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史
知书房
金史
脱脱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6
发表书评
《金史》作为二十四史之一,由元代丞相脱脱主持编修,系统记载了女真族建立金朝的历史进程。这部史书不仅展现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的雄才大略,更详细记录了金朝从崛起、鼎盛到衰落的全过程。其编纂体例严谨,史料取舍精当,既保留了原始档案的真实性,又体现了史家"秉笔直书"的修史精神。
细读《金史》,最令人叹服的是其对女真民族特性的准确把握。书中生动刻画了这个北方民族骁勇善战的尚武精神,又不失对其文化转型的客观记录。如记载金世宗时期"大定之治"的盛世景象,既保留了女真旧俗,又积极吸收汉文化,这种兼容并蓄的治国方略,使金朝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部落联盟到封建王朝的蜕变。司马迁曾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金史》编纂者显然深谙此道。
当然,作为后世修撰的前朝史书,《金史》难免带有元代史官的立场局限。某些记载如海陵王弑君夺位等情节,或许掺杂了胜利者的叙事色彩。但正如古人所言"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不必苛求古人做到绝对的客观公正。重要的是透过文字,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脉络。就像《资治通鉴》虽为宋人所编,却不失为研究战国至五代历史的重要典籍。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金史》对金宋关系的记载。不同于一般史书单方面贬斥敌国的写法,它既如实记录了军事冲突,也客观反映了文化交流。如记载金章宗时期仿宋制改革官制、推行科举等举措,展现了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主动汉化的历史进程。这种超越民族偏见的史观,在当时实属难得。
在我看来,《金史》最珍贵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华夷之辨"的传统史观。编纂者没有简单地将金朝视为蛮夷政权,而是如实记载了这个王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这种开阔的历史视野,对我们今天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读史至此,不禁想起钱穆先生所言"对历史要抱有温情与敬意"——这正是研读《金史》时应有的态度。
从个人阅读体验来说,《金史》的语言虽不如《史记》那般文采斐然,但其平实严谨的叙述风格反而更显史料的可信度。书中对女真风俗的记载,如"拜日"仪式、"放偷日"习俗等细节描写,为研究北方民族史提供了鲜活素材。作为读者,我们或许不必纠结于个别史实的真伪,而应该像品尝一坛陈年老酒那样,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历史韵味与文化精髓。
这书靠谱吗?感觉不太对劲。
脱脱《金史》写得真好。
女真入主中原,其人其史皆可叹。
翻开《金史》,总能在字里行间触碰到历史的温度。当你在王朝兴衰的迷雾中徘徊,脱脱会告诉你:"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当你为英雄末路扼腕,史笔会记载:"粘罕既死,金事遂不可为";当你困惑于权力更迭的吊诡,那些简练的列传会呈现:"海陵弑君自立,终为世宗所诛";当你在人性的复杂前沉默,完颜阿骨打的故事会提醒你:"辽主骄侈,人皆离心"。
那些金戈铁马的岁月里,女真人的铁骑踏破了辽宋的繁华,却终究逃不过历史的轮回。《金史》最动人处,在于它不避讳金朝的野蛮与残暴,却也忠实记录了女真民族从部落到帝国的蜕变。读至"章宗之后,金政日衰",总让人想起那些在北方草原上消逝的王朝——它们都曾如流星般璀璨,最终却归于尘土。
脱脱的笔法有种奇特的穿透力,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一个时代的背影。他写金哀宗自缢蔡州,只用了"及城破,遂自经"六个字,却让六百年后的读者仍能感受到末代君王的绝望。这不是简单的历史记载,而是一个民族记忆的碑铭。每次重读《金史》,都像在抚摸一块斑驳的青铜器,那些征战、叛乱、改革的痕迹,都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共同的历史年轮。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