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史记集解
史记集解
裴骃

史记集解

裴骃  

一百三十卷。南朝宋裴骃撰。裴骃(生卒年不详),字龙驹,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历史学家。官至南中郎参军。他因为看了徐广的《史记音义》有独见,又认为过于省略了,于是采摘九经诸史和《汉书音义》等书为《史记》作注解,所以题名为《史记集解》,共一百三十卷。书的上半部很可观,下半部较简略,甚至一连几页不见一字的也有。原本为八十卷,后《集解》为毛氏汲古阁刊为一百三十卷。自明代与《索隐》、《正义》附入《史记》原书。后又有删削。如《五帝本纪》“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句下,脱“名见左传”四字,《项羽本纪》“其九月会稽守”句下脱“徐广曰尔时未言太守”九个字等。有汲古阁刊本、金陵局本、点石斋本。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55448
啃《史记集解》的这三个月,像极了在青铜器上拓印——每一道纹路都得用尽全力,却总能拓出令人战栗的文明密码。从去年迷上《吕氏春秋》开始,我就在古籍的苦海里学会了"呛水式阅读",这次抱着裴骃八十卷的集解本,活像抱着块活化石入睡,梦里都是太史公与历代注家在竹简上打架。 记得第一次翻开这本砖头时,被满页的"骃案""如淳曰"吓得太阳穴直跳。这哪是读书?分明是在学术会议的墙角偷听!但转念想到钱穆先生当年在无锡乡下啃《皇清经解》的劲头,便也学着把注释当巧克力豆——越嚼越有滋味。最惊喜的是发现裴骃这南朝人竟是个耿直boy,遇到司马迁写错年代,直接标注"非也";碰上各家注解打架,又老实写上"未详孰是"。这种学术较真的模样,倒比现在某些圆滑论文可爱得多。 要说这部集解最动人的,莫过于看历代学者如何接力守护《史记》。从东汉应劭到晋代徐广,十几家注解在裴骃笔下汇聚,像极了一场跨越三百年的学术马拉松。我尤其喜欢徐广的"十二诸侯年表校正",这位老先生把各国纪年差异算得明明白白,活像现代考据党的祖师爷。某夜读到"晋世家"里注解说"今河东皮氏县有冀亭",突然想起去年在山西看到的土城墙,顿时明白什么叫"历史的颗粒感"——那些枯燥的地名注解,其实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考古地图。 作为被现代通史教材宠坏的一代,初读时总嫌弃集解琐碎。直到在"项羽本纪"里看到裴骃引应劭说"羽壁垓下,剩二十八骑",才惊觉《史记》原文"百余人"的文学修饰。太史公用"破釜沉舟"写英雄气概,注家却用数字还原真实战场,这种互补就像武侠小说配史料考据,越读越上瘾。有个周末对照着读"平准书"集解,发现汉代粮价换算竟暗合经济学原理,兴奋得在书页上画了三个惊叹号。 最折磨人的要数那些天文历法注释。裴骃引《汉书·律历志》推算武王伐纣日期时,我对着"岁在鹑火"之类的术语发懵,差点把咖啡泼在"干支表"上。但咬牙查资料后突然开窍:原来古人观星象就像现代人看GPS,所谓"甲子日"不过是他们的时间坐标。这种突破认知壁垒的快感,堪比程序员第一次读懂Linux内核。 特别想说说裴骃的"学术人格"。这位南朝驸马爷注释"酷吏列传"时,对司马迁的"反法家情绪"保持距离;注解"货殖列传"时,又对经济规律显出超时代的理解。某天深夜读到他对"天官书"中星象记载的质疑,恍惚看见一个穿宽袍大袖的学者,正用毛笔在油灯下写:"此说与《天文志》异,存疑。"这种既敬畏经典又保持独立思考的态度,比现在某些"学术搬运工"不知高明多少。 三个月来,这本集解教会我最重要的事:读史不是看故事会,而是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当我在"孔子世家"注释里发现裴骃纠正《左传》纪年错误时,突然理解陈寅恪说的"与古人神游"。现在每次合上书,都觉得裴骃的朱笔批注像萤火虫,在两千年的黑夜中为后来者标出航标——有些灯盏虽然微弱,但足以照亮我们理解文明的路。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94437
迷茫时翻开《史记集解》,司马迁会告诉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遭遇不公时,他让你明白:"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面对抉择时,他提醒你:"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身处逆境时,他激励你:"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功成名就时,他又警示你:"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更不用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些穿越时空的智慧箴言......无论何时翻开这部史家绝唱,都能找到与当下心境共鸣的文字。 司马迁用一支笔写尽三千年风云变幻,却从不以成败论英雄。他欣赏项羽的豪气干云,也理解李斯的无奈选择;他赞美陈涉的揭竿而起,也惋惜韩信的功高震主。在这位太史公笔下,每个历史人物都鲜活生动,每段故事都发人深省。读《史记集解》时总有种奇妙感觉:那些两千年前的人和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正是司马迁最了不起的成就。 我常觉得,《史记集解》就像一面魔镜,既能照见历史,也能映照当下。商鞅变法时的阻力,与今日改革何其相似;范蠡功成身退的智慧,仍值得现代人学习。这部书最打动我的,是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痛后,依然能写出如此气魄宏大的作品。他用生命证明:真正的史家,不仅要记录历史,更要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与参与者。每次重读,都能感受到那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磅礴气概。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23564
翻开《史记集解》的竹纸页张,扑面而来的是裴骃笔下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太史公世界。这位南朝宋的史学家在注释《史记》时,总爱用"如淳曰"这样的句式,仿佛一位谦逊的学者在古籍丛林中小心翼翼地留下路标。那些看似枯燥的注解里,藏着令人会心一笑的细节——比如解释"鸿门宴"中范增"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时,裴骃不厌其烦地考证玉玦的形制,这种近乎执拗的考据癖,倒让刀光剑影的历史场景突然有了触手可感的温度。 最动人的是裴骃对司马迁笔法的揣摩。在注释"项王军壁垓下"时,他特意点出"四面皆楚歌"的深意,这种对文字肌理的敏感,让人想起后世金圣叹批《水浒》的况味。不过有时也觉得他太过拘泥,比如对《货殖列传》中经济现象的解读,就缺少司马迁那种纵览古今的恢弘气度。但转念一想,正是这种带着时代局限性的注解,反而让我们看清了六朝学者理解历史的方式。 当读到他对《伯夷列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质疑时,突然意识到这部集解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字释词,更在于呈现了不同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对话。裴骃用蝇头小楷写下的每个"案"字,都是跨越四百年的隔空应答。如今我们捧着中华书局标点本重读这些注文,竟有种在古老图书馆里偶然发现前辈读书笔记的惊喜——那些褪色的朱批墨注里,跳动着永不褪色的思想火花。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99996
古之治史者,秉笔直书,如太史公忍辱负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今之读史者,往往浮光掠影,但求速成,将《史记集解》这等注疏之作束之高阁。每见书肆中《史记》白话译本畅销,而裴骃《集解》尘封角落,未尝不令人怅惘。史家精神,本在考镜源流,而今人却只愿啜饮他人嚼过的馍。 裴氏《集解》汇聚汉魏诸家之说,如江河之纳百川。那些密密麻麻的注文里,藏着多少今人读不懂的执着?古人注书,字字推敲,今人读书,但观大略。我在图书馆昏暗的角落里翻阅这本泛黄的集解,忽然觉得那些小字仿佛在跳动——它们原本是活的,如今却被我们这个时代的风沙掩埋了。 尤记得读到《项羽本纪》"垓下之围"处,集解引应劭曰:"垓,堤也。"仅此三字,便让那个悲壮的战场在眼前清晰起来。而今人读史,谁还在意地名考证?谁还关心字句出处?我们失去了对文字本身的敬畏,就像失去了对历史的虔诚。那些注解中埋藏的学问,如同沙漠中的暗河,明明滋养着整部史书,却无人愿意俯身探寻。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看似掌握了更多知识,实则离真正的学问越来越远。《史记集解》这样的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浮躁与浅薄。有时候深夜独坐,翻开这本注疏,竟不知是我在读古人,还是古人在读我。那些密密麻麻的注文,仿佛在质问:你们这个时代,还配读太史公吗?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3670
翻开《史记集解》,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有人读出了"究天人之际"的宏大视野,有人读懂了"成一家之言"的治学精神。而我看见司马迁坐在昏暗的油灯下,一笔一划记录着华夏文明的脉络。这位忍受宫刑之痛仍坚持写作的史官,用生命诠释了何为史家风骨。读这书时,我常常忘记这是一部两千年前的著作。那些人物和故事依然鲜活,那些智慧和教训至今有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人性的光辉永远闪烁。
2025年07月07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