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庐山记
知书房
庐山记
陈舜俞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0
发表书评
说来有些不好意思,直到三十岁这年我才第一次认真读完这本《庐山记》。以前总觉得这种古代游记枯燥乏味,现在读来才发现自己错过了多少精彩。这本书让我明白,原来古人爬山也能爬得这么有意思。
书里写庐山云雾的部分特别打动我。作者说云雾有时像棉絮,有时像纱帐,把整座山都包裹起来。我读到这些描写时,突然理解了他为什么能坚持走那么远的路。因为他真的在用心感受这座山的每一处细节。这种专注的态度让我很受启发。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爬五老峰的经历。他写到在半山腰遇到暴雨,衣服都湿透了,但还是坚持往上爬。他说当时又冷又累,但想到山顶的风景,就咬着牙继续走。读到这一段时,我正好在工作上遇到困难,差点想要放弃。但看到古人连爬山都这么拼,我觉得自己那点困难根本不算什么。
书中有个细节让我思考很久。作者提到他在三叠泉遇到一位老樵夫,那人每天都要走几十里山路砍柴。作者问他累不累,老樵夫说习惯了就不觉得累。这句话很朴实,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很多事情刚开始很难,但只要坚持做下去,就会变得容易。我现在每天早起跑步,就是受这个故事的激励。
书里还写了很多关于瀑布的内容。作者说看到瀑布从高处冲下来,水花四溅的样子让他感到特别震撼。我读到这里时,突然想到自己的生活。有时候觉得压力很大,就像被水冲得站不稳。但作者看到瀑布想到的是力量,不是恐惧。这个角度让我很受用。
读完这本书,我决定下个月要去庐山看看。不是去旅游,而是去体验作者笔下的那种感觉。我想站在五老峰顶上,感受他当年看到的那片云海。更重要的是,我想试试自己能不能像他那样,在困难面前也不轻言放弃。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庐山恰是这二者最完美的结合。白岩松曾感叹现代人缺少古人的智慧,或许正是因为少了这份与山水对话的闲情。我开始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翻看历代文人的《庐山记》,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这座山能吸引陶渊明、李白、苏轼等无数文人墨客。
最近迷上了收集不同版本的《庐山记》,从南朝释慧远的《庐山记略》,到宋代陈舜俞的《庐山记》,每本书都像一扇通往不同时空的门。最喜欢徐霞客笔下那段:"云雾缭绕时,山色空蒙;晴日朗照时,青翠欲滴。"短短十六字,却让庐山的千变万化跃然纸上。虽然现代旅游攻略详尽,但古人这些看似随意的记录,反而更能触动心弦。
上个月终于有机会亲临庐山,带着这些古籍去印证。站在五老峰上,忽然明白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意境。牯岭镇的梧桐树,正是白居易诗中的"夜雨梧桐叶落时"。最惊喜的是在三叠泉,发现明代游记里描述的"飞瀑如练"至今未变,三百年的时光仿佛在这里凝固。
友人笑我太执着于故纸堆,但我总觉得,带着《庐山记》游庐山,就像与历代文人同游。他们笔下的草木泉石,如今依然在眼前生动。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眼前的风景平添几分诗意。
现在书架上多了各地搜集来的《庐山记》,闲暇时总爱翻看。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朝代,却都在书写同一座山的灵魂。偶尔也会学着古人,在笔记本上记下自己的"庐山片段",虽然文笔拙劣,但那份与山水相融的欢喜却是真实的。或许这就是古人说的"卧游"之乐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看完还是不懂,但是经典。
最近心情很差的时候翻完《庐山记》。这本书让我更加确定,所谓的文人雅士不过是一群自以为是的人。他们写山水,写云雾,写禅意,实际上都是在自我陶醉。书里那些游记,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个老头没完没了地吹嘘自己多厉害。我30岁了,去过不少地方,知道风景再美也只是一时的。但这些人非要把它说得多么了不起,好像看了庐山就能成仙似的。他们假装看破红尘,其实比谁都俗。我也想学他们那样装清高,可我做不到。我宁愿承认我就是个俗人,喜欢热闹,贪图享受。但至少我不像他们那么虚伪,一边写诗赞美自然,一边拼命想当官。这本书看完了,只觉得恶心。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