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演义
北史演义
杜纲

北史演义

杜纲  

清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六十四卷。题“玉山杜纲草亭氏编次”, “云间许宝善穆堂氏批评”, “门人谭载华南溪氏校订”。作者杜纲,字振三,号草亭,参见附录小传。卷首有序,序署“乾隆五十八年岁在癸丑端阳日愚弟许宝善撰”,并有凡例二十条。今存乾隆癸丑(1793) “吴门甘朝士局刻”原刊本、嘉庆二年自怡轩重刊本、道光二十二年敬业山房刊本等。本书记述的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最为纷繁复杂、战乱最为激烈频仍的时期。这段历史时间虽不长,但它包括了六个政权的分裂与更迭,它们分别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其中的政治军事事件、人物经历等变化频繁。但作者以北齐的建立直至灭亡为主线,以北齐高祖高欢的出世作为切入点,将这段关系复杂难理的历史梳理得井井有条,眉目清晰,显示了良好的文学与史学素养。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13325
谈及南北朝这段历史,我脑海中总会不自觉地浮现出几个关键词:"五胡乱华""民族融合""门阀政治"。作为一个对这段历史略知一二的爱好者,这些标签式的概念构成了我对南北朝最初的认知图景。然而,当我真正翻开杜纲的《北史演义》时,却发现这部作品呈现的历史远比教科书上的概括更为丰富立体。 作为一个习惯从细节入手的读者,我特别欣赏杜纲对历史人物日常生活的刻画。比如书中描写北齐高欢在军中与将士同饮共食的场景,就让我对这位枭雄的形象有了新的认识。在传统史书中,高欢往往被简化为"东魏权臣"这样的标签,而演义中那个会因将士受伤而落泪,会与普通士兵把酒言欢的高欢,显然更具血肉。这种细节描写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更让我思考: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是否正隐藏在这些被正史省略的日常片段中? 杜纲的写作风格颇有特色。他擅长在宏大叙事中穿插民间视角,比如在描写邺城时,不仅记述宫殿庙宇,更细致刻画了市井百姓的生活场景。这种写法让我想起陈寅恪先生提出的"了解之同情"——要真正理解一个时代,不能只看王侯将相,更要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书中对北朝民间婚俗、节庆活动的描写,就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当时社会风貌的窗口。 作为演义小说,《北史演义》在史料处理上表现出难得的克制。杜纲虽然采用了小说笔法,但在关键史实上都力求与《北史》《魏书》等正史相符。这种严谨态度在历史演义中并不多见。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描写,既保留了改革带来的阵痛,也没有回避改革的历史意义,这种平衡的叙事方式展现出了作者的历史洞察力。 在人物塑造方面,杜纲展现出了独特的视角。比如对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刻画,没有简单将其塑造成英明神武的明君,而是通过他与权臣宇文护的博弈,展现了一个在权力漩涡中艰难前行的真实形象。这种复杂性的呈现,让历史人物摆脱了脸谱化的窠臼。作为一个读者,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女性角色的描写,如北齐胡太后、北周独孤皇后等人物,都超越了传统史书中"红颜祸水"的刻板印象。 《北史演义》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也颇具特色。杜纲没有沉迷于渲染血腥暴力,而是注重展现战争背后的政治博弈和人性挣扎。比如书中描写东西魏邙山之战时,不仅记述了战役经过,更通过普通士兵的视角展现了战争的残酷。这种写法让我想起钱穆先生的观点:研究战争史不能只看胜负,更要关注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 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书中对民族关系的描写所吸引。杜纲没有简单地将南北朝的民族冲突归结为汉胡对立,而是细致展现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比如书中对鲜卑贵族学习汉文化过程的描写,就生动呈现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碰撞。这种视角在当下尤其具有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叙事。 值得一提的是,《北史演义》在保持历史严肃性的同时,也不乏文学感染力。杜纲笔下的洛阳城,既有"九朝古都"的恢弘气象,也有市井巷陌的烟火气息。这种兼具史学价值与文学魅力的特质,使作品超越了普通演义小说的范畴。作为一个读者,我尤其欣赏书中那些看似闲笔的生活细节描写,它们如同历史的碎片,拼凑出一个更加真实的南北朝图景。 在当下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重读《北史演义》这样的作品别具意义。它不仅提供了了解南北朝历史的入门途径,更展现了一种对待历史的态度:既尊重史实,又关注细节;既把握大势,又体察人情。这种平衡的史观,对于纠正当下历史认知中的简单化倾向,无疑具有积极的参照价值。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认为《北史演义》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它讲述了什么,而在于它示范了如何讲述历史——带着理解与审慎,在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之间寻找平衡点。 掩卷沉思,杜纲笔下的南北朝,既不是教科书上干瘪的"民族大融合",也不是民间传说中充满猎奇色彩的乱世,而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复杂多元的历史时空。在这个时空里,英雄与凡人同在,变革与守旧并存,冲突与融合交织。或许,这正是优秀历史文学作品应有的样子: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为读者打开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复杂面相,进而形成自己的理解与判断。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9518
这书写得不好。内容是讲历史的,但写得不像历史。人物像木头一样,没有想法。事情讲得混乱,看不明白。作者想写得大气,可是写不出来。有时候写得太多,有时候写得太少。战争场面写得像小孩子打架。感情描写像白开水。书里很多错误,不尊重历史。读起来累,不想看完。结尾很突然,像没写完。不值这个价钱。想要看历史的人别买,浪费时间。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14839
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璀璨明珠《北史演义》堪称南北朝题材的扛鼎之作,与《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等经典比肩而立。这部作品以如椽巨笔勾勒出北魏至隋朝近百年的风云变幻,其宏大的叙事格局与细腻的人物刻画,至今仍令读者手不释卷。翻阅这部皇皇巨著时,常惊叹于作者杜纲竟能将纷繁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如此清晰流畅,更将那些尘封千年的英雄豪杰写得这般血肉丰满。 细读之下,愈发折服于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与文学造诣。那些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写得气势磅礴,仿佛能听见战马嘶鸣;宫廷密谋又刻画得惊心动魄,令人屏息凝神。最难得的是,作者在保持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赋予了人物鲜活的生命力。高欢的雄才大略、宇文泰的隐忍谋略、兰陵王的俊美骁勇,这些历史人物在杜纲笔下都焕发出独特魅力。我尤其欣赏他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娄昭君的睿智果决、胡太后的骄纵跋扈,打破了传统演义小说中女性形象单薄的窠臼。 清代学者曾评价此书"叙次简净,论断明快",确实道出了《北史演义》的独特文风。作者善用白描手法,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人物神韵;议论时又常有点睛之笔,如评价尔朱荣"刚狠有余而智略不足",寥寥数语便切中肯綮。更令人称绝的是,杜纲将枯燥的史料转化为跌宕起伏的故事,让读者在享受文学之美的同时,又能把握历史演进的脉络。我常会在某些精彩段落反复品读,比如描写河阴之变时的肃杀氛围,字里行间仿佛能感受到那个血色清晨的寒意。 作为历史小说爱好者,我认为《北史演义》最可贵之处在于其"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态度。作者既尊重《北史》《魏书》等正史记载,又在细节处进行合理想象,使那些冰冷的史料变成了有温度的故事。读至斛律光遭谗被害的章节,仍会为这位"落雕都督"的悲剧命运扼腕;看到杨坚建立隋朝时,又不禁感慨历史车轮的无情。合卷之时,耳边似乎还回荡着书中那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慨叹,让人对这部承载着民族记忆的经典更多几分敬意。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18929
从《北史演义》中读来,越发觉得这部历史演义小说在华丽叙事背后藏着致命的缺陷。杜纲笔下的北朝风云,看似气势恢宏,实则过分沉迷于权谋之术的铺陈,将那段复杂的历史简化为一场又一场的宫廷阴谋。那些被反复渲染的政变与杀戮,读久了只觉单调乏味,仿佛历史不过是一台永不停歇的权力绞肉机。 细究其中人物塑造,更觉失望。高欢、宇文泰这些本该血肉丰满的历史人物,在书中却沦为权欲的符号。杜纲似乎刻意回避了人性的复杂性,将乱世英雄统统简化成野心家。这般处理,既失了历史的厚重感,也少了文学应有的深度。 最令人遗憾的,是他对普通百姓命运的全然漠视。在那烽火连天的年代,底层民众的苦难被一笔带过,取而代之的是没完没了的将相传奇。这般历史叙事,终究难逃"成王败寇"的窠臼,读来只觉得冰冷刺骨。
2025年07月3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22439
《北史演义》以"乱世出英雄,治世现良臣"一句道尽历史沧桑,王朝兴衰更迭中的人物命运跃然纸上。
2025年07月3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