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棠阴比事
棠阴比事

棠阴比事

桂万荣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中国古代的一部案例汇编。宋代桂万荣编。1211年刊行,以后一再重刊,受到各朝统治阶级的重视。本书是在和凝、和㠓编撰的《疑狱集》和郑克编的《折狱龟鉴》两书的基础上选编出一部分,并从正史、野史、名人笔记中选出一些案例,合编而成的。原书分2卷,共144条,明朝吴讷又将它删去64条,剩80条,增补50条,共130条。内容有:原编“棠阴比事”包括小事函首、乖崖察额、彦超虚盗、吕妇断腕、王珣辨印、钱推求妇、程琳烓灶、孔察代盗、裴均释夫、曹摅明妇、魏涛证死等案例故事;“棠阴比事续编、补编”包括有寒朗悟帝、素立守法、李峤列枉、高柔察色、提举辩明、师泰折狱、筠守释诬等案例故事,介绍了封建社会执法、断狱、量刑等情况,总结了古代司法检验和审判的经验,其中许多案例,通过实地勘验调查案情原委、取得确凿证据等,对现存司法机关侦察破案、判罪量刑,也有一定参考价值。本书在当时对于指导司法活动,减轻人民讼累、避免冤案错案发生,加强封建统治,具有一定意义,它还流传到日本,被译为日文,对传播中国古代法律文化起了一定作用。
更多
书评  · 7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82450
古人断案,未必今用。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79946
翻开《棠阴比事》这部南宋时期的司法判例集,仿佛触摸到了中国古代法律文明跳动的脉搏。桂万荣以地方官员的独特视角,将那些充满智慧与温度的判例娓娓道来,不仅展现了宋代司法实践的精妙之处,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基层司法官员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在宋代司法制度日趋完善的背景下,桂万荣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法律素养,为后世留下了一部兼具实用价值与人文关怀的法律经典。 细读《棠阴比事》,会发现桂万荣的判案智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对案件事实的精准把握,其二是对法律条文的灵活运用,其三是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与同时代的其他法律著作相比,《棠阴比事》最打动人心之处在于,桂万荣不仅关注案件的法律适用,更注重判决的社会效果。他常常在严格依法办案的同时,巧妙地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这种司法智慧,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令人叹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桂万荣在判案过程中展现出的创新精神。面对疑难案件,他从不拘泥于成规,而是创造性地运用法律原则,开创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比如在处理民间借贷纠纷时,他既考虑契约的神圣性,又顾及债务人的实际偿还能力,往往能找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调解方案。这种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变通的司法智慧,正是《棠阴比事》最珍贵的遗产。 作为一部流传八百余年的法律著作,《棠阴比事》的价值远不止于记录宋代司法实践。透过这些生动案例,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古代司法官员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桂万荣在书中展现的司法智慧和人本精神,至今仍能给当代法律人以深刻启示。在司法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重温这部经典,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法治智慧与人文关怀的永恒价值。 每当我翻阅《棠阴比事》,总会被桂万荣那种扎根基层、服务百姓的精神所感动。他没有满足于机械地适用法律条文,而是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用智慧和温情化解矛盾纠纷。这种司法为民的情怀,正是当代法律人最应该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棠阴比事》所彰显的司法智慧和人文精神,依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指引着我们在法治道路上不断前行。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45536
谈及中国古代司法,那些宏大叙事总如潮水般涌来——"明镜高悬""青天老爷""三尺法度",这些符号化的表述固然勾勒出传统司法的轮廓,却也让那些真实的判案细节湮没在概念化的迷雾中。作为一个对古代法制充满好奇却又不得其门而入的普通读者,我常常在想:那些具体而微的判例背后,究竟跳动着怎样的人间烟火?当我在古籍书店偶然翻到桂万荣的《棠阴比事》时,这种好奇终于找到了安放之处。 这部南宋人编纂的判例集,不像《洗冤集录》那般专注于技术细节,也不似《名公书判清明集》那般充满官员说教。它更像是一位老吏在茶余饭后,将平生经手的奇案要案娓娓道来。每当我读到"盗割牛舌""伪券争田"这类充满生活气息的案例标题时,眼前就会浮现出南宋乡间的场景:农人因耕牛被残而痛哭流涕,邻里为田界争执面红耳赤。这些如今看来微不足道的纠纷,在当时却是关乎生计的大事。桂万荣笔下的判官们,不是在云端宣示天理,而是在泥泞中丈量人心。 记得初读"子讼母匿财"一案时,那种震撼至今难忘。一个儿子状告母亲藏匿家产,这在强调孝道的宋代该是何等悖逆之事?可判官没有简单斥责了事,而是细致查问,发现实为继母欺凌前妻子。这种对家庭关系复杂性的体察,远比那些空谈"孝治天下"的奏章更有温度。我常想,若没有这类具体案例,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触摸到传统司法中那些充满人情味的褶皱。 罗新教授曾说,历史研究要警惕"概念先行"的陷阱。读《棠阴比事》时,这种感触尤为深切。当现代人用"刑讯逼供""司法黑暗"等标签来概括古代司法时,可曾注意到书中那些精妙的取证技巧?比如"辨伪券"案中通过比对字迹间距破案,"验刀痕"案中根据伤口走向推断凶手身高等。这些细节告诉我们,宋代司法实践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富技术含量。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五听"之法的运用——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这种通过观察嫌犯细微反应来断案的方式,简直像极了现代微表情心理学的前身。 作为女性读者,我总不自觉关注那些涉及女性的案例。"妻诬夫盗"一案让我辗转反侧:一个妻子为何要诬告丈夫偷窃?随着案情展开,才知是丈夫长期虐待所致。更令人唏嘘的是判词中那句"妇人从夫,理无自专",在维护礼教的同时,又巧妙地为这个可怜女子留下了从轻发落的余地。这种在礼法框架内寻求个案正义的智慧,展现了中国传统司法最动人的一面。我不禁想象,若是这些案件发生在今天,社交媒体上会掀起怎样的舆论风暴?而宋代的判官们,又是如何在缺乏现代证据技术的情况下,靠着对人性的洞察作出公允判断? 《棠阴比事》最打动我的,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平凡人生的敬畏。桂万荣记录的不仅是判例,更是那个时代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当读到"老卒争衣"案中,两个退伍老兵为一件棉袄对簿公堂时,我仿佛看见他们花白的胡须和粗糙的双手。判官没有因为案情微小而敷衍,反而在判词中写道:"一衣虽微,老卒寒暖所系。"这种对底层民众生存状态的体察,让冷冰冰的司法文书有了呼吸的温度。 对比当下某些简单粗暴的司法标签化现象,重读《棠阴比事》常生感慨。我们总习惯用现代标准去苛责古人,却忽略了传统司法中那些充满智慧的细节。就像书中"兄弟争产"案的判词所说:"法意人情,实同一体。"那些被我们视为"封建残余"的古代司法者,其实比想象中更懂得平衡律条与人性。每次合上书卷,南宋县衙的升堂鼓声似乎仍在耳畔回荡,提醒着我们:正义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具体而微的个案垒砌而成。 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棠阴比事》这样的古籍很容易被贴上"枯燥难懂"的标签。但当我静下心来,跟随那些八百年前的判官们抽丝剥茧时,却发现这些案例比许多法律剧更引人入胜。或许因为其中没有刻意制造的戏剧冲突,有的只是真实人生的复杂与微妙。某个深夜,当我读到"辨假伤"案中,判官通过观察伤口结痂状态揭穿诬告时,突然意识到:所谓司法智慧,古今中外莫不是在对细节的执着中闪光。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棠阴比事》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