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船录
吴船录
范成大

吴船录

范成大  

宋代文言日记小说。南宋范成大撰。 《宋史·艺文志》入史部传记类,题《吴船志》。 《直斋书录解题》、 《文献通考》入子部小说类。《丛书集成初编》本、 《笔记小说大观》本较常见,均为二卷。本书是作者于淳熙四年(1177)从四川置制使任上奉诏回临安时在途中的日记,取杜诗“门泊东吴万里船”之意命名为《吴船录》。所经之地,凡有古迹、名山、胜景,或故旧招请,均停船旅游一番,并逐日记载。本书文字清新优美,游记色彩浓厚,与陆游《入蜀记》历来同被视为宋人长江游记文学的代表作。所记古迹形胜、风土人情甚详,并有考证。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82431
很多人说看不懂范成大的《吴船录》,觉得写得乱七八糟。其实这本书是他晚年从四川回苏州的游记,一路上的见闻都记在里面。问题在于我们现代人不懂宋朝人的说话方式,也不了解当时的地理风俗。 范成大用的语言是当时的白话文,里面夹杂着很多南宋时期的江南方言。他路过的地方,像夔州、荆州、鄂州这些地名,现在早就变了样子。再加上他经常引用当地人的俗语,还有他自己写的诗词,读起来就更费劲了。 最麻烦的是书里记的那些事。他在四川当官多年,对当地特别熟悉,写起来就很随意。比如写到都江堰,几句话就带过去了,因为他觉得这是常识。但对现在的读者来说,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还有那些驿站之间的距离、船只的形制、沿途的物产,他都写得很简略。 钱穆先生说过,读古人游记要先懂些历史地理。这话很有道理。比如《吴船录》里提到的"下牢关",现在叫宜昌;"黄牛峡"就是现在的西陵峡。这些地方的名字都变了,不看地图根本对不上号。而且宋朝的里程单位和现在不一样,他说"行六十里",其实可能是四十多公里。 读这本书的时候,常常觉得像是在猜谜。有时候一整段话都认识,但就是不明白什么意思。比如他写到某天晚上住在某个驿站,第二天"乘早发"。就这么三个字,为什么要特意写出来?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宋朝人赶路都是天亮前出发,这是个常识,所以他觉得不用说太清楚。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55168
这书写得挺好。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26096
我读游记向来挑剔,尤其是古人写的。总觉得那些文人墨客游山玩水之余,非要留下些文字证明自己来过,未免有些做作。范成大的《吴船录》就是这样一个让我又爱又恨的典型。这本记录他从四川顺长江而下旅途见闻的笔记,我硬是啃了整整三个星期,期间数次想把它扔进废纸篓,却又鬼使神差地捡回来继续读。 说来可笑,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名气骗了。人人都说范成大是南宋四大家之一,文笔如何了得,游记如何精彩。可真读起来才发现,这位大诗人写起游记来,活像个絮絮叨叨的老学究。全书通篇都在记录哪天启程、哪天停泊、哪天遇雨、哪天访友,琐碎得令人发指。我常想,要是把这些行程记录放到今天,不就是一份加了古文滤镜的GPS定位日志吗? 不过平心而论,这本书确实保存了不少珍贵的历史细节。比如他写到夔州府时,详细记载了当地用竹筒引山泉入城的供水系统。这种工程技术上的记录,在同时代的文人作品中确实罕见。但问题在于,范成大似乎特别热衷于记录这些琐碎细节,却对沿途百姓的真实生活状况视而不见。在他笔下,我们能看到精巧的水利工程,却看不到使用这些工程的普通百姓;能看到宏伟的寺庙建筑,却看不到供养这些寺庙的穷苦信徒。这种选择性记录,让我不得不怀疑这位大诗人出游时,是不是一直坐在轿子里没下来过。 更让我恼火的是书中无处不在的文人习气。范成大每到一处名胜,必要赋诗一首。这些诗作穿插在游记中,生生把流畅的叙事割裂得支离破碎。说实话,这些诗大多平庸得很,远不如他的正经诗集里的作品。我猜他自己也清楚这点,所以才要把这些二流诗作硬塞进游记里充数。这种文人炫技的毛病,在今天看来尤其可笑——就像现在的游客非要到处打卡发朋友圈一样,透着股虚浮的气息。 说到虚浮,书中最令我反感的就是那些刻意为之的"雅致"描写。范成大写山水,必用"奇绝""秀丽"之类陈词滥调;写古迹,必发"沧桑""兴亡"之叹。这种套路化的表达,读多了简直让人倒胃口。我常想,要是他能抛开这些文人包袱,实实在在地写写所见所闻,这本书的价值会高得多。可惜啊,这位大诗人终究没能跳出那个时代文人的局限。 不过话说回来,书中偶尔也会闪现一些真实的观察。比如他写到途经三峡时,对当地船工精湛技艺的描写就颇为生动。还有记述沿途物价、风俗的片段,虽然零散,但总算让我们得以一窥南宋社会的真实面貌。这些片段就像沙砾中的金子,需要读者耐心寻找。但问题在于,这样的真知灼见实在太少了,大部分内容都被那些无病呻吟的文人腔调淹没了。 最讽刺的是,范成大在书中多次自诩"不求闻达",可整本书读下来,处处都能感受到他刻意经营的文人形象。他记录与各地官员的交往,记录自己的诗作被传诵,甚至不忘提及皇帝对他的赏识。这种欲盖弥彰的自我标榜,在今天看来简直像个精心设计的人设营销。我不禁要问:如果真如他所说那般淡泊,又何必把这些事都写进游记里? 读完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遗憾。以范成大的才学见识,本可以写出一部真正伟大的游记。可惜他太在意自己的文人形象,太执着于符合当时的审美标准,结果反而束缚了自己的才华。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南宋的山水风物,更是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局限。我们今天读它,与其说是为了欣赏文学价值,不如说是为了解一个已经远去的文化现象。 合上书页,我不禁想起现代旅行文学的开山之作——徐霞客游记。同样是文人写游记,徐霞客就能抛开这些虚浮的包袱,专注于记录真实的见闻。相比之下,范成大的《吴船录》就像个精心打扮却灵魂空洞的美人,远看惊艳,近观失望。或许这就是经典的悖论:有些书之所以重要,不是因为它有多好,而是因为它代表了某个不可复现的时代气质。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穿过这些华丽的文字表象,去触摸那个真实的、已经消逝的世界。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82028
范成大《吴船录》记水程二千里,自蜀赴吴之风物见闻。其描摹峡江滩险,神情飞动,读之如波上荡舟;述及黄鹤楼、庐山诸胜,却又矜持有度,谦称"不知其状"。士大夫笔下山水,终究难脱雅驯之气,不若纯粹行旅文字之天真烂漫。然其途中杂记宫廷旧事、边塞军情,间以农事盐政之议,可见儒者本色,非徒为模山范水之作也。文笔简净处颇有北宋笔记遗风,而刻意求工处亦不免南宋习气。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5362
古之游者,为求山水之乐,探天地之奇。今之游者,为打卡拍照,发朋友圈炫耀。范成大在《吴船录》中记录了他从四川到江苏的旅程,那时的人行路艰难,却看尽沿途风景,记下风土人情。现在的旅行,高铁飞机转眼即到,却什么也没看清。 范成大坐船沿长江而下,写两岸山势如何变化,江水如何湍急。他遇到大雨,船险些翻覆,却依然镇定记录。现在的游客遇到下雨,只会抱怨天气不好。他每到一地,先看当地物产,问百姓生计。现在的人到一个地方,先找网红餐厅。 《吴船录》里写三峡险峻,说"舟中人皆惧"。那时行船是真的危险。现在坐游轮过三峡,大家都在甲板上跳舞。范成大看到纤夫拉船,写下他们"汗流浃背"。现在江边修了观光步道,游人在上面悠闲散步。 他记录沿途见闻,连一个不知名的小渡口都写得详细。现在的人旅游,只记得住五星级酒店的名字。他写途中遇到的人,有樵夫、渔翁、僧人,都如实记载。现在的人旅行,只和导游说话。 范成大看到古迹,就考证来历。现在的人看到古迹,先问能不能拍照。他每晚停船,都要整理笔记。现在的人晚上回酒店,只顾着修图。他走了一个多月才到苏州,路上写了这么多东西。现在的人三天跑五个城市,回来什么都说不出来。 读《吴船录》,最让人难受的是对比。那时条件那么差,却能留下这么详细的记录。现在交通这么方便,反而什么都留不下。范成大坐的是木船,看的是真山水。现在的人坐豪华游轮,看的都是人造景观。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