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薛仁贵征东
薛仁贵征东
如莲居士

薛仁贵征东

如莲居士  

《薛仁贵征东》是我国著名的通俗小说之一,讲述了唐代杰出的英雄人物薛仁贵的故事。全书采用章回体形式,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值得一读。内容大致以薛仁贵的生平为经线,以他征东的事迹为纬线。薛仁贵本来是一介平民,应募投军,被埋没在火头军中,虽屡立奇功,但是他所有的功劳,却被奸臣张士贵的女婿何宗宪冒领去了。后来经元帅尉迟恭侦查了很多次,才水落石出。因此,张士贵被治罪,他被封为平辽王,征东的故事就告一段落。《薛仁贵征东》虽不免涉及神怪,但是优点却不少,尤其是对几个主要人物的刻画,相当成功,如写尉迟恭的忠勇、程咬金的莽撞、薛仁贵的武功才智,都很突出。尤其是写柳金花因赠衣?累,后来牺牲一切,破除阶级观念,跟薛仁贵在破窑成亲,即是对当时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一种反抗,尤其难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11453
读《薛仁贵征东》时总有种奇怪的割裂感,明明是个寒门武将逆袭的经典模板,却处处透着难以自圆其说的违和。那些万军丛中取敌首级的传奇桥段,与其说是历史演义,不如更像后世说书人层层叠叠的想象滤镜。最困惑的是作者既要塑造薛仁贵"应梦贤臣"的神圣性,又要强调其出身贫寒的草根感,这两者像强行焊接的金属部件,在叙事中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不过书中那些被神化到荒谬的战争场面,倒意外折射出民间叙事的集体潜意识。三十万大军被薛仁贵单人冲阵击溃的情节,与其说是军事奇迹,不如说是底层百姓对公平正义的童话式想象——就像现代人沉迷爽文里"扮猪吃老虎"的套路。更耐人寻味的是书中对唐太宗近乎谄媚的描写,这位帝王在辽东战场上忽然就变成了任人摆布的傀儡,所有决策都依赖"白袍小将"的灵光乍现,这种刻意矮化与《贞观政要》里英明神武的形象形成荒诞对照。 那些被反复渲染的"凤凰山救驾""三箭定天山"名场面,在过分夸张的重复中反而显出疲态。就像看一部不断重播的老电影,明知每个情节转折却还要配合着惊叹。最生动的反而是一些闲笔:薛仁贵在军营里偷穿白袍的窘迫,张士贵刁难下属时闪烁的眼神,这些市井气的小细节让纸页间突然飘起人间烟火。当故事褪去神话外壳,或许我们才能真正看见那个在门阀阴影里挣扎的真实武将身影。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81439
有人从《薛仁贵征东》里看到盖世英雄的赫赫战功,有人记住忠义两全的感人故事。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像在听老辈人讲古,那些金戈铁马的场面特别真实。薛仁贵这个人很实在,他从平民做到大将军,吃了很多苦,但从来不说苦。书里写他和弟兄们同生共死的情谊,现在很难看到了。打仗的细节写得仔细,能让人明白古代打仗是怎么回事。这书不光讲打仗,更讲怎么做人,看完会觉得心里踏实。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95283
古之英雄为国为民,在求建功立业,保家卫国。今之英雄为己,在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古之英雄更重视忠义节操,如岳飞,精忠报国,虽死无悔。今之英雄将征战作为升官发财之阶梯,为求富贵,不择手段,毫无廉耻,实乃武夫之耻。 看薛仁贵征东一事,表面上是为国征战,实际上是为了个人前程。他出身贫寒,想靠军功改变命运。这无可厚非,但他为了立功,不顾士兵死活,多次冒险用兵。他明知有些仗不必打,但为了表现自己,硬要打。他对待敌将残忍,对待部下苛刻。这样的将领,怎能称为英雄? 书中写他箭射三箭定天山,看似神勇,实则莽撞。他若失败,数万将士就要陪葬。他为了个人威名,拿全军性命赌博。后来他收服敌将,不是以德服人,而是以力压人。这样的征服,怎能长久? 更可笑的是,书中把他写得完美无缺。其实人都有缺点,但作者刻意美化,把他塑造成神。这样的写法,不仅虚假,而且误导后人。真正的历史人物都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一味神化,只会让人变得虚伪。 现在很多人看这种书,不是学忠义,而是学如何钻营。他们看到薛仁贵平步青云,就想模仿。他们不看薛仁贵吃了多少苦,只看他得到多少利。这样的读书,不如不读。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54087
这部小说值得反复品读,但每次重读都会让人产生新的疑问。《薛仁贵征东》作为一部流传已久的英雄传奇,其叙事结构和价值取向都值得我们用更批判的眼光来审视。故事表面上描绘了一位草根英雄的崛起之路,但细究之下,却处处透露着权力崇拜和暴力美化的倾向。 薛仁贵从一介平民到封王拜将的历程,看似是个人奋斗的典范,实则暗含着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无条件认同。小说不厌其烦地描写他如何凭借武艺获得唐太宗的赏识,这种"遇明主"的叙事模式,本质上是在为君权神授背书。更令人不安的是,书中将战争杀戮描绘得过于浪漫化,那些被薛仁贵斩于马下的高句丽将士,他们的生命价值在叙事中被完全抹杀,只剩下作为主角功勋簿上数字的存在意义。 书中反复强调的"忠义"二字也值得商榷。薛仁贵对唐太宗近乎盲目的忠诚,与其说是美德,不如说是封建奴性的体现。当他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挂在嘴边时,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英雄,而是一个被皇权彻底驯化的工具人。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在当代看来尤其刺眼,它提醒我们:所谓英雄叙事,往往隐藏着权力规训的阴暗面。 小说对女性角色的塑造更是暴露了传统叙事的局限性。柳金花作为薛仁贵的妻子,其存在意义几乎完全依附于丈夫的功业。当她苦守寒窑十八年时,作者想要歌颂的是贞洁烈妇的美德,但现代读者看到的,却是一个被封建礼教吞噬了自我的可怜人。这种性别叙事在今天的语境下显得格外陈旧。 征东战役的描写也经不起推敲。作者将这场战争塑造成正义的征讨,却刻意回避了唐朝对外扩张的侵略本质。高句丽军民的反抗被妖魔化,而唐军的杀戮却被神圣化,这种叙事上的双重标准,暴露了历史书写中不可避免的立场偏见。当我们读到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传奇时,是否想过那些箭下亡魂也有家人期盼他们归去? 最令人不适的是小说对暴力场景的美化。薛仁贵每杀一人,叙事语调就兴奋一分,这种对血腥场面的迷恋,反映出传统武侠文化中嗜血的一面。作者不遗余力地渲染主角的杀人技巧,却从不思考生命的价值,这种价值取向在今天看来实在难以苟同。 不过,若抛开这些糟粕,小说在叙事技巧上确有可取之处。情节安排环环相扣,战斗描写生动传神,这些艺术成就确实让故事具有了引人入胜的魅力。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魅力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暴力的崇拜和对权力的屈服之上。 重读这部作品时,我总忍不住想:如果薛仁贵生活在今天,他的那些"英雄事迹"还会被歌颂吗?那些被视为美德的忠君思想,在当代价值观审视下是否还站得住脚?也许,我们该用更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些传统叙事,既不盲目崇拜,也不全盘否定,而是在批判中继承,在反思中前行。毕竟,任何时代的英雄叙事,都不可避免地带着那个时代的局限。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2378
有很长时间没看过这种讲述忠义勇猛的古书了,偶然看到朋友在朋友圈推荐。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故事,以前只觉得是个夸张的传说。最开始听到的时候,心里想怎么可能有人能做到这种事。后来慢慢发现,这种故事其实传递的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只要本领够强,就能解决看起来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现在很多人都在说做人要圆滑,要懂得趋利避害。但薛仁贵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最直接的办法反而最有效。他凭着过人的武艺和胆识,硬是在战场上杀出一条血路。这种直来直去的作风,在今天看来可能有点不合时宜,但仔细想想,在某些关键时刻,确实需要这种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 书里写薛仁贵从军时立下大功,却被张士贵冒领功劳。这种事情放在现在也很常见。但薛仁贵没有因此放弃,而是继续磨练自己的本事,最终等到机会证明自己。这让我想到,与其整天抱怨不公平,不如先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机会总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最让人佩服的是薛仁贵对唐太宗的忠诚。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要不要跳槽,怎么争取更高薪资。但薛仁贵在立下大功后,依然保持本心,继续为国效力。这种纯粹的忠诚在今天看来可能有点傻,但这种品质确实值得敬佩。 看这种古代英雄故事的好处是,能让人重新思考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在这个讲究技巧和策略的时代,有时候也需要这种简单直接的勇气和坚持。薛仁贵的故事告诉我们,过人的本领加上坚定的信念,就能做成常人做不到的事。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