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
知书房
乌托邦
托马斯·莫尔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8
发表书评
这本书让我很纠结。一方面我理解莫尔写《乌托邦》的初衷是好的,他想借这个虚构的岛屿来批判当时欧洲社会的腐败和不公。但是另一方面,书中描绘的所谓理想社会实在太过完美,完美到让人觉得虚假和不切实际。
我觉得最别扭的是莫尔对乌托邦社会的描述。他说那里没有私有财产,人人平等,大家都自觉劳动。这种设定听起来很美好,但细想就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他提到乌托邦人每天工作六小时就能满足所有需求,这明显不符合现实。更让人出戏的是,书中说乌托邦人没有任何欲望,所有人都安于现状。这种设定让整个社会显得死气沉沉,缺乏真实感。
书中有个细节让我特别不舒服。莫尔说乌托邦的奴隶都是自愿的,因为他们认为劳动最光荣。这种说法简直是在美化奴隶制。他还说乌托邦人对外战争时会雇佣雇佣兵,因为不愿意让自己的公民冒险。这和他宣扬的平等理念完全矛盾。
不过书里有些观点还是很有启发性的。比如莫尔批判当时英国贵族侵占农民土地的行为,这个观点放在今天看仍然很有意义。还有他对教育平等的强调,认为男女都应该接受教育,这在当时是很进步的思想。
最让我有共鸣的是书中关于金钱的讨论。莫尔说金钱是万恶之源,这个观点虽然极端,但确实点出了资本主义的问题。现代社会的很多矛盾确实都源自对金钱的过度追求。
总的来说,《乌托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出的具体方案,而在于它敢于想象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莫尔最大的贡献是打破了人们对现实的固有认知。虽然他的设想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地方,但这种大胆想象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这本书想法很好,但真的能实现吗?看起来是个完美的社会,但感觉不现实。人怎么可能这么简单就变好?太理想化了。虽然写得挺有意思,但想想就觉得不太可能。
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将理想社会的探索分为两个部分。他将理性的社会制度设计归于"乌托邦"这个概念,而把现实批判的部分归于对欧洲社会的描写。所以《乌托邦》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对比展现一个理想社会的可能性。
在莫尔看来,单纯的理论构想不能真正解决社会问题。社会的实际运作才是关键。在社会运行的细节中,劳动的分配、财产的共有、教育的普及、法律的公正等等,这些构成了理想社会的整体框架。不强迫但有序的社会管理成为构建乌托邦的基础,展现出有别于当时欧洲的社会模式。
对读者而言,莫尔提出的"共有制"这个概念特别有价值。私有制带来的是无止境的争夺和压迫,公有制则能实现平等和互助。既然私有制导致如此多的社会问题,人们自然会思考其他可能的社会组织形式。
读完《乌托邦》,我觉得它像一面镜子。它照出了我们生活的样子,也照出了可能的生活。莫尔写的是五百年前的事,但现在看还是很有道理。他批评富人压榨穷人,说钱不应该决定一切。他想象一个公平的社会,人人劳动,没有贫富差距。这种想法现在看有点天真,但方向是对的。我们离真正的乌托邦还很远,但至少可以往那个方向走。这本书让我想了很多。
"国家不是由一个人管理的,而是由理性统治的。"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