美隐喻吗?我的kindle里躺着七百多本未读电子书,B站收藏夹存着两百多个"有空再看"的公开课,连网易云歌单都有几十个标着"睡前必听"却从未点开的专辑。这种未完成性不是缺陷,反而是最真实的生活注脚。 当布瓦尔最终回到抄写员岗位重新临摹文字时,我突然理解了福楼拜的温柔。这部看似嘲讽的作品其实给了所有知识饕餮者最大的宽恕:承认自己的局限,与虚妄和解。就像此刻我写下这些文字时,窗台上那本《存在与时间》依然停留在第七页的批注——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至少诚实地面向了这场永恒的徒劳。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82571
福楼拜的《布瓦尔与佩库歇》一直被奉为法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但普通读者翻开这本书时,往往会感到失望。这本书的问题首先在于它的结构松散。两个抄写员辞职后尝试各种学问,从农业到医学,从考古到哲学,每个领域都浅尝辄止。这种写法让故事显得支离破碎,读者刚对一个领域产生兴趣,作者就匆匆转向下一个话题。整本书像是一本百科全书,而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人物塑造也有很大问题。布瓦尔和佩库歇被设定为两个好奇的普通人,但他们的行为常常不合逻辑。他们花大把钱买土地,却连最基本的农业知识都不懂。他们读几本书就敢给人看病,结果差点害死人。这些情节看似滑稽,实际上暴露了作者对普通人智商的轻视。读者很难对这两个角色产生共鸣,因为他们更像是作者用来讽刺社会的工具,而不是真实的人。 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书中没完没了的讽刺。福楼拜似乎对一切都看不顺眼,从科学家到农民,从医生到神父,每个人都是他嘲笑的对象。这种讽刺刚开始还有点意思,但持续几百页后就变得乏味。读者期待看到人物的成长或变化,但直到最后,两个主人公还是和开头一样愚蠢。这种写法让整本书显得刻薄,而不是深刻。 书中的知识展示也让人头疼。福楼拜显然做了大量研究,但他把太多专业知识硬塞进小说里。大段大段的专业术语和理论讨论打断了故事节奏。普通读者根本记不住这些内容,只会觉得枯燥。这些知识本该为故事服务,结果却成了故事的主宰。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03884
一遍遍重读都不腻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布瓦尔与佩库歇》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