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庄子译注
庄子译注
庄子

庄子译注

庄子  

《庄子》是道家的一部重要著作,十余万言,由庄子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515372
读完《庄子译注》后,我不得不质疑这位道家大师的极端自由思想。他推崇的"逍遥游"听起来很美,但现实中谁能真正做到无拘无束?那些看似高深的寓言故事,不过是给逃避现实的人披上一层华丽的外衣罢了。庄子鼓吹"无为而治",可这世上哪有不依靠规则就能运转的社会?他的思想就像那传说中的大鹏,看似翱翔九万里,实则根本无法落地。 更让人困惑的是,庄子一面批判儒家的礼教,一面又建立自己的精神教条。这种对自由的过度追求,反而成了另一种束缚。他用"坐忘""心斋"这些玄乎的概念,把人们引向虚无缥缈的精神世界,却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毫无帮助。在当今这个需要实干家的时代,庄子的思想只能算是一种精神奢侈品。我们欣赏他的文学才华,却不能把他的处世哲学当真。毕竟,人类文明的发展证明,纯粹的理想主义根本走不通。
2025年06月28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23619
从《庄子译注》细细品读,逐渐体会到其中蕴藏的智慧远超表面文字。现代生活节奏越快,越能感受到庄子"逍遥游"境界的可贵。在充满竞争与焦虑的社会里,庄子提出的"无用之用"尤其发人深省。读到庖丁解牛的故事,不禁联想到当下职场中游刃有余的处事之道。这看似消极的哲学,实则蕴含着积极的处世智慧。 唐玄宗曾为《庄子》作注,足见历代统治者对其重视。庄子的思想如涓涓细流,既能滋润个人心灵,又可观照社会治理。不过需要辩证看待的是,完全效仿庄子避世态度恐不可取,但其精神内核值得借鉴。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庄子的齐物论提醒我们保持超然心态,这种平衡之道尤为珍贵。每次重读,都能从《庄子》中获取新的领悟,这正是经典著作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42948
读《庄子译注》,发现这本书解释得很清楚,但不够深入。它把每个字的意思都写出来,把每句话都翻译成白话文,方便初学者理解。但是,它很少讨论庄子思想的深度,也不怎么引用其他学者的观点。如果你想真正读懂庄子,光看这本书是不够的。你需要去看郭象的注,虽然他的文字很少,但思想很深。你需要去看成玄英的疏,虽然他的解释很长,但能把庄子的话讲明白。你需要去看清代学者的考证,他们找出了很多文字上的错误。这本书的优点是容易读,缺点是太简单。它帮你打开了庄子的大门,但门后面的路还得你自己走。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14590
初读《庄子译注》时,只觉得那些鱼啊蝶啊的故事颇为有趣,却未能领会其中深意。后来重读才惊觉,这本看似荒诞不经的寓言集,竟藏着如此深刻的人生智慧。郭象曾评价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鲁迅先生更是将庄子与屈原并称,足见其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这部译注将庄子内七篇与外篇、杂篇做了清晰区分,让人能循序渐进地理解庄子的核心思想。内七篇中,《逍遥游》描绘的鲲鹏之变,《齐物论》提出的"天地一指也",《养生主》讲述的庖丁解牛,都在用生动意象诠释着同一个主题:如何超越世俗束缚,获得精神自由。我特别喜欢"子非鱼"那段对话,它让我明白认知的局限性,也学会了用更开放的心态看待差异。 "逍遥"二字是庄子思想的精髓所在。不同于儒家强调的社会责任,庄子追求的是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读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时,我常会放下书本望向窗外,想象自己若能如此超脱,该是何等自在。但转念又想,在现代社会完全效仿庄子是否可行?毕竟我们无法真的像许由那样拒绝尧的禅让。不过这种追求精神自由的态度,确实能给困在996中的现代人一丝慰藉。 齐物论的观点曾让我困惑许久。庄子说"万物一齐",主张消除是非对立的认知方式。起初觉得这太过消极,后来经历几次职场纠纷后才懂:很多争执确实源于固执己见。现在遇到分歧时,我会先试着跳出自己的立场,像庄子说的"照之以天",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当然,完全泯灭是非也不现实,但适当保持这种思维方式确实能减少许多无谓烦恼。 最令我触动的是庄子对生死的态度。妻子去世时"鼓盆而歌"的典故,初看觉得不近人情,细想却蕴含大智慧。现代人太执着于"拥有",而庄子告诉我们"方生方死"才是常态。去年祖母离世时,我重读《至乐》篇,突然理解了那种"安时而处顺"的豁达。这不是冷漠,而是对生命规律的深刻领悟。 译注者对"无用之用"的阐释尤为精妙。现代社会的价值评判太过功利,而庄子笔下那棵因"无用"而免遭砍伐的大树,那只会学舌却被煮熟的鹅,都在提醒我们:世俗眼中的缺陷可能正是保全之道。作为经常自我怀疑的职场人,这个观点给了我重新认识自我的角度。 不过阅读时也要注意,庄子的某些主张确有消极避世倾向。比如完全否定社会规范就显得过于极端。我习惯边读边做批注,将那些超越时代的智慧标记出来,把明显不合时宜的观点打个问号。像"坐忘"这样的修行方法,取其"专注当下"的精髓即可,不必真的"堕肢体黜聪明"。 译注者用现代语言还原了庄子的诗意表达,使两千多年前的文字依然鲜活。读至"泉涸,鱼相与处于陆"时,那份相濡以沫的感动丝毫不减。而"庄周梦蝶"的哲学寓言,在不同人生阶段重读都会有新感悟。这种历久弥新的特质,正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 比起《论语》的务实,《道德经》的玄奥,庄子用寓言故事承载哲思的方式更易让人接受。他像一位幽默的智者,时而化身为蝴蝶,时而变成乌龟,在嬉笑间点破人生真相。每次心烦意乱时翻几页,总能在那些看似荒诞的故事中找到启发。最近工作遇到瓶颈,就常想起栎社树的故事——也许被嫌弃的"无用",正是另一种大用。 这部译注最可贵的是既保留了原文韵味,又通过详实注释搭建了古今对话的桥梁。注释中关于"心斋""坐忘"等概念的辨析,帮助我理解了许多晦涩段落。建议初读者可以先通览译文,再带着问题细读注释,最后回归原文品味语言之美。 掩卷沉思,庄子带给我的不仅是哲学思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在这个充满焦虑的时代,他教会我在汲汲营营之余,偶尔也要"相忘于江湖"。虽然不可能完全做到"无待"的境界,但至少可以学习那份"物物而不物于物"的从容。每次重读,都像给心灵做一次SPA,洗去些世俗的尘埃。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19299
看了很久,还是不太懂。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