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哈布斯堡的灭亡
哈布斯堡的灭亡

哈布斯堡的灭亡

杰弗里·瓦夫罗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哈布斯堡王朝曾在十七世纪抵御土耳其人的进攻,守护欧洲文明;当拿破仑军队在欧洲无往不利时,哈布斯堡王朝也是抵抗革命势力的中流砥柱。但是十九世纪,民族主义浪潮席卷全欧洲,这个以多民族著称的“帝国”,如何能够继续保有共主的地位? · 作者分析,这个古老帝国昧于现实,自不量力地走入 与德国连手向全欧洲宣战的窘境。原来自十九世纪后半的几十年来,帝国的军力、国力,早在底下诸民族的威胁、瓜分里四分五裂了。当在萨拉热窝的行刺事件发生时,哈布斯堡还自信满满地选择用武力解决,而不是寻求外交斡旋,对危机的来临丝毫不觉。 · 哈布斯堡的愚蠢行径,刚好正中欧洲各国的下怀,各国对战争早已跃跃欲试,只差没有引信点燃。这印证丘吉尔说过的:欧洲的荣耀与安全竟系于其最薄弱的环节上。 开战时刻,奥匈帝国转眼间便溃不成军,炮弹不足、训练过的兵源不足、冷兵器时代的打法、估算错误的战略、失去现实感的战术,种种因素导致奥匈帝国只是把自己境内六成的男子送入碎骨机,连生病无法上战场者也无例外。 · 史家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人类等于在二十世纪初又经历了一场“三十年战争”。一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理解多半局限于西战线。本书作者试图结合军事史和外交史专长,呈现东战线错综复杂的经过。一战之后,世界局势发生巨变,两个古老的帝国崩解——奥斯曼土耳其和奥匈帝国,这本书从战败者的角度来阅读一战,也揭开少有人研究的东欧与巴尔干的面纱。"
更多
书评  · 1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06387
读完让人热血沸腾。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27048
读历史著作,特别是关于王朝兴衰的译作,常常像是在观赏一幅褪色的挂毯。虽然图案轮廓尚在,但那些细腻的针脚与织物的质感,往往取决于译者的手艺。好的译本能让读者感受到原作者落笔时的温度,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纹理。杰弗里·瓦夫罗的《哈布斯堡的灭亡》正是这样一部作品,透过译者精湛的笔触,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曾经辉煌却最终走向衰亡的帝国。 哈布斯堡王朝的覆灭早已是历史课本上的定论,但瓦夫罗的叙述让这段历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他笔下的帝国不是简单的历史符号,而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存的庞然大物。从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到卡尔一世,从萨拉热窝的枪声到维也纳的饥荒,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这个多民族帝国最后的岁月。阅读时,我仿佛能听见维也纳宫廷里的窃窃私语,看见前线士兵冻僵的手指,感受到普通民众面对物价飞涨时的绝望。 瓦夫罗的写作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他打破了传统史学著作的窠臼。他不仅关注王公贵族的决策,更将目光投向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书中那些生动的细节——比如维也纳主妇们为了一磅面粉排起的长队,或是匈牙利农民面对征兵令时的恐惧——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这种"自下而上"的叙事方式,使得帝国的崩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连串具体而微的痛苦抉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奥匈帝国复杂民族关系的剖析。作为一个由十多个民族拼凑而成的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们始终在"分而治之"与"中央集权"之间摇摆。瓦夫罗没有简单地将帝国的灭亡归咎于民族主义,而是敏锐地指出:正是王朝试图维系各民族平衡的努力,最终加速了它的解体。这种洞见让人耳目一新,也让我对当下欧洲的民族问题有了新的思考。 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为作者的叙事节奏所折服。他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演,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条线索编织得错落有致。当描述1916年"老人"约瑟夫去世时,笔调沉郁而克制;而当写到1918年维也纳街头的革命时,文字又变得急促而充满张力。这种张弛有度的写法,让近500页的著作读来毫不费力,反而令人欲罢不能。 合上书页,哈布斯堡王朝的幽灵似乎仍在眼前徘徊。瓦夫罗没有给出简单的历史教训,但他让我们看到:一个帝国的灭亡从来不是单一因素所致,而是无数偶然与必然交织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哈布斯堡的灭亡》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更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它提醒我们:任何试图维系多元文化共存的努力,都需要超越简单的怀旧情绪,直面那些棘手而永恒的问题。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3525
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可以很励志。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33225
在维也纳咖啡馆霉变的空气里重读这部帝国衰亡史,窗外的多瑙河依旧流淌着弗朗茨·约瑟夫时代的波光。2023年11月的冷雨打在霍夫堡宫的金顶上,手机突然推送"匈牙利议会通过法案限制LGBTQ+权益"——哈布斯堡的幽灵从未真正离开,它只是换上了欧盟定制的高级西装。 那些镶着金边的外交照会与沾着鹅毛笔墨的停战协议,本质上和今日布鲁塞尔圆桌会议上的虚伪笑容并无二致。当瓦夫罗用手术刀剖开奥匈帝国的内脏时,我们看到的何尝不是当代欧洲的器官标本?民族自决的甜言蜜语下,藏着与1848年革命时同样血腥的绞肉机。只不过现在的刽子手们改用"价值观同盟"的丝绸手套来遮掩染血的双手。 特别在深夜读到斐迪南大公遇刺章节时,电视机里正播放着某国政要遭遇无人机袭击的新闻。历史从来不是轮回而是螺旋,每次重演都会给暴行镀上更精致的修辞。萨拉热窝的枪声与顿巴斯的炮火之间,横亘着的不过是进化了的杀人执照。瓦夫罗笔下外交官们精心编织的谎言网络,在今日的联合国安理会会议室里依然散发着陈年的腐臭。 最令人齿冷的是书中那些维也纳沙龙里的知识精英,他们一面用拉丁文讨论人道主义,一面默许对波斯尼亚农民的盘剥。这让我想起去年参加过的某场国际学术论坛,满座教授们喝着公平贸易咖啡,却对演讲者提到的东南亚血汗工厂集体沉默。哈布斯堡的灭亡从来不是制度的失败,而是人性伪善的必然结果——就像现在那些挂着欧盟旗帜的难民营,本质上与特蕾西亚女皇时代的边境检查站做着同样的人种筛选。 但瓦夫罗终究给了我们一面残酷的镜子。当他在描述帝国军官们用镶银手杖测量战壕深度时,我分明看见当代某些国家用卫星定位系统划定禁飞区的荒诞。或许历史唯一教会我们的,就是人类永远学不会教训。多瑙河畔的咖啡馆侍应生还在用德语询问客人要哪种糖包,就像1913年那样——只不过现在他们胸前的名牌换成了英文拼写,这就是全球化给旧大陆带来的全部改变。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哈布斯堡的灭亡》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