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女赋
神女赋
宋玉

神女赋

宋玉  

先秦辞赋。旧题战国楚宋玉作。见于南朝粱萧统编《文选》卷19。赋首有序,记“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其夜王寝,果梦与神女遇”。它是《高唐赋》的姐妹篇。神女“其象无双,其美无极。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粱;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须臾之间,美貌横生,晔兮如华,温乎如莹”。用鲜丽的词藻,从多方面比喻一个“五色并驰,不可殚形”的神女。这种美的境界,“他人莫睹,王览其状”,虽然“乐之无量”,然而“交希恩疏”。《高唐赋》中的美女,“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而这篇《神女赋》中,楚襄王在神女面前,只可观赏,不能据为己有,这是《神女赋》的深刻寓意所在。尽管楚王思念神女,“惆怅垂涕”,通宵不眠,“求之至曙”,失去常态,而仍然不能如愿,神女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神女赋》与《高唐赋》对汉代辞赋作者有较大影响,但同《文选》收入的其他3篇赋一样,历代学者对《神女赋》是否为后人伪托,有不同看法。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83243
在中国古代辞赋的璀璨星河中,宋玉的《神女赋》犹如一颗独特的明珠,其艺术魅力跨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这篇赋作展现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审美维度——形之美、神之美与境之美,恰如法家三派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巅峰之作。 形之美的代表人物当属宋玉笔下的巫山神女。这位"其象无双,其美无极"的仙子,被赋予了最精妙的形体描绘。宋玉以"秾不短,纤不长"勾勒其身形,用"晔兮如华,温乎如莹"刻画其肤质,这般工笔细描开创了后世"美人赋"的典范。记得初次读到"步裔裔兮曜殿堂,忽兮改容,婉若游龙乘云翔"时,不禁为古人想象力的瑰丽而拍案叫绝。这种对形体美的极致追求,与商鞅建立法制体系的执着何其相似,都在各自领域树立了难以逾越的标杆。 神之美则在"意似近而既远,若将来而复旋"的飘渺意境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宋玉没有停留在肤浅的外貌描写,而是通过"目略微眄,精彩相授"的细节,塑造出神女"不可乎犯干"的高洁品格。这种写神手法让我联想到齐国的用人之道——正如慎到重视人才的内在品质,宋玉也深谙"传神写照"的奥秘。每读至"含然诺其不分兮,喟扬音而哀叹",都能感受到神女内心挣扎的微妙颤动,这种超越时代的心理描写,展现了先秦文学惊人的成熟度。 境之美体现在"澹清静其愔嫕兮,性沉详而不烦"的意境营造上。宋玉将神女置于"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巫山幻境中,创造出虚实相生的艺术空间。这种意境构造与申不害的权术之道形成有趣对比——后者将治国复杂化,前者却将简单意象升华为永恒经典。我常想,正是这种"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的留白艺术,让《神女赋》成为后世无数文人竞相模仿的范本。 三美兼具的《神女赋》最终成就了其不朽地位。形之美构建骨架,神之美灌注灵魂,境之美营造氛围,三者交融产生的艺术张力,让这篇作品超越了时代局限。正如法家三派的学说在历史长河中各领风骚,宋玉开创的这三种审美范式,分别影响了曹植的《洛神赋》、陶渊明的《闲情赋》乃至后世的山水田园诗派。每当重读"皎若明月舒其光"的句子,依然会为两千年前就能达到如此美学高度而自豪。这种将形式、神韵与意境完美融合的创作智慧,正是中华文明早熟的绝佳例证,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11777
宋玉的《神女赋》中多次出现"云"的意象。"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这两句描写神女降临时的场景,用白日和明月比喻神女的光彩,但核心意象仍是变幻莫测的云。这种描写方式体现了宋玉对神女形象的理解:既具体又虚幻,既真实又难以捉摸。 "动雾縠以徐步兮,拂墀声之珊珊"进一步以云雾般的轻纱来表现神女的姿态。云雾在这里不仅是装饰,更成为神女气质的延伸。这种写法显示出宋玉对女性形象的独特把握:通过自然景物来暗示人物的内在特质。 "望余帷而延视兮,若流波之将澜"这句则用流动的水波比喻神女眼波流转。水与云的意象在此交融,共同构成神女飘忽不定的形象特征。研究者指出,这种意象组合反映了战国时期文人对于理想女性形象的想象方式,既有具象描写,又保留神秘感。 宋玉在《神女赋》中建立的这套描写系统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特别是"云"这一核心意象,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美女描写的经典范式。通过分析这些意象的具体运用,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宋玉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开创性贡献。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07176
宋玉的《神女赋》写得太好了。这篇赋显示出他的才华很高。那个时代很少有人能写出这样的作品。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49379
这赋绝了!神女之美跃然纸上。
2025年07月3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22436
中国辞赋史上的璀璨明珠《神女赋》与《高唐赋》并称姊妹篇,在楚辞向汉赋过渡的历程中树立了难以逾越的丰碑。(《神女赋》《高唐赋》《洛神赋》《登徒子好色赋》)细究历代文人墨客的创作轨迹,宋玉笔下这位"其象无双,其美无极"的神女形象,早已化作中国文学中永恒的美学符号。其意象之缥缈、铺陈之精妙、辞采之瑰丽,不仅滋养了曹植的《洛神赋》,更在千年文脉中形成绵延不绝的回声。 展卷细读时,总会被那些流光溢彩的文字击中。宋玉以云霞为笔,用"晔兮如华,温乎如莹"勾勒神女容姿,以"嫷披服,侻薄装"描摹其衣袂翩跹,这般造境功夫堪称辞赋创作的教科书。特别惊艳于"澹清静其愔嫕兮,性沉详而不烦"的传神写照,将可望不可即的仙姿与若即若离的情愫糅合成令人心颤的意境。这般文字如琼浆玉液,浅酌即醉,非得抄录数遍方能稍解慕艳之情。 然而掩卷沉思,神女形象却让人爱恨交织。慕其"吐芬芳其若兰"的绝代风华,又恼其"怀贞亮之洁清"的疏离姿态;叹服"志解泰而体闲"的飘渺仙气,又惆怅"頩薄怒以自持"的矜持作态。这种矛盾恰如月光下的雾霭,美得令人心碎却又难以触碰。宋玉将男性凝视下的女性神格化推至极致,后世文人竞相效仿的"美人幻梦",在此已见雏形。 清代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评点此赋"惊采绝艳,难与并能",诚哉斯言。那些流淌在竹简上的文字仿佛自带巫山云雨的气息,时隔两千三百余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楚地特有的神秘与绚烂。神女拂过书页的衣带,至今仍在撩动每个读者的心弦。 最后斗胆化用赋中意象送上祝愿:愿所有追寻美的心灵,都能在某个朝云暮雨的时分,邂逅属于自己的"茂矣美矣,诸好备矣"。
2025年07月3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