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巴顿
玛丽·巴顿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

玛丽·巴顿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  

《玛丽·巴顿》是英国作家盖斯凯尔夫人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846至1847年,1848年首版。作品以19世纪40年代英国经济萧条为背景,展现曼彻斯特工人阶级的生存困境。 小说围绕棉纺工人约翰·巴顿一家展开:失业与丧亲促使约翰参与宪章运动,却在劳资冲突激化后刺杀资本家之子;其女玛丽经历情感成长,协助恋人洗脱谋杀嫌疑。作品通过工人群像刻画,揭露工业化进程中的阶级对立,以刺杀案串联劳资矛盾与道德困境。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93919
"在苦难的深渊里,唯有爱与正义的火种才能照亮通往光明的道路。"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17120
翻开《玛丽·巴顿》泛黄的书页,扑面而来的是工业革命时期曼彻斯特纺织工人区特有的煤灰味与生命热度。盖斯凯尔夫人以惊人的叙事勇气,将维多利亚时代绅士淑女们避之不及的贫民窟搬上了文学舞台,这种打破阶级壁垒的写作姿态,在1848年那个工人暴动频发的年代,堪称掷地有声的良心宣言。 最令人动容的是作者对工人阶级群像的精准刻画——没有居高临下的怜悯,更没有概念化的道德拔高。老工人巴顿粗糙手掌上的棉絮,失业者杰姆家餐桌上越来越稀薄的燕麦粥,年轻女工们用靛蓝染料染发遮掩营养不良的枯黄头发,这些细节如同暗室里的显影液,将"饥饿的四十年代"具象化为读者皮肤可感的刺痛。特别是玛丽在父亲被捕后那段独白:"我们像地窖里的土豆,发着芽却永远见不到阳光",这种来自底层的比喻带着泥土味的诗意,远比社会学家的大段数据分析更具冲击力。 叙事结构上,盖斯凯尔巧妙地用一桩凶杀案串联起阶级矛盾。当资产阶级少爷卡森中弹倒地时,读者能清晰听到两个平行世界碰撞的碎裂声——这不是通俗小说里廉价的戏剧冲突,而是用悬疑外壳包裹的社会寓言。特别精妙的是对陪审团场景的描写:十二位绅士用丝绸手帕掩鼻翻阅案卷,这个细节不经意间就戳破了维多利亚司法体系所谓"公正"的假象。 当然,这部作品真正超越时代之处在于其克制的同理心。作者没有把工人简化为政治符号,玛丽从复仇少女到救赎者的转变中,那些犹豫、软弱与反复如此真实,让我们看到苦难中人性依然保持着复杂的微光。当结尾处两个丧子的父亲在《圣经》前和解时,那种超越阶级的悲悯,至今仍在提醒我们:好的文学从来不是社会矛盾的止痛药,而是一把既能切开脓疮又能缝合伤口的手术刀。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15571
有时翻开一本书,就像打开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走进去却发现自己站在迷雾中。读《玛丽·巴顿》时,我的心情就是这样复杂而迷茫。盖斯凯尔夫人笔下那个工业革命时期的曼彻斯特,那些在机器轰鸣声中挣扎求生的工人们,他们的痛苦如此真实,却又离我们这个时代如此遥远。 看到玛丽在父亲失业后独自承担家庭重担,看到工人们聚集在工会讨论罢工时眼中的绝望,我常常会停下来发呆。十九世纪的英国工人,他们面对的究竟是怎样的命运?在资本家眼里,他们不过是会说话的机器,是可以随时替换的零件。当约翰·巴顿为了工友们的生存铤而走险时,那种被逼到绝境的愤怒与无助,隔着书页都能刺痛人心。 最让我困惑的是玛丽的选择。她爱着那个年轻富有的工厂主之子,却又不得不面对阶级的鸿沟。在那个时代,爱情真的能跨越阶级的藩篱吗?当她最终选择与工人杰姆在一起时,这到底是一种妥协,还是一种觉醒?我发现自己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 合上书时,曼彻斯特的浓雾似乎还萦绕在心头。今天的我们,是否也活在不同的"阶级牢笼"里?那些在写字楼里加班到深夜的年轻人,和当年在纺织厂里劳作的工人们,真的有本质的不同吗?这些问题像幽灵一样挥之不去,也许这就是经典作品的魅力——它让我们看到过去,却不得不思考现在。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29787
作为维多利亚时代工业小说的代表作,《玛丽·巴顿》本应是一部值得期待的杰作,但读完后却让人大失所望。盖斯凯尔夫人试图描绘曼彻斯特工人阶级的苦难,却始终带着中产阶级居高临下的怜悯,这种虚伪的同情让人如鲠在喉。说来惭愧,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尘封多年,如今读完才明白为何一直提不起兴趣。 小说最令人不适的是其对工人阶级的刻板描绘。玛丽·巴顿这个角色被塑造成一个肤浅的浪漫主义形象,她的苦难更像是一种装饰,而非真实的生存困境。当读到她对两个男人的感情纠葛时,我不禁想起那些廉价言情小说的套路。盖斯凯尔夫人让工人们用夸张的方言说话,却从未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这种描写方式让人感觉她是在参观动物园,而非书写同胞的命运。 最可笑的是那个突如其来的圆满结局。老卡森与玛丽父亲的和解简直是对读者智商的侮辱,一个失去儿子的工厂主怎么可能因为几句感人的话就原谅杀害儿子的凶手?这种强行安排的道德说教,暴露了作者对阶级矛盾的天真理解。与其说这是现实主义作品,不如说是一出拙劣的道德剧。 不过必须承认,书中对曼彻斯特贫民窟的描写确实令人印象深刻。那些阴暗潮湿的巷道,挤满饥饿人群的街道,还有工人们在棉絮飞扬的工厂里咳血工作的场景,都展现了惊人的写实力度。只可惜这些精彩的细节描写,最终都被淹没在说教和感伤之中。盖斯凯尔夫人似乎害怕直面现实的残酷,总是在关键时刻转向温情脉脉的安慰。 阅读过程中,我不断想起狄更斯的《艰难时世》。同样是描写工业革命时期的阶级矛盾,狄更斯至少保持了讽刺的锋芒,而盖斯凯尔夫人却沉迷于道德救赎的幻想。她笔下的工人要么是圣徒般的殉道者,要么是失控的暴徒,唯独缺少真实人性的复杂维度。 用参加茶会的心情读社会小说。就像那些维多利亚时代的淑女们,明明对贫民窟的苦难心知肚明,却还要保持优雅的姿态,用镶金边的茶杯啜饮着同情。《玛丽·巴顿》给我的就是这种别扭的感受——它本可以成为一部伟大的抗议文学,却因为作者的阶级局限而沦为温吞水的道德寓言。也许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会说,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永远只能是感伤主义的缘故。 合上书页,我不禁思考:如果盖斯凯尔夫人能够放下她那中产阶级的矜持,像后来的左拉那样直面血淋淋的现实,这部小说会不会成为另一部《萌芽》?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只能接受这部充满矛盾的作品,既赞叹它突破时代的勇气,又惋惜它半途而废的软弱。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95796
一对父女的身影,在曼彻斯特浓烟密布的街道上渐行渐远。这是男人们的世界,机器轰鸣中他们谈论宪章运动和工会,为面包与权利罢工游行,在酒馆里将理想主义就着苦艾酒一饮而尽。女人们则在潮湿的屋檐下拆解命运,用针线缝合被工业革命撕裂的生活,把对公平的渴望织进每件粗布衬衫的针脚里。玛丽·巴顿那双被棉絮磨出茧子的手,既能在罢工传单上摁下指印,也能温柔地抚过垂死孩童的额头。当她把毒药藏进衣袋时,我听见了整个工人阶级的呜咽——那些被蒸汽机碾碎的尊严,终将在某个寒夜里化作复仇的星火。而多年后,当老约翰·巴顿在法庭上颤抖着说出"我们也是人"时,我会想起合上书页时掌心残留的温度,像极了曼彻斯特清晨第一缕穿透雾霭的阳光。这部小说不是用墨水写成,是用纺织女工指甲缝里的棉絮、失业工人咳出的血丝,和那些永远等不到天亮就熄灭的蜡烛泪凝结而成的。
2025年08月01日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