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刻拍案惊奇
三刻拍案惊奇
陆人龙

三刻拍案惊奇

陆人龙  

《三刻拍案惊奇》是明代陆人龙创作的一本拟话本小说。由钱塘陆人龙编撰,陆云龙评点,原名《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崇祯五年峥霄馆书坊刊行,八卷四十回,为拟话本小说。《型世言》一书,流传稀少,大概问世十年后,已难见该书。崇祯十六年前后,江南书贾将其改纂,照原书版式翻刻了其中三十回,为每回新拟了 回目,将书名改为《三刻》,作者亦改署梦觉道人、西湖浪子。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1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548153
这部明代奇书堪称市井小说的巅峰之作,陆人龙以世情笔法写尽人间百态。每回故事都像一面照妖镜,透过离奇案件折射出晚明社会的真实面貌。特别是对市井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官吏、商贾、僧道各色人等跃然纸上。其叙事节奏明快,往往开篇便直入案情,中间穿插巧妙转折,结局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最难得的是字里行间暗藏劝世深意,将道德训诫融入曲折情节。与"二拍"相比,本书更注重写实笔法,少了些浪漫色彩,多了几分冷峻深刻。案中案、局中局的叙事手法,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谋篇布局能力。建议细品其中《青楼市探人踪》等经典篇目,可窥见明代白话小说的成熟技艺。读来既有破案的快感,又能体味世道人心,实为话本小说集大成者。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75255
说来真是讽刺,直到三十岁这年,我才勉强把这本号称"明代奇书"的《三刻拍案惊奇》啃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竟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终于不用再忍受这种披着"劝善惩恶"外衣的陈腐说教了。那些被吹捧得天花乱坠的"奇案",说穿了不过是把市井流言添油加醋,再裹上一层道德糖衣的劣质点心。 记得小时候在旧书摊初见这套书时,还被那些"骷髅案""鬼新娘"的标题唬住。如今细读才发现,陆人龙笔下的所谓"奇案",十个里有八个是靠着鬼神显灵、托梦报应来强行收尾。这种处理方式,与其说是文学创作,不如说是懒汉写书——既然编不出合情合理的解法,那就请阎王爷来当裁判官吧。最可笑的是那个《张员外义抚螟蛉子》的故事,非要让养子遭雷劈来证明"善恶有报",这等拙劣的因果报应,连三流戏文都不屑用了。 书中对女性的刻画更是令人作呕。不是守寡的"节妇"就是害人的"淫妇",偶尔出现个聪明女子,最后不是被雷劈死就是突然"顿悟"去当尼姑。那个《酒中酒》故事里的孙小官,明明是个趁人之危的登徒子,作者却要给他戴上"天配良缘"的帽子。这种扭曲的价值观,活脱脱是程朱理学毒害下的产物。 最可悲的是,明明可以写成《聊斋》那样的志怪小说,或者《金瓶梅》那样的世情画卷,作者却非要板着脸当道德判官。每篇结尾那几段"看官听说"的训诫,就像苍蝇般嗡嗡作响。我常想,要是把这些说教段落都删了,剩下的故事还能剩下几分趣味?或许连地摊上的话本都比它有生气。 说到底,这本书最大的"惊奇"之处,就是它居然能跻身"明代奇书"之列。那些被吹捧的"现实主义描写",不过是把市井传闻换个包装;所谓的"人性刻画",永远跳不出"善有善报"的窠臼。读完全书,我忽然理解了为何冯梦龙要重写《三言》——因为像陆人龙这样既想媚俗又要立牌坊的写法,实在是对短篇小说艺术的亵渎。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75918
今之小说,多为博人眼球,猎奇艳俗,以离奇怪诞之事为能,全无劝善惩恶之心。陆人龙《三刻拍案惊奇》亦不免此病,虽托名"拍案惊奇",实则徒有惊奇之表,而无警世之实。每卷开篇必缀以诗词,看似文雅,细读却觉矫揉造作,与正文内容往往南辕北辙,颇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书中所述,无非奸淫掳掠、因果报应之流,读来令人齿冷。 尤可叹者,其叙事笔法极尽铺张之能事。写市井之徒则必言其粗鄙不堪,写闺阁之事则必描其香艳露骨。譬如卷三记某妇人与和尚私通,不厌其烦详述床笫细节,直如市井秽书。这般文字,非但不能"补正史之阙",反将小说降格为茶余饭后的消遣之物。更可笑者,每至篇末必要强安个"恶有恶报"的结局,生硬说教,如同给馊饭浇层蜜糖,徒增恶心。 细究其故事本源,泰半抄袭自《夷坚志》《剪灯新话》等前代笔记。陆氏不过稍加改头换面,添些吴语俗谚,便自诩为新奇。这般投机取巧,与今之网络写手"洗稿"何异?所谓"三刻"者,依我看来,不过是把前人故事"刻"了三次罢了。最可鄙处,在于书中处处标榜劝善,却专挑些伤风败俗的题材大书特书,恰似那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勾当。 近来书商重刊此书,竟冠以"明代社会百科全书"的美名,实在令人啼笑皆非。若论反映世情,何不读《金瓶梅》?若论劝善惩恶,何不读《聊斋》?这般粗制滥造之作,不过供市井闲人消磨光阴而已。今人若要从古典小说中汲取养分,倒不如去读冯梦龙"三言",至少那书里还存着几分文人的骨气与担当。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83961
一本《三刻拍案惊奇》翻完,竟有些茫然无措。这些市井故事堆叠在一起,热闹是热闹的,却像走进了一间杂货铺,琳琅满目却理不出头绪。若说冯梦龙的"三言"是精心烹调的宴席,陆人龙这部续作倒像是随手凑成的拼盘,滋味参差不齐。 书中那些因果报应的故事,读多了不免让人困惑。妓女从良必有善报,负心汉终遭天谴,这般直白的道德训诫,未免把世事想得太简单。我疑心作者是否真的相信这些说教,还是为了迎合市井读者的口味。最可惜的是那些本可深入挖掘的题材,比如《许察院感梦擒僧》里的官场黑暗,偏偏草草收场,转而大谈鬼神显灵。 不过有些细节倒显出几分真性情。写市井骗局时笔锋格外犀利,写底层百姓的苦楚时也偶见真情流露。可惜这样的片段太少,更多时候都在重复相似的套路。或许这就是晚明话本小说的宿命,既要教人向善,又要供人消遣,最后成了个四不像。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1167
明代话本小说集《三刻拍案惊奇》作为"三言二拍"之后最重要的白话短篇小说选集,以其独特的市井气息和精妙的情节设计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这部由陆人龙编撰的短篇集共三十四卷,每卷讲述一个独立故事,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晚明市井风情长卷,将那个时代的人情世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在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发展脉络中,《三刻拍案惊奇》最令人称道的是其"无奇不传"的叙事特色。书中故事多取材于市井传闻,却又经过文人匠心独运的艺术加工,既有《二刻拍案惊奇》的遗风,又自成一家之言。其结构之精巧令人叹服——往往开篇看似平淡,却在关键处陡然转折,令人拍案叫绝。这种"欲擒故纵"的叙事手法,即便放在当代悬疑小说中也毫不逊色。 细读文本,不得不佩服编纂者的文字功力。白话运用之纯熟已达化境,市井俚语与文人雅言浑然一体,既有"银瓶乍破水浆迸"的惊艳,又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流畅。特别是人物对话的描写,三言两语便使角色跃然纸上,这种白描手法堪称中国古代小说语言艺术的典范。正如晚明文人评价的那样:"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书中人物形象之丰富令人目不暇接。有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也有忠义之士的凛然正气;有奸商狡诈的算计,也有平民百姓的质朴善良。这些角色不是简单的道德符号,而是血肉丰满的复杂个体。比如《转运汉巧遇洞庭红》中的文若虚,既有商人的精明算计,又不失读书人的气节,这种立体的人物塑造即便放在世界文学之林也毫不逊色。 明代文学评论家曾将此类话本小说比作"稗官野史之精髓",认为它们"补正史之不足,写人情之真伪"。《三刻拍案惊奇》正是这样一面映照晚明社会的明镜,透过一个个看似离奇的故事,实则揭示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社会风貌和人性本质。 掩卷沉思,这部作品最打动人心之处在于,它既是对那个特定时代的忠实记录,又超越了时空局限,道出了人性永恒的真谛。正如书中某篇结尾所写:"世间多少奇中奇,说与人间醒者知。"这种跨越数百年的心灵共鸣,或许正是古典文学永恒魅力的最好诠释。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