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 纪昀 (纪晓岚)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在时间上,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的流传的乡野怪谭,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其涵盖的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滇黔等地。同时有意模仿宋代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曾在历史上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48991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有很多关于狐鬼的故事。这些故事看似荒诞,其实藏着为人处世的道理。"狐性好佚,鬼性多诈"这句话点明了纪晓岚对狐鬼的基本看法。他用狐鬼比喻人性中的弱点,提醒读者要警惕这些毛病。 书里有个故事说,一个书生遇到鬼打墙。那鬼白天是人,晚上现原形。书生发现后不害怕,反而每天和鬼讨论学问。最后鬼被书生的诚意感动,主动离开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诚可以化解很多矛盾。 还有一个故事讲,一只狐狸假扮成美女骗人。它很聪明,但最后被拆穿。纪晓岚通过这个故事说明,耍小聪明的人终究会露馅。做人还是要踏踏实实。 纪晓岚写这些故事时已经六十多岁。他把一生积累的智慧藏在怪谈里。这些故事看似简单,但仔细想想都有深意。他用狐鬼比喻现实中的问题,让读者在惊奇之余有所感悟。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84468
《阅微草堂笔记》作为清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人生智慧,在古典文学领域绽放着永恒的光芒。这部笔记体小说集由纪昀晚年所著,这位历经乾隆、嘉庆两朝的文坛巨匠,将自己毕生的阅历与思考都倾注在这部作品中。纪昀不仅是《四库全书》的总纂官,更是一位在逆境中始终保持着文人风骨的思想家,他的坚韧与智慧透过纸页依然能打动今天的读者。 纪昀字晓岚,直隶献县人。他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一部励志传奇——从少年得志的进士及第,到中年因牵连案件被贬新疆,再到晚年复起担任要职。这种起落落的人生经历,赋予了《阅微草堂笔记》独特的深度与温度。书中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鬼狐故事,实则蕴含着纪昀对官场沉浮、世态炎凉的深刻观察。特别令人敬佩的是,即使在最失意的时候,纪昀依然保持着记录与思考的习惯,这种精神追求令人动容。 这部作品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的双重性:表面上讲述的是狐鬼仙怪的奇异故事,内里却承载着厚重的人生哲学。纪昀以笔记小说的形式,探讨了人性善恶、因果报应、为官之道等永恒命题。书中那个"狐仙夜读"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狐仙尚知勤学,何况人乎?这种借物喻人的手法,既展现了纪昀的文学才华,更体现了他劝人向善的良苦用心。 阅读时常常被纪昀那种历经沧桑却依然不失赤子之心的态度所感染。他的文字平实中见奇崛,幽默里藏锋芒。那些看似随意的笔记,实则经过精心构思,每一则故事都像一面镜子,照见人性的光明与阴暗。更难得的是,纪昀在记录这些故事时,始终保持着一个观察者的清醒与一个长者的宽容,这种态度特别值得现代人学习。 纪昀晚年的创作状态尤其令人钦佩。在经历宦海浮沉后,他选择用文字来沉淀智慧,而非沉溺于怨怼。这种将人生挫折转化为精神财富的能力,正是《阅微草堂笔记》最励志的地方。书中那些充满智慧的小故事,就像黑夜中的萤火,虽然微小,却能为迷途者指明方向。 这是一部常读常新的经典。每次翻阅都能获得新的感悟,纪昀那种在逆境中依然坚持记录与思考的精神,特别能给予现代人力量。当我们为生活琐事所困时,想想纪昀在新疆流放期间仍笔耕不辍的毅力;当我们遭遇不公时,看看纪昀如何用幽默化解愤懑的智慧。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一部教人如何在复杂世界中保持本心的生命教科书。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59816
《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狐之幻化,鬼之凭依,如影随形,梦寐相通,皆一念所自致也",纪昀以清雅笔墨勾勒幽冥世界,于怪力乱神间暗藏世态人心,比《聊斋》更见史家法眼,较《子不语》尤多士大夫襟怀,盖笔记小说至此,乃真能"以志怪之笔,写人情之伪"者。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51113
《阅微草堂笔记》当属清代文人纪昀留给后世的一面照妖镜。这部笔记体小说集看似在谈狐说鬼,实则每一则故事都暗藏机锋,将人性的幽微处照得纤毫毕现。那些游走在字里行间的鬼狐精怪,分明是戴着面具的世间众生相,它们嬉笑怒骂间,把封建社会的脓疮一一挑破。 纪晓岚的笔墨有种独特的冷幽默。他写阴司判官戴着玳瑁眼镜翻阅生死簿,写狐仙为考科举彻夜诵读《论语》,这些荒诞情节背后藏着辛辣的讽刺。最令人拍案的是那个"夜叉审案"的故事:夜叉堂而皇之坐在公堂上,审的却是人间糊涂官判过的冤案。读到这里不禁脊背发凉——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夜叉?这种以鬼蜮映人间的笔法,比直白的批判更令人警醒。 书中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尤为深刻。有个书生死后在阴间继续应试,考题竟是"论八股文之害"。这则故事让我想起当下某些教育乱象,五百年过去了,人们追逐虚名的狂热何曾改变?纪昀早看透了这种集体癔症,他用鬼故事作手术刀,剖开功名利禄的华丽外衣,露出里面腐烂的芯子。这种批判至今仍有现实意义,那些为职称论文剽窃的教授,与书中抄袭鬼文的秀才何其相似。 最触动我的还是那些市井小故事。卖油郎与狐女相濡以沫,穷书生和鬼魂论诗赌茶,在这些看似离奇的情节里,藏着最朴素的人情冷暖。特别记得那个替亡妻守墓的老汉,夜夜与鬼差对饮的情节。纪昀写鬼域人情,竟比许多所谓现实主义作品更见人性温度。这种在怪谈中见真情的笔力,非历经沧桑者不能为。 与其他志怪小说不同,纪昀的叙事总带着学者的严谨。每则故事必注明出处,遇异闻则多方考证,这种"志怪如治史"的态度,让荒诞故事产生了诡异的真实感。他笔下的鬼怪会背《左传》,狐仙精通考据,这种知识分子的趣味投射,构成了独特的文化隐喻。当读到狐仙争论《周易》卦象时,突然意识到:这哪是在写精怪,分明是借异域写文人的精神困境。 这部成书于文字狱阴影下的作品,处处可见隐喻的智慧。纪昀把不能说的人祸写成天灾,不敢评的时政化作鬼话,在夹缝中开辟出批判的空间。那些看似谈玄说怪的篇章,细读都是对官场腐败、世风日下的痛切针砭。这种"鬼话连篇"的批判方式,倒与当下某些网络段子异曲同工,都不得不戴着镣铐跳舞。 掩卷沉思,《阅微草堂笔记》的现代性令人惊讶。书中那些关于学术造假、官场倾轧、道德虚伪的故事,放在今日依然鲜活。纪昀若活在当下,大概会写博士生鬼魂修改SCI论文,或者网红狐妖直播带货吧。这部两个多世纪前的作品提醒我们:科技在进步,人性却仍在重复古老的剧本。每次重读,都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品出新的况味,这才是经典真正的魅力所在。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1058
古之著书立说者,意在明道济世,如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为万世开太平。今之舞文弄墨者,多在猎奇炫博,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虽标榜劝善惩恶,细读之下,却见其搜神志怪,不过为茶余饭后之谈资耳。昔人著书,字字皆从心出,今观此书,处处可见刻意为之。所谓狐鬼精怪之说,无非借幽冥之事,行讽喻之实,然则世间道理,何必假托怪力乱神?直道而行,岂不更见光明磊落? 尤其令人不齿者,是其道学面孔下掩藏的文人趣味。每述及男女之事,必作欲盖弥彰之态,既欲标榜道德,又难掩猎奇之心。若真为劝诫,何须将闺帷秘事描摹得如此纤毫毕见?此等笔墨,与市井说书人有何异处?更可笑者,书中处处以卫道者自居,却对官场陋习曲笔回护,于民生疾苦反倒轻描淡写。所谓"劝善",不过劝小民向善;所谓"惩恶",何曾见惩当道之恶? 今人读此书,多赞其文笔简练,叙事生动。殊不知这等笔墨功夫,恰是纪晓岚身为四库全书总纂官的看家本领。以翰林之笔,写市井之谈,看似雅俗共赏,实则两头不靠。要说警世,不如《聊斋》情深;要说考据,难比《日知录》严谨。倒是那些故作高深的道德说教,今日读来尤为刺目。当朝大儒,不去著书明道,反以谈狐说鬼为能事,斯文扫地,莫过于此。 而今书肆竞相刊印此书,读者趋之若鹜,岂非印证了今人读书,但求新奇刺激,不问义理深浅?古人云"立言以不朽",若纪晓岚地下有知,见其平生最得意之作,竟被当作志怪小说把玩,不知当作何感想。笔者每于夜深人静时翻阅此书,总不免掩卷长叹:以纪晓岚之才学,若肯脚踏实地著书立说,何至留下这等半吊子文字贻误后学?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