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何典
何典
张南庄

何典

张南庄  

《何典》又名《十一才子书鬼话连篇录》是清代张南庄著白话长篇讽谕小说,这是一部谐谑性较强的社会讽刺小说,通过三家村财主活鬼一家两代的不同际遇,写出形形色色的鬼蜮世界,借以反映封建社会末期的黑暗现实,讥刺虚伪丑恶的人间世相。全书间用苏州一带方言,语言丰厚而具灵气,不足在地域性时觉过窄,且有些失之油滑。全书共写六十九个人物。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66367
这部荒唐之作,竟敢以幽冥之事影射人间,可谓恶趣横生。通篇鬼话连篇,却妄称醒世恒言,实在令人齿冷。作者自诩诙谐,实则流于恶俗,将市井粗鄙之言尽数搬演,犹以"活鬼""雌鬼"诸名目为能事,殊不知笔墨之下尽是腌臜。所谓讽刺世情,不过借阴司幌子行谤讪之实,文格卑下,较之《聊斋》之典雅、《子不语》之机锋,何啻霄壤。 尤可厌者,是其章法紊乱,叙事如醉汉趔趄。时而插科打诨,时而突兀说教,活似庙会上耍把式的混子,锣鼓点子都敲不到正经处。这般文字竟被某些评家捧为"明清讽刺小说双璧",真令人怀疑其鉴赏力是否被猪油蒙了心。若论以鬼喻人,唐传奇早开先河;若论讥刺时弊,《儒林外史》方显功力。此等涂鸦之作,不过证明市井无赖泼皮,一旦捉笔,便敢亵渎文墨罢了。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16339
白岩松曾说过:"现代人看的书太多,真懂的太少。古代识字的人少,但个个都是真读书。"这话让我想起最近沉迷的《何典》,这部清代张南庄的方言小说,看似荒唐不经,实则处处藏着智慧。我开始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寻找这种带着泥土味的幽默。 很认同现在高效阅读的方式,但有些文字,值得慢慢咀嚼。就像《何典》里的"活鬼""雌鬼"这些名字,初看令人发笑,细想却拍案叫绝。作者用吴方言写就的这部作品,把市井生活写得活灵活现。记得里面描写"活鬼"吃面的场景,面条"像白龙一般游进嘴里",这般生动,怕是正经文学里都少见。 最近给朋友推荐这本书,结果他们都被开篇的"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给吓退了。其实这正是《何典》的妙处,看似粗俗,内里却透着对世事的洞察。就像书中"饿杀鬼"的故事,表面荒诞不经,实则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虽然我吴语懂得不多,但那份酣畅淋漓的市井气息,总能让人会心一笑。 周末午后,泡了杯龙井,重读《何典》中"活鬼"大闹阴司的片段。那鬼卒们"夹七夹八"的对话,活脱脱是市井小民的写照。朋友说这书就像臭豆腐,闻着怪,吃着香。确实,它的魅力需要慢慢体会,就像书中那些看似粗鄙实则精妙的比喻:"像吃了二十五只老鼠——百爪挠心"。 方言的活力在字里行间跳跃,难怪鲁迅先生都称赞它"谈鬼物正像人间"。读着读着,仿佛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那里的人们用最朴实的语言,说着最深刻的道理。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趣味,就像书中那些看似随意实则精心设计的人名,每个都值得玩味半天。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06786
从《何典》中读来,读得越多越觉得不对劲。这本书号称是讽刺小说,但很多地方显得很刻意。作者想用鬼怪故事来嘲笑现实,但是手法太拙劣。那些鬼怪人物的言行看起来是为了讽刺而讽刺,没有真正的生活基础。 书里的讽刺手法很单一,总是用夸张来制造效果。开始觉得新鲜,看多了就腻了。这种写法让讽刺变得很表面,不能深入问题本质。作者好像只顾着让人发笑,没想过怎么让讽刺更有力。 书中的一些情节安排得很生硬,感觉是为了凑字数。人物对话经常突然转折,缺乏自然过渡。这种写法让人很难投入故事,反而觉得作者在硬塞自己的观点。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59577
《何典》这本书让人感到困惑。故事里的人物古怪,情节也很难捉摸。作者好像在讽刺什么,但具体讽刺谁、讽刺什么事,书里没有明确的说出来。有点像看了一场闹剧,热闹之后却摸不着头脑。主要是语言太晦涩,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整本书给人一种疏离感,好像故意不让读者轻易理解。读完之后,还是不明白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5521
说来有些不好意思,直到而立之年我才真正静下心来读完这部清代讽刺文学的奇书《何典》。作为一部用吴方言写成的鬼怪小说,其语言之鲜活令人拍案叫绝,那些"活死人"、"臭花娘"的称谓,那些"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的市井粗话,在看似粗鄙的表象下,藏着江南文人最锋利的笔锋。 少年时翻过几页便觉索然无味,如今重读才发现当时错失了多少妙处。张南庄用鬼域写人间,借阴司讽阳世,这种指桑骂槐的笔法,比起直白的批判更显功力。那些在阴间横行霸道的活鬼们,分明就是当时官场人物的照妖镜。特别喜欢"钱可通神"的设定,连阎罗殿都要看银子脸色,这般辛辣的讽刺至今读来仍觉新鲜。 书中人物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他们身上那种荒诞的真实感。活死人从懵懂到觉醒的成长轨迹,臭花娘泼辣中带着真性情的形象,都让人想起《堂吉诃德》式的幽默与悲哀。但最触动我的,还是作者笔下那个扭曲的价值观体系——在鬼域世界里,老实人总吃亏,滑头鬼总得利,这种黑色幽默背后,藏着多少文人的无奈与愤懑。 有时会想,若这部小说当年流传更广,会不会改写中国讽刺文学的发展轨迹?它比《儒林外史》更大胆,比《聊斋》更接地气,可惜长期被归类为"俗文学"而遭忽视。那些嬉笑怒骂的段落里,其实藏着传统文学中最稀缺的市井智慧。当活死人说出"棺材里伸手——死要钱"这样的歇后语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对世道人心的精准解剖。 重读时总被其中超前的文学意识震撼。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后现代式的解构精神,在这部两百年前的作品中已见端倪。最妙的是它的未完成感——就像书中那些突然中断的情节,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空间。或许正是这种残缺,让这部"鬼话连篇"的作品,反而比许多道貌岸然的"正经文学"更接近真实的人生。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