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兵制
历代兵制
陈傅良

历代兵制

陈傅良  

中国古代最早的专论兵制的军事著作。南宋孝宗时陈傅良撰。共8卷,约4万字。该书按照朝代顺序,记述自西周到北宋的兵制。对西周的乡遂井田兵农合一制,汉代的京师兵、地方兵,隋、唐的府兵,唐代的骑、禁军,以及兵制的继承、发 展也有所论述。有关历代兵员征集办法,兵役、徭役情况,军功爵赏,兵员数额,军费开支,战争状况等亦有记述。对其中重要内容,还加以评论。如在兵农关系上赞赏兵农合一,寓兵于农;在征调问题上,主张爱惜民力反对征调无度;在统御关系上,强调权限分明,既要保证“强干弱枝”,反对“诸王擅兵”,又要保证将领必要的指挥权,反对“兵无专主,将无重权”;在练兵问题上,主张号令严明,严加考核,选拔优秀,反对“练习不精”,等等。 该书对北宋兵制的流弊,言之尤详,旨在通过古今兵制对比,以针对南宋将弱兵骄,冗兵充斥,军费浩繁的现实,提供改革兵制的借鉴,以贯彻其兵要少但要至精的主张。《历代兵制》作为论述中国古代兵制的第一部专著,对后世有不可低估的指导作用,其学术价值至今仍值得重视和探讨。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99978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89579
从《历代兵制》读来,随着阅历加深,越发明白其中深意。人总是很难看清制度背后的规律,但兵制变化确实反映了每个朝代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许这就是历史给我们的提示。想到秦汉的军功爵制与唐朝的府兵制,确实能看出不同时代的应对之策。从书中,能看到王朝兴衰的轨迹,也能理解统治者变革兵制的苦心。只是任何制度都有局限,能明白其必然,唯一不变的就是制度总要适应现实。虽是军事制度,也可以联系当下思考管理之道,分析组织运行的规律,找到适合的方法。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14825
《历代兵制》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古代军事组织演变的力作,正如书中所言:"兵制之得失,系国家之存亡",其精辟论述跨越千年仍发人深省。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34595
有很长时间没碰过这种讲治军之道的古书了,偶然在豆瓣上看到有人推荐《历代兵制》,翻开却发现满纸都是令人窒息的腐朽气味。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这样的古训,听起来颇有道理。但细究之下,不过是历代统治者防止将领拥兵自重的把戏罢了。就像现在某些企业搞的轮岗制度,美其名曰培养复合型人才,实则让员工永远无法在一个领域深耕。这种防民之术,说到底还是帝王心术的延伸。 最令人作呕的是书中对"寓兵于农"制度的推崇。说什么"农隙讲武",看似兼顾生产与国防,实则暴露了封建王朝对百姓的极致压榨。既要农民纳粮,又要他们当兵,这和现代某些公司要求员工"一人多岗"还不给加班费有什么区别?更可笑的是书中还大谈"兵贵精不贵多",可翻开历史,哪朝不是靠人海战术取胜? 读到"将帅当与士卒同甘苦"这一节时,简直要笑出声来。看看那些边关将领的府邸,哪个不是雕梁画栋?就像现在某些领导嘴上喊着"与员工共克时艰",转身就坐着头等舱去度假。这种虚伪的说教,两千年来竟毫无长进。 不过书中也有值得玩味的地方。比如对宋代"更戍法"的分析,倒是揭露了制度性腐败的根源——当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打仗时怎么可能不打败仗?这让我想起现在某些互联网大厂的矩阵式管理,一个项目要对接十几个负责人,最后谁都不负责。 看这类古籍最可悲的是,明明已经过去千年,书中描述的很多问题在今天依然存在。只是表现形式从冷兵器换成了KPI,从盔甲变成了西装革履。如果说有什么收获,那就是更加确信:任何缺乏制衡的制度,最终都会沦为压迫的工具。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52679
读毕《历代兵制》,掩卷沉思,竟不知该如何评述这部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集大成之作。陈傅良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将自西周至北宋的兵制沿革梳理得清清楚楚,这种系统性的制度史梳理令人叹服。若论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研究的典范,此书当属首选。与其他兵书相比,《历代兵制》胜在其客观、全面的制度性分析,而非单纯讲述用兵之道。 陈傅良的笔法极为克制,鲜少直接发表个人见解,却在史料取舍间流露出对"寓兵于农"制度的推崇。他对府兵制的剖析尤为精到,将这一制度的兴衰脉络梳理得明明白白。我虽欣赏其客观态度,但有时也盼望他能多些司马迁式的议论,毕竟制度背后的人性因素同样值得深思。书中对北宋"更戍法"的记载极为详尽,这种重视原始资料的做法,让后世研究者得以窥见制度的真实运作。 不过,陈傅良过于专注制度条文,对制度实际执行中的变通与腐败着墨不多,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那种既能把握制度框架,又能洞察现实运作的史笔。但无论如何,《历代兵制》在军事制度研究领域的奠基地位无可撼动,它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一把理解中国古代军事体系的钥匙。
2025年07月06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