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
文选
萧统

文选

萧统  

南朝梁萧统编。三十卷。统字德施。梁武帝萧衍长子。天监元年(502)立为皇太子,未及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所以本书又称《昭明文选》。统生而颖慧,博览群书,文思敏锐。招聚文学之士,编纂自先秦到南朝梁代一百三十位知名作家和少数佚名作家的各体文学作品成集,即传世的《文选》。选录先秦至梁初诗文辞赋、史书论赞一百二十九家,七百五十二篇。按文体分三十八类,包括了先秦以来的重要文学作品,为后人研究提供了资料。唐显庆时李善为之作注,析为六十卷,注文侧重本事、典故、训话,价值颇高,其征引古书达一千六百八十九种,为后人考证、辑佚古籍提供了大量资料。收诗、文七百余首、篇,选收标准受刘勰文学思想影响颇深。起白先秦,止于梁。略古详今,晋、宋以来作品收得较多。分为诗、赋、表、启、赞、论等三十九类。不收经、子,史书也仅收“义归乎翰藻”者。是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许多作品借此保留下来。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41063
翻开《文选》的那一刻,我竟不知该从何处着眼。萧统将千年文脉尽数收束于此,可这般浩繁的卷帙,反而让人生出几分惶惑——究竟何为文章真谛?那些被精心拣选的辞赋书表,当真能道尽天下至文么? 我见书中辞藻如珠玉铺陈,却总疑心是否过于雕琢。陆机《文赋》说"理扶质以立干",可当骈俪对仗成了定式,那些被格律束缚的文思,还能流淌出几分真性情?有时深夜重读《古诗十九首》,反倒觉得那些未被收录的民间歌谣,比庙堂文章更见筋骨。这大约就是选本的悖论:越是追求典范,越容易失了活水源头。 最教人困惑的,是那些被反复评点的用典。潘岳《闲居赋》里埋着多少经史子集,江淹《别赋》中又化用几多前人词句?后来者捧着注疏亦步亦趋,却再难重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直击人心。典故本是前人智慧,可当文章非要"无一字无来历"时,文字反而成了典故的囚徒。 而今我站在图书馆的阴影里,摩挲着泛黄的纸页。忽然懂得《文选》像一面铜镜,既映照出六朝人的文心雕龙,也照见后世文人的进退维谷。我们总想从选本里打捞永恒,可真正的文章之道,或许就在那些未被选中的裂缝处悄然生长。这大概就是经典的宿命:既为我们立下规矩,又让我们在规矩里辗转难眠。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98566
翻开萧统的《文选》,就像走进一座迷雾笼罩的文学殿堂。这座六世纪编纂的文学总集,将七百余篇作品分门别类地陈列,却让人在惊叹之余感到一丝困惑——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这种看似系统却又充满矛盾的分类方式? 《文选》的编纂思路呈现出明显的三重性,恰如法家三派的分野。第一重是"文质派",以赋、诗、骚为主体,讲究辞藻华美与情感真挚的统一。萧统在序言中强调"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这种追求看似完美,却让人不免疑惑:当文学被框定在如此明确的审美标准下,那些不符合规范却同样动人的文字又该何去何从?就像建安风骨与齐梁绮靡并存的时代,文学到底应该追求什么?这种迷茫在阅读《文选》时始终如影随形。 第二重是"实用派",以诏、册、令、教等公文为主。萧统将朝廷文书纳入文学范畴,显示出独特的眼光。但细读这些公文,会发现它们既不像后世纯粹的应用文体,也不像纯文学作品。这种模糊的定位让人产生微妙的不安——我们是在欣赏文学,还是在研究历史文献?当看到陈琳《为袁绍檄豫州》被归入"书"类时,那种酣畅淋漓的骂战文字,到底该被视为文学作品还是政治工具?《文选》给出的答案似乎并不那么令人信服。 最令人困惑的是第三重"杂糅派",包括对问、设论、连珠等特殊文体。萧统创造性地为这些边缘文体开辟空间,显示出超越时代的眼光。但当我们读到东方朔《答客难》这样介于散文与赋之间的作品时,又不禁要问:这种分类是开拓了文学的疆域,还是造成了更深的混乱?就像看着一个精致的多宝格,每个格子都摆放得体,但整体却显得支离破碎。 《文选》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它的不完美。萧统试图用一套系统来归纳南朝以前所有的优秀文学作品,这种野心本身就注定会留下遗憾。就像他既推崇曹丕"文章经国之大业"的功利观,又欣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超然姿态,这种矛盾让《文选》充满了迷人的张力。当我们今天重读这部选集时,与其说找到了文学的答案,不如说收获了更多的问题——关于文学的本质,关于审美的标准,关于经典的形成。 在电子阅读盛行的今天,《文选》这种按文体分类的选集方式显得尤为遥远。但正是这种距离感,让我们得以重新思考:文学到底应该如何被归类?被记忆?被传承?萧统给出的方案或许不是最好的,但确实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独特的窗口。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古人的文字,更是他们对文学那份既执着又困惑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在今天读来,依然如此鲜活而真实。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38186
建康城的烟雨里,藏着太多文人的执念。那些雕琢过度的词句,像宫廷里层层叠叠的帷幕,遮住了真实的人间烟火。萧统在昭明太子位上编纂《文选》时,可曾想过这些精挑细选的文字,最终会成为束缚后世文思的枷锁? 江南的梅雨总是缠绵,就像《文选》里那些刻意求工的骈俪。当庾信在北方写下"枯树赋"时,建康的文人们还在为"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标准争论不休。三十卷的皇皇巨著,收录了从周代到梁代的七百余篇作品,看似包罗万象,实则画地为牢。那些未被选入的篇章,难道就真的不值一读?萧统以储君之尊裁定文章优劣,何尝不是以权力碾压文心的暴行。 最令人齿冷的是对陶渊明的轻慢。《文选》仅收录其八篇作品,且多是《归去来兮辞》这类符合贵族趣味的篇章。那些真正体现陶潜风骨的《饮酒》诗,那些"采菊东篱下"的真性情,反而被弃如敝履。可见昭明太子的眼光,终究跳不出宫廷的围墙。后人常赞《文选》保存文献之功,却忘了它同时扼杀了多少异质的声音。 骈四俪六的囚笼里,文字成了精致的玩物。当北方战火纷飞时,南朝的文人们还在为"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耗费心血。《文选》确立的审美范式,让后世文人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李白"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的呐喊,不正是对这种风气的反抗?可惜直到韩愈提倡古文运动,这种华而不实的文风才真正开始松动。 更讽刺的是,标榜"以能文为本"的《文选》,恰恰暴露了南朝文学的致命缺陷。当侯景的铁骑踏破台城时,那些精于词藻的文士们,可有一人能写出祖逖"中流击楫"的豪气?萧统本人最终未能继承大统,是否也暗示着这种精致文化注定走向末路? 如今翻阅这本"文章渊薮",总觉纸页间飘着腐朽的气息。那些刻意求工的辞藻,就像六朝金粉般,轻轻一吹就散了。真正的好文章应该像建康城外野生的竹,在风雨中保持自己的姿态,而不是温室里精心修剪的盆景。当我们在博物馆里瞻仰这些文字遗存时,或许该庆幸文学终究冲破了这个华丽牢笼。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87565
这书实在太好。六朝文章的精华都在里面。读这书能学做人,能学写文章。心情好时读它更开心,烦恼时读它能解忧。文章长也好,短文也罢,字字珠玑。给人希望,也能让人清醒。当官的人要读,老百姓也要读。会读书的人看到学问,不太会读书的人也能明白道理。选文章选到这样,实在难得。看书不如背书,背书不如懂书。要懂就选《文选》。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88362
展卷萧统《文选》,便觉一股腐儒气息扑面而来。这位太子殿下选文的标准实在古怪,明明身处六朝绮靡文风盛行之时,偏偏要强作正经,把那些鲜活生动的民间歌谣尽数剔除。最可笑的是他打着"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幌子,选的却多是些呆板的说教文章。我常想,若没有这部文选,也许中国文学的脉络会走得更自在些——何必将文人死死捆在这方规矩里?所谓"总集之祖",不过是个精致的牢笼罢了。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