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风俗
乡土风俗
伊迪丝·沃顿

乡土风俗

伊迪丝·沃顿  

伊迪丝·沃顿 (Edith Wharton) 的《乡土习俗》于 1913 年首次出版,是一部雄心勃勃的严厉小说,讲述了文学中最无情的女主人公之一。 Undine Spragg 既肆无忌惮,又充满磁性。她从暴发户跻身纽约上流社会的顶峰,对向上流动的人和最终导致他们毁灭的愿望进行了挑衅性的评论。 沃顿商学院最受赞誉的作品之一,《乡土习俗》是对物质主义和错位价值观的惊人控诉,其对贪婪和权力的敏锐观察在今天与近一个世纪前写成时一样有力。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45684
沃顿在《乡土风俗》中展现的并非简单的社会批判,而是对人性困境的精准解剖。她笔下那些被困在纽约上流社会礼仪牢笼中的人物,既非全然无辜的受害者,也非单纯的讽刺对象。真正令人震撼的是她如何揭示出:那些看似自愿遵循的繁文缛节,早已内化为人物自身的需求。这种将社会桎梏转化为心理枷锁的描写,比直白的谴责更为深刻。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在反抗规则的同时,又恐惧失去规则带来的安全感。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17172
"乡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最深的那口井,永远清澈,永远温暖。"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8691
说实话,我完全不明白《乡土风俗》凭什么能跻身经典文学之列。沃顿笔下的故事平淡得就像一杯放凉的白开水,既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转折,也缺乏那种让人手不释卷的魔力。和那些描写上流社会的作品如出一辙,无非是刻画几个戴着面具生活的贵族,在沙龙里说着言不由衷的客套话,这样的故事在十九世纪文学里早就泛滥成灾了。 更让我失望的是沃顿对女性处境的探讨。表面上是在为女性发声,实际上不过是把老生常谈的"婚姻即牢笼"论调又翻炒了一遍。莉莉·巴特这个角色简直像是从简·奥斯汀的废稿里捡来的,她的悲剧命运在第一章就能猜到结局。这种刻意为之的宿命感非但不能引发共鸣,反而让人觉得作者在强行灌输某种说教。真正的文学大师像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时,会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命运的残酷,而不是像沃顿这样把寓意明晃晃地挂在人物脸上。 最让我不适的是沃顿那种居高临下的写作姿态。她笔下的纽约上流社会就像被放在显微镜下的标本,每个细节都被过度解读。这种写法看似深刻,实则暴露出作者对人性理解的浅薄。托尔斯泰在描写贵族时,会让我们看到他们作为人的复杂性;而沃顿却满足于给人物贴标签——这个虚伪,那个势利,仿佛她手握道德审判权。这种非黑即白的刻画方式,让整部小说读起来像是一份社会调查报告而非文学作品。 但有意思的是,正是这种直白的道德批判让沃顿在美国大受欢迎。普通读者不需要费力思考就能get到作者想表达什么,合上书时还能自我安慰"我又读懂了一部经典"。这让我想起现在社交媒体上那些爆款文章,把简单的道理包装得高深莫测,反而比真正的智慧更受欢迎。也许这就是沃顿经久不衰的秘诀——她准确抓住了读者既想提升格调又不愿真正动脑的心理。不过要说这是伟大文学?恕我直言,比起同时代的亨利·詹姆斯,沃顿的作品就像精致但缺乏灵魂的装饰画。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69231
读完《乡土风俗》,只觉得伊迪丝·沃顿精心编织了一个精致的牢笼。她笔下的人物像博物馆里的人偶,被所谓的社会规范钉死在标签里。那种对资产阶级品味的病态迷恋令人窒息——仿佛人生的全部意义就在于遵守乡绅阶层的繁文缛节。更可悲的是,作者自己也沉迷于这种审判游戏,用细腻的笔触为枷锁镀金。当最后合上书页时,我竟像逃离了一场华丽的酷刑。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09387
每个人都被困在各自的阶层里,在这虚伪的社交场中徒劳地周旋几十年,最终带着满身枷锁走向坟墓。所谓的上流社会不过是个精心设计的牢笼,我们既憎恶它的规则,又不得不依赖它生存。如果有幸遇到一个灵魂未被完全腐蚀的同路人,或许能在繁文缛节中偷得片刻真诚,共同对抗这个将人异化的世界。但这样的清醒者何其稀少。有的早已将面具长在了脸上,有的明明看透却选择沉默,有的干脆成为这套规则的帮凶……在这场精心编排的社交戏剧里,每个人都戴着镣铐起舞。沃顿笔下那些华丽的沙龙,不过是镀金的囚室。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