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字
知书房
红字
纳撒尼尔·霍桑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5
发表书评
"在邪恶中开出艳丽花朵的,正是最美德的灵魂;在污秽土壤中绽放的,正是最神圣的玫瑰。"《红字》以这颗滴血般的猩红字母为茧,编织出一部关于人性救赎的永恒寓言。
霍桑的《红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很高,但作为普通读者,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最明显的问题是故事的节奏。霍桑花了太多篇幅描写海丝特的心理活动,故事的主线反而变得模糊不清。海丝特站在刑台上的场景本来可以很震撼,但作者不断插入她的回忆和思考,让这个场景拖得太长。读者刚想感受故事的紧张气氛,马上又被大段的内心描写打断。
人物塑造也有问题。丁梅斯代尔牧师这个角色本应是故事的核心,但他的心理变化写得不够清楚。他一直在痛苦中挣扎,但读者很难真正理解他为什么这么痛苦。海丝特的女儿珠儿更像是个象征符号,而不是真实的儿童。她的言行举止不像个孩子,倒像是作者用来表达某种思想的工具。
最让人不舒服的是霍桑的说教倾向。他总想通过故事告诉读者某些道理,这让故事变得很沉重。比如描写海丝特胸前的红字时,作者不停解释这个符号的象征意义,而不是让读者自己去感受。书中还有很多关于宗教和道德的讨论,这些内容虽然深刻,但和故事结合得不够自然。
小说的背景描写也很冗长。开头对监狱和玫瑰花的描写就用了好几页,这些细节虽然生动,但对推动故事没有太大帮助。霍桑似乎更在意营造某种氛围,而不是讲好一个故事。这让整本书读起来很费劲,读者要花很大力气才能抓住重点。
"在腐败的社会里,只有将心暴露在阳光下的人才能获得安宁。"——《红字》以惊人的洞察力揭示了人性与社会道德之间的永恒冲突,这部作品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清教主义阴影下人性最隐秘的闪光。
"一部用绣花针刺穿清教社会心脏的杰作"——这是后世学者对《红字》的评价。当海丝特·白兰戴着猩红A字站在刑台上时,她不仅背负着通奸的耻辱,更成为了反抗宗教压迫的象征。这部作品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17世纪新英格兰殖民地最隐秘的伤口。
主人公海丝特让我联想到《悲惨世界》里的芳汀,她们都是被道德枷锁禁锢却闪耀人性光辉的女性。而丁梅斯代尔牧师则像《罪与罚》中的拉斯科尔尼科夫,在自我惩罚的炼狱里煎熬。书中对罪恶与救赎的探讨,至今仍在《使女的故事》这类作品中延续着回声。
说说我的阅读感受吧。海丝特的坚韧与叛逆令人动容,她将耻辱标记转化为力量象征的方式充满诗意。珍珠这个角色设计得尤为精妙,既是罪恶的果实,又是新生的希望。霍桑笔下的清教社会像座阴森的哥特式教堂,每块砖石都刻着虚伪的教条。
作品的心理描写堪称教科书级别,特别是牧师夜间自虐的片段,读来脊背发凉又心生怜悯。那些繁复的象征手法起初让人眼花缭乱,但渐渐就能体会其中的深意——就像透过彩绘玻璃看阳光,每个图案都在诉说不同的真理。
我花了三天时间断断续续读完,某些章节需要反复咀嚼。当最后看到三个主角在刑台上完成命运闭环时,突然理解了为何这片血色的A能跨越时空依然鲜艳。经典作品就像红字刺绣用的金线,经年累月反而愈发耀眼,这大概就是伟大文学的魔力。
《红字》让我看到人性的复杂度。海斯特戴着红字,但她没有被打败。她承认自己的罪,然后用行动去找回尊严。牧师丁梅斯代尔内心受折磨,最后选择公开真相。这本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痛苦不是终点,而是转变的开始。海斯特最后活出了自己的价值。这给了我力量。犯错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对待。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