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虎地秦墓竹简
睡虎地秦墓竹简
佚名

睡虎地秦墓竹简

佚名  

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8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65753
自八月初至十月末读完这部竹简,花了将近三个月。其中《法律答问》部分最难懂,反复看了好几遍才明白。这些两千年前的文书,记录着秦朝老百姓的真实生活,让人感觉特别亲近。官吏怎样断案,百姓怎样交租,都写得明明白白。读的时候总在想,原来古人也要面对这么多琐碎的烦恼。最感动的是看到那些基层小吏认真工作的样子,和现在也没什么不同。癸卯深秋记于北京。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01852
"法律之网,疏而不漏。"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99536
九月中旬至十一月初读完此书,用了近两个月时间。竹简内容多为法律文书和行政记录,我重点看了《封诊式》和《为吏之道》。这些出土材料让人直接触摸到秦代基层社会的真实面貌。官吏的日常工作、百姓的生活状态、法律的执行细节,都写得明明白白。读的时候常常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普通人就是这样活着的。最震撼的是发现秦法比想象中更系统、更精细。这些竹简改变了我们对秦朝的认识。壬寅深秋记于北京。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44790
睡虎地秦简的整理工作实在令人失望,所谓"出土文献研究"竟如此草率。整理者但求速成,不求甚解,校勘粗疏,标点错乱,更遑论深入考释。简文墨迹尚存而释文已谬,如"令史"误作"今史","丞"字讹为"亟",此类硬伤比比皆是。注释更显敷衍,或囿于旧说不敢突破,或望文生义强作解人。尤其对秦律术语的疏解,往往隔靴搔痒,未能抉发制度精微。若欲真正读懂这批竹简,必须抛弃整理本的白文,直接核对图版,更须参考陈公柔、于豪亮诸家札记。最可笑的是,整理者竟将简背刻痕统统视为"削改符号",殊不知其中多有契口标记。如此治学态度,岂非糟蹋出土文献?秦人刀笔精严,今人校释却如此潦草,真令竹简蒙尘。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96370
断断续续啃了三个月《睡虎地秦墓竹简》,这堆竹简简直比老秦人的脸还板正。当年在图书馆看到这套书时,还天真地以为能像读《史记》那样一气呵成,结果翻开第一片竹简译文就傻眼了——这哪是读书,分明是在考古现场当临时工。要说《吕氏春秋》是碗苦茶,这竹简就是罐腌了两千年的咸菜,齁得人脑仁疼。 这批竹简出土时裹着泥巴睡在棺材边上,倒也应景,读起来真像在跟死人打交道。官府文书、法律条文、日书占卜,连怎么给牲口看病都记,活脱脱一部秦朝公务员的"工作备忘录"。最可笑的是《为吏之道》,通篇都在教官员怎么装模作样:"清廉毋谤""审悉毋私",说得跟真事儿似的。可翻到后面《封诊式》就露馅了,验尸报告里连"鼻孔出血"都要记录,却对刑讯逼供只字不提——这哪是严谨,分明是选择性失明。 法律部分最让人头皮发麻。云梦秦律四百多条,连偷值二十钱的桑叶都要罚徭役三十天,活像台精密运转的绞肉机。但细看就发现漏洞百出:同一条律令前后矛盾,量刑标准忽高忽低,今天说要"毋罪",明天又说"罪当斩"。难怪陈胜吴广要造反,换谁面对这种朝令夕改的破法律都得掀桌子。更荒诞的是《法律答问》,官方解释比法律本身还含糊,读着读着就想起现在某些部门"解释权归我方所有"的嘴脸。 占卜部分堪称魔幻现实主义大作。今天梦见羊要发财,明天梦见猪会生病,连厕所修在哪个方位都影响仕途。最绝的是《日书》里说"甲子日死的人会变成厉鬼",可竹简出土的墓葬主人偏偏就叫"喜"——敢情这位基层公务员生前天天帮人算吉凶,自己却死在了大凶之日?这黑色幽默够司马迁写三篇《滑稽列传》。 文字风格更是气人。说是竹简,读起来像在破译密码。法律条文非要写成"盗廿钱赀戌三旬",占卜辞偏要说"梦豕乃有疾"。当年在县衙当差的喜要是活过来,怕是要被我们这些现代读者掐着脖子问:说人话会死吗?不过转念一想,秦朝那帮刀笔吏可能真觉得这样写才够威风,就像现在某些领导讲话非要夹几个英文单词。 要说价值,这堆竹简倒是把秦朝的遮羞布扯了个干净。法律文书里藏着严刑峻法,行政档案里压着民怨沸腾,连占卜手册都透着惶惶不安。两千年后重读,仿佛看见那个黑云压城的帝国:官吏们战战兢兢地记录每片桑叶的归属,老百姓提心吊胆地计算每个梦境的吉凶,而咸阳宫里的那位,正用这些竹简编织着永恒帝国的迷梦。 最讽刺的是竹简的保存状态。埋在青膏泥里两千年字迹如新,出土后却要泡在化学药水里才能维持。像极了秦制本身:靠严苛手段保鲜的制度,一旦暴露在阳光底下就开始崩解。现在学者们捧着玻璃柜里的竹简啧啧称奇时,不知有没有听见那些被"赀戌三旬"的黔首们在阴间冷笑。 啃完最后一片竹简时天色已晚,合上书页突然想起个细节:墓葬主人喜的陪葬品里有个磨秃了的毛笔。这位天天抄写律令的小吏,大概到死都没想明白,自己认真记录的"法治理想",怎么就变成了后世眼中的"暴政标本"。这堆竹简就像秦朝的CT片,清晰照出每个制度癌变的病灶,可惜当时的医官只会开"赀戌"和"斩左趾"这两味药。
2025年07月05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