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扬子云集
扬子云集
扬雄

扬子云集

扬雄  

六卷。汉扬雄(前53—18)撰。扬雄,字子云,名扬雄或作扬雄。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其生平详见《方言》条。著有《琴清英》、《训纂篇》、《方言佚文》、《扬子法言》等。据《汉书·艺文志》、《隋书·经藉志》、《新唐书·艺文志》皆著录有扬雄集五卷。原本宋时已佚。宋人愈乃从《汉书》、《古文苑》等书中辑其文四十篇,编次为五卷。明万历间郑朴复加辑录,增益篇章,分为六卷。清代修纂《四库全书》即用此本。卷首有万历二十三年(1595)九月郑朴序。全书分为六卷,卷一为《法言》;卷二为《太玄经》;卷三为《方言》;卷四为《上书》,收《谏不受单于朝书》、《答刘歆书》、《答茂陵郭威》、《答谭桓》、《剧秦美新》,又收《解难》、《解嘲》;卷五为赋、颂,赋收《甘泉赋》、《长杨赋》、《羽猎赋》、《河东赋》、《蜀都赋》、《太玄赋》及《反骚》等;卷六为箴、诔、连珠,纪、记等,箴收十二州牧箴和十九官箴,诔只《元后诔》一篇,连珠亦仅一篇。纪、记有《蜀王本纪》、《蜀记》及《琴清英》等。阙文篇目附于书后,如《训纂》、《家谍》、《绣补灵节龙骨铭诗三章》等。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题为《扬侍郎集》(扬雄仕汉为黄门侍郎),不收《太玄》、《法言》、《方言》,而收其文五十八篇。扬雄是汉赋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作赋以司马相如为法式,故其《长杨》、《甘泉》等诸赋,在气度与格局上皆有追攀、模仿《上林》、《子虚》的倾向。长于模仿而缺乏创造,这正是扬雄赋即此书的缺点。此书有《四库全书》本。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61679
读完《扬子云集》,实在让人忍不住叹气。扬雄这个人确实有才华,可他的思想就像是把一堆华丽的辞藻堆砌在摇摇欲坠的架子上。他总想着用艰深晦涩的文字来包装那些其实很浅薄的道理,仿佛只要话说得够玄乎,就能掩盖思想的贫瘠。我们祖先早就明白,治国不能光靠漂亮话,可这位老先生倒好,整天沉迷在咬文嚼字里,把简单的事情说得云山雾罩。 最让人受不了的是他那套故作高深的做派。明明可以好好说话,非要弄得跟打哑谜似的。说实话,这种文风除了能唬住几个书呆子,对解决实际问题毫无帮助。我读着读着就在想,要是汉朝的大臣们都像他这样说话,朝堂议事怕是要变成猜谜大会了。与其在文字游戏上浪费时间,不如像管仲、商鞅那样干点实事。毕竟治国不是比谁说话更玄乎,而是要拿出真本事来。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33143
一页页读完《扬子云集》后,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只觉得心里很踏实。也能明白为什么大家都说扬雄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了。要说汉赋的代表作,《扬子云集》比司马相如的作品更像样。扬雄的作品可以学,司马相如的反而不好学。用古人的话说,扬雄写东西很实在,司马相如更花哨。两家的好处说都说不完,话题也讨论不尽,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扬雄虽然用很多古语,但我觉得很好,因为他不是为了显摆学问。他写大道理时,总是把话说得很清楚,这点特别好。《扬子云集》看起来很完整,司马相如的文集就没这么齐全,这是扬雄比他的同行幸运的地方。司马相如喜欢写宫廷生活,扬雄写的是普通人的事,所以我更佩服扬雄的朴实。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97940
扬雄作为西汉末年思想界的重要人物,其《扬子云集》集中体现了这位"西道孔子"独特的学术品格与思想路径。在经学逐渐沦为利禄之途的时代背景下,扬雄选择了一条与官方学术保持距离的独立治学道路,这种看似边缘化的学术立场,恰恰成就了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特殊地位。 细读《扬子云集》可以发现,扬雄的学术建构呈现出鲜明的拟经特征。其《法言》仿《论语》,《太玄》拟《周易》,这种表面上的形式模仿背后,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学术意图。值得注意的是,扬雄的拟经并非简单的形式摹拟,而是试图通过这种特殊方式,重新激活早期儒学的创造性活力。在博士经学日益僵化的背景下,扬雄选择回归孔子"述而不作"的学术传统,却又通过"拟经"这一看似矛盾的方式实现了"以述为作"的思想创新。这种独特的学术策略,使他的思想既保持了与儒家正统的连续性,又开辟了新的诠释空间。 从思想脉络来看,扬雄的学术取径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一方面,他继承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框架,将儒家伦理与宇宙秩序紧密关联;另一方面,他又通过《太玄》的体系建构,为后世魏晋玄学的兴起埋下了伏笔。特别值得玩味的是,扬雄对"玄"这一概念的重视和阐发,既不同于当时盛行的谶纬之学,又为后来王弼等人的玄学思辨提供了思想资源。这种承上启下的思想特征,使扬雄成为理解汉代思想向魏晋思想转变的关键节点。 在方法论层面,扬雄表现出对语言问题的高度敏感。《方言》一书对各地语言的系统记录,不仅具有语言学价值,更反映了扬雄对"正名"问题的持续关注。这种对语言本真性的追求,与他的整个学术取向一脉相承——在经学诠释日益繁琐化的时代,扬雄试图通过回归语言的本源来重建思想的明晰性。这种努力虽然在当时未能获得广泛认可,但对后世中国学术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潜在影响。 《扬子云集》展现的思想世界,既有对传统价值的坚守,又有突破常规的创见。扬雄的学术实践提示我们,思想史上的重要转折往往发生在主流学术的边缘地带。他那种既尊崇经典又敢于创新的学术态度,在当今学界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扬子云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更是一个时代的思想困境与可能出路。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09425
翻开《扬子云集》之前,我对扬雄的印象停留在"西蜀子云亭"的文人雅士形象;读完整部文集后,这个印象却碎了一地。所谓"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豪言壮语,在那些刻意模仿《论语》的《法言》面前,显得如此苍白可笑。 西汉末年,儒学独尊。扬雄生逢其时,却始终在模仿与创新间摇摆不定。他效仿司马相如作赋,又模仿《周易》著《太玄》,最后竟连孔子的《论语》也要复刻一遍。这种亦步亦趋的创作态度,与其说是对经典的致敬,不如说是才华枯竭的表现。一个真正的思想家,岂会满足于做前人的影子? 《法言》中那些刻意为之的"子曰",读来令人啼笑皆非。扬雄既想借圣人之名自重,又放不下自己的见解,结果既失了圣贤气象,又显不出个人锋芒。那些支离破碎的格言警句,就像是被强行塞进《论语》模子里的面团,既没有孔门弟子的鲜活气息,也缺乏独立思想的深度。可笑的是,后世竟有人将这部仿制品与真经相提并论。 更令人失望的是《太玄》。扬雄企图用玄奥的符号体系重构宇宙真理,却陷入自说自话的泥潭。那些晦涩难解的卦象排列,与其说是智慧的结晶,不如说是智力游戏。他既没有老子的通透,也缺乏庄子的灵动,只剩下故作高深的玄谈。难怪连他的好友桓谭都说:"扬子之书艰深,世人不好。" 扬雄的赋作倒是显露了些许才华,可惜终究跳不出司马相如的阴影。那些铺陈夸张的描写,华丽的辞藻堆砌,就像是用金箔包裹的空心木偶。当他在《逐贫赋》中故作清高时,字里行间却透着对富贵的艳羡;当他谈论"清静无为"时,又掩饰不住对功名的渴望。这种矛盾,让他的文字始终带着几分虚伪的气息。 最可悲的是,扬雄晚年竟为篡汉的王莽歌功颂德。那个曾经标榜"清静无为"的文人,最终也没能抵挡住权力的诱惑。当他在《剧秦美新》中阿谀奉承时,早把"雕虫篆刻"的傲骨抛到了九霄云外。这种文人的堕落,比其作品的平庸更令人扼腕。 读完《扬子云集》,我看到的不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而是一个在模仿中迷失自我的文人。他的悲剧在于:既不甘于平庸,又缺乏突破的勇气;既向往圣贤境界,又割舍不下世俗欲望。这样的文集,与其说是思想遗产,不如说是文人困境的写照。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5026
汉代文学星空中最亮的星,《扬子云集》当之无愧。在汉代文人的著作里,扬雄的作品保存得最完整,研究的人也最多。这部文集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现在。 读完这本书,最直接的感受是作者学问太深了。每一篇文章都写得特别扎实,道理讲得很清楚。特别是《法言》和《太玄》这两部分,虽然读起来有点难懂,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其中的智慧。扬雄写文章不爱用华丽的词句,每个字都用得恰到好处。 书里讨论的问题特别实在。比如做人要诚实,学习要坚持,当官要为民着想。这些道理放在今天也完全适用。扬雄批评当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有些话就像是在说我们现在的事。他提出的解决办法,现在看也很有道理。 扬雄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年轻时就很有才华,但不愿意讨好权贵。后来当了官,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他花二十年时间写《太玄》,别人笑话他也不在乎。这种做学问的态度让人佩服。 这本书里有很多句子值得记下来。像"学者所以修性也","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这些话都说得特别好。读的时候会忍不住抄下来,平时想想这些道理,对做人做事都有帮助。 历代文人对扬雄评价很高。刘勰说他的文章"志深而笔长",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之衰"。这些评价都很准确。读《扬子云集》能感受到汉代文学的那种厚重感,也能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