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与北方
南方与北方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

南方与北方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  

《南方与北方》是盖斯凯尔夫人的代表作,也是她最重要的作品,描写曼彻斯特的阶级斗争。 她把经济落后的南方与工业发达的北方做了对比,并塑造了一个理想化的资本家,他既具有北方企业主的精明能干,又具有南方人的文化修养,并能调和劳资之间的对立,终于振兴了企业。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65215
北方工业的烟尘遮天蔽日,南方田园的诗意荡然无存。玛格丽特从青翠的乡村来到漆黑的工厂区,满眼都是格格不入。她讨厌桑顿的冷酷,桑顿看不起她的天真。但慢慢地,她看到了工人们的苦难,他发现了她的善良。两个人都在改变,却谁都不肯先说。直到最后,他们才明白对方的心意。这故事告诉我们,偏见比距离更可怕,理解比爱情更难。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53417
《南方与北方》中那句"人不能靠面包活着,但也不能没有面包"恰如其分地揭示了这部作品的核心张力。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32397
南北的界限如此分明,却又如此模糊。玛格丽特从南方温润的田园来到北方阴冷的工厂城镇,像一颗被移植的花木,在煤灰与蒸汽中困惑地伸展枝叶。男人们在这部机器里各司其职——工厂主桑顿冷硬的理性,工人希金斯灼热的愤怒,他们用截然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同一个时代的癫狂。而玛格丽特站在阶级的对峙之间,女性的直觉让她时而看清真相,时而又被偏见蒙蔽双眼。那些工业革命带来的轰鸣声里,藏着多少颗躁动不安的心?当桑顿最终学会用温柔包裹强韧,当玛格丽特开始理解北方的粗粝之美,我依然困惑——这究竟是两种文明的和解,还是某种更为深刻的、永难调和的矛盾?盖斯凯尔把答案藏在玛格丽特反复折叠又展开的手帕里,藏在每次欲言又止的沉默中。合上书页时,我仿佛还能听见纺织机在胸腔里持续不断地织造着这个未完成的故事。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3547
面对《南方与北方》,所有的工业喧嚣都显得如此刺耳,最深刻的矛盾就是现代与传统的撕裂,盖斯凯尔如此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我们这些后来者又怎能轻易评说? 阅读这本书时,总有一种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无力感。玛格丽特从南方乡村来到北方工业小镇米尔顿,那种格格不入的感觉如此真实,仿佛我们每个人都被迫面对自己无法理解的变化。盖斯凯尔笔下的蒸汽机轰鸣声几乎穿透纸页,让人喘不过气来。 这不是简单的爱情故事,而是一部工业革命的史诗,是两种生活方式的碰撞,更是一个灵魂在新旧世界间的挣扎。玛格丽特与桑顿的相遇,表面上是浪漫的邂逅,骨子里却是两个阶级、两种价值观的角力。 前半部分充满了南方的宁静与诗意,阳光透过树梢的描写让人几乎能闻到青草香。但转到北方后,一切都变得灰暗而急促。工厂的烟囱遮天蔽日,工人们的咳嗽声此起彼伏,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不禁思考:所谓进步,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真正的幸福? 最令人揪心的是罢工的场景。工人们为了生存而抗争,工厂主为了利润而坚持,谁对谁错?盖斯凯尔没有给出简单答案,她只是让玛格丽特站在中间,既同情工人又理解桑顿,这种矛盾的立场恰恰道出了时代的困惑。 合上书时,机器声还在耳边回响。我们今天的处境,与那个时代何其相似?科技日新月异,可我们真的比前人更懂得如何生活吗?盖斯凯尔在150年前提出的问题,至今仍在叩击每个人的心扉。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41852
当我在读《南方与北方》时读到了工业革命时期的阶级对立,如果只看到南北方的经济差异就太简单了。每个时代的人面对社会变革时的反应是不同的,了解了当时工人的真实处境才能明白玛格丽特的坚持多么可贵。不关心底层人民的资本家只会重复同样的说辞:工人就该安于现状。今天我们还在讨论996工作制,为什么会对加班感到愤怒,因为人被当成了生产工具,工作变成了压榨生命的方式,人应该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而不是代价。玛格丽特对公平的追求让人看到希望。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