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书
周书
令狐德棻

周书

令狐德棻  

《周书》,中国历代正史《二十四史》之一,唐朝令狐德棻主编,参加编写的还有岑文本和崔仁师等人。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共50卷,本纪8卷、列传42卷。本书记载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纪传体史书。另外,清代有同名人物周书。《周书》虽以“周”题名,但实际上记述了从公元534年东、 西魏分裂到杨坚代周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历史。《周书》由于根据的资料贫乏,再加上它所记载的人物多是本朝显官的祖先,因而显得单薄而不尽合事实。但它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权的建立,建立后三个封建政权之间的战争,以及宇文政权上层集团内部斗争的情况,是今天研究和了解西魏、北周历史最基本、最原始的一部史书。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8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67955
翻完令狐德棻的《周书》,大部分人都在看北周如何强盛。我却注意到宇文护专权那段。皇帝明知他跋扈,却隐忍多年。不是不想动手,是时机未到。后来武帝一举诛杀宇文护,做得干净利落。掌权者要忍常人所不能忍,这份克制比逞强更需要智慧。读史至此,不由得感慨政治真是一场漫长的等待。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3191
二十四史之一的《周书》在史学界地位特殊。这部由令狐德棻主编的史书,记录了北周王朝的历史。但读过之后,不得不说这部史书问题很大。 首先看内容。《周书》号称记录北周历史,但实际记载非常简略。很多重要事件一笔带过,甚至直接略过。比如北周灭北齐这样的大事,记载得极其简略。相比之下,对皇帝日常琐事的记载却很多。这种取舍让人难以理解。 再看史料来源。令狐德棻编写时主要依据北周官方档案。但他没有对其他史料进行考证。书中很多记载与《北史》等史书矛盾。更严重的是,书中大量直接照搬前代史书内容,连文字都不改。这种做法实在不够严谨。 特别要指出人物评价的问题。《周书》对北周皇帝几乎全是赞美。比如对宇文邕的记载,只写他如何英明神武,完全不提他晚年的过失。对大臣的评价也很片面,要么全好,要么全坏。这种写法完全不符合史书应有的客观态度。 文字表述方面问题也不少。全书用词刻意追求古雅,导致很多地方晦涩难懂。更糟糕的是,有些段落前后矛盾,明显是编纂时没有仔细核对。比如同一件事在不同卷中记载的时间都不一致。 作为一部官修史书,《周书》最大的问题是服务于当时政治需要。令狐德棻在唐太宗时期编修此书,明显有为唐朝正名服务的倾向。书中对北周和隋朝关系的处理就很能说明问题。这种写法严重损害了史书的可信度。 读完《周书》后,最直接的感受是失望。作为研究北周历史的重要史料,它本该提供更多可靠信息。但实际读下来,发现可用的真实史料很少。书中充斥着官方套话和片面记载,很难让人信服。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26027
说到中国历代正史,《周书》这部作品实在令人如鲠在喉。作为二十四史之一,它记载了西魏北周三十余年的历史,却总让人读来如饮白水,索然无味。令狐德棻奉唐太宗之命编撰此书,本该为后世留下一部精彩的历史画卷,却因奉承谄媚之嫌,反倒让这部史书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翻开《周书》,扑面而来的是令人窒息的歌功颂德。对宇文氏政权的记载,处处可见溢美之词,将北周统治者塑造成完美无缺的圣人。这种刻意粉饰历史的做法,实在叫人难以信服。更令人不满的是,书中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载往往语焉不详,在关键处一笔带过,让人读来云里雾里。特别是对宇文护专权、诛杀功臣等敏感事件的处理,更是闪烁其词,完全失去了史家应有的客观立场。 作为历史爱好者,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史书中的曲笔回避。《周书》对北周与北齐、南梁的战争记载尤为典型,胜则大书特书,败则轻描淡写。这种选择性记录的做法,让整部史书的价值大打折扣。更可笑的是,书中对人物评价的标准也极为混乱,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篇章中竟能出现截然不同的形象,这种自相矛盾的记载简直是对历史的亵渎。 不过平心而论,《周书》也并非一无是处。其列传部分保留了不少珍贵史料,特别是对北周典章制度的记载,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但整体而言,这部史书过分注重形式工整,文辞虽然典雅,却缺乏司马迁《史记》那种穿透历史的洞见。读完后不禁感慨:史书的价值不在于辞藻华美,而在于真实可信。可惜《周书》恰恰在这一点上让人大失所望。 最后想说,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作为读者,我们渴望看到的是真实的历史面貌,而不是经过精心修饰的官方教科书。或许正因如此,《周书》在二十四史中始终处于尴尬的位置——既不可或缺,又难以令人完全信服。这大概就是奉旨修史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吧。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94140
《周书》为令狐德棻所撰,记述西魏、北周史事,虽冠以"周"名,实则延续北魏正统。令狐德棻此人,唐初史官,历仕三朝,以文才见称,参与编修《晋书》等五部正史。其修史主张"博采众长,务存实录",笔下既有庙堂权谋,亦存民间疾苦,叙事条理分明,笔法简练含蓄。然细读此书,常觉其字里行间暗含深意,如以"帝不豫"三字暗讽宇文赟荒淫,用"天戒甚明"暗示宇文护专权之祸,此等曲笔,颇得《春秋》微言大义之真传。 此书最妙处在于对关陇集团兴衰的完整呈现。自宇文泰组建府兵,至杨坚篡周建隋,其间人物命运如棋局变幻。读至苏绰制《六条诏书》,见其"清心""敦教化"等主张,恍然惊觉北朝儒学暗流从未断绝;观韦孝宽守玉璧、破斛律光,方知所谓"关西出将"非虚言。然书中对宇文护弑君三帝之事,仅以"天象示警"轻轻带过,这般"为尊者讳"的笔法,倒与后世欧阳修《新五代史》的"春秋笔法"遥相呼应。 今人考证,《周书》材料多取自隋代王劭《齐志》、牛弘《周史》等佚书,其中关于宇文泰"黑獭"乳名的记载,显系采自民间传说。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言:"史家记事,必有所本,亦必有所裁。"我们不必苛责古人记载中的传奇色彩,毕竟司马迁写刘邦斩白蛇,陈寿记刘备顾茅庐,皆不免文学渲染。读史贵在"得意忘形",若执着于字句真伪,反失其大旨。 特别值得玩味的是书中对女性政治的独特记载。独孤信三女分别为周、隋、唐皇后之事,被后世称为"三代外戚";而突厥可汗之女阿史那氏下嫁宇文邕的联姻细节,更折射出草原与农耕文明的碰撞。这些记载在二十四史中堪称异数,或许与令狐德棻出身北朝胡汉混血家族的特殊视角有关。我常想,若将书中这些女性故事单独辑出,或可编成一部别开生面的"北朝女儿图鉴"。 从思想史角度看,《周书》暗藏两条线索:表面是关陇军事贵族的崛起史,内里却是胡汉文化融合的进程录。宇文泰恢复周礼、苏绰改革文体,看似复古,实为创新。这种"托古改制"的智慧,直到今天仍令人深思。书中记载的"六官制度",虽模仿《周礼》却因地制宜,恰如钱穆先生所言:"北朝政治最成功处,正在于能将古典理想与现实需要巧妙结合。" 掩卷沉思,这部完成于唐初的史书,既是对前朝的总结,又何尝不是对当世的镜鉴?令狐德棻笔下那些改革者的成败得失,那些制度创新的得失利弊,至今读来仍觉鲜活。或许正如黄仁宇所说:"历史的价值不在复述往事,而在照亮现实。"《周书》的价值,正在于它记录了一个充满变革活力的时代,而这样的时代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品味。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65875
翻开《周书》的时候,我有点看不懂。那些帝王将相的故事好像离我很远。书里写了很多打仗的事,也有一些治国的道理。但我总觉得这些记载很模糊,像隔着一层雾。北周明明存在过,可读起来却像传说。最让我困惑的是,为什么好人没好报,坏人反而能善终?历史书上总是这样,让人想不明白。也许真相早就被时间冲淡了,留下的只是后人想让我们看到的样子。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