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荆州记
知书房
荆州记
盛弘之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6
发表书评
看着这本书里的山川河流,我觉得很困惑。这本《荆州记》把荆楚的山川写得那么清楚,每一条小路、每一座山峰都标记出来。可是我看完还是不知道该怎么走。以前的人靠着这些记载就能找到方向,现在我却越看越糊涂。
书里写了很多地方,有的地方已经变了样子,有的地方还在。但是那些地名和现在对不上,地图也画得不一样。我不知道该相信书里的描述,还是相信现在看到的东西。古人走过的路还在那里,可是我们走上去感觉完全不一样。
书里记下的河流还在流淌,但两岸的景色已经不同。那些城池有的还在,有的早就消失了。我看着这些文字,想象不出当时的样子。也许这就是时间的力量,它让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
盛弘之的《荆州记》很有意思。他写荆州的地理人文,看起来是记录地方风物,其实暗合了老庄的思想。荆州这个地方山水环绕,物产丰富,正符合道家说的"地法天"的道理。土地孕育万物,但不会把好东西都聚集在一处,而是均匀分布。这就像天道运行,讲究平衡。
书里写荆州的河流,说它们随地形自然流淌,不强行改道。这就像老子说的"上善若水",水往低处流是自然规律。人在河边建城生活,顺应水的习性,不去硬抗。这种智慧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用。现在的城市建设常常填湖造地,结果洪水来了损失更大。
盛弘之记录荆州人种田的方法也很有启发。他们根据山地和平原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合的作物。山地种茶,平原种稻,各得其所。这不就是庄子说的"物各付物"吗?每块土地都有最适合它的用途,强行改变反而不好。
书中还写到荆州的商路。商人们沿着江河往来,把山里的特产运出去,把外面的货物带进来。这种自然的流通,让不同地方的人都能受益。这让我想到《易经》里"泰"卦的道理,上下交流才能通达。现在有些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反而阻碍了发展。
盛弘之写这些内容时,没有刻意说道理,但字里行间透着智慧。他记录荆州的草木鸟兽,都带着观察和思考。比如写某种树在什么环境生长最好,某种鱼在什么季节最肥美。这些细节看似平常,其实包含着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顺应自然比对抗自然更聪明。荆州人千百年来积累的经验,很多都符合这个原则。现在科技发达了,但有些基本道理反而被忽视。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的事情时有发生。这时候看看古人的智慧,确实能给我们启发。
有人从《荆州记》中读出两湖地理的详实记载,有人却读懂了南朝士人的家国情怀。当我翻开这部残缺的典籍,仿佛看见盛弘之执笔临江,将荆州的山川城邑、古迹旧事娓娓道来。那些关于襄阳城堞、江陵风物的记述,不仅仅是冰冷的地理标识,更承载着乱世文人对故土的深情凝望。在纸页斑驳处,我触摸到一个文人用笔墨守护地方记忆的执着,这种将方志视为生命延续的书写姿态,至今仍让当代读者心头温热。
很久没有读到这样让人心潮澎湃的古书了,这次是因为关注了很久的文史博主推荐才买的《荆州记》。翻开书页的那一刻,感觉像是推开了通往古代楚地的大门。
以前读历史书,总觉得那些地名只是冷冰冰的文字。但盛弘之笔下的一山一水都活了过来。他说长江水清得能看见三十丈深的鱼,江陵城的城墙是用糯米汁砌的。读到这些细节时,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古人会把城池修得这么坚固。因为他们真的把这里当作家,想要世世代代守护下去。
最让我惊讶的是书里记载的民间故事。比如那个关于屈原的传说,说他在汨罗江投江后,当地百姓划船去找他,还往江里扔粽子喂鱼。以前只觉得这是个节日习俗,现在才知道背后有这么深的情感。楚地百姓是真的舍不得这位诗人,所以才用这种方式纪念他。
书中写到的山川形胜也很有意思。盛弘之说武当山"常有紫气笼罩",神农架"多奇禽异兽"。这些描述让我想起小时候听老人讲的故事。原来一千多年前的人看到的风景,和我们今天看到的并没有太大差别。不同的是,古人会用更质朴的语言记录下这些美好。
读到关于三国遗迹的记载时,感触特别深。盛弘之写赤壁之战后的场景,说江面上还能找到当年的箭矢。这种细节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那些在史书里寥寥数语带过的事件,在这里变得具体可感。
合上书的时候,突然很想去荆州看看。想站在盛弘之站过的地方,看看他笔下的长江是否还在流淌,那些古城墙是否还屹立不倒。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就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时间洪流中那些不变的坚守。
很久没有读到这样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古代地理著作了,偶然在朋友的书架上发现这本《荆州记》,随手翻了几页便放不下来。
以前对古代地理志的印象,不过是枯燥的地名罗列。直到看到书中对夷陵的描述,"江水又东,迳宜昌县北,县即夷陵郡治也",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总说湖北人性格刚烈,原来早在千年前,这片土地就已经塑造了这样的民风。
现代人总喜欢用行政区划来看待地理,把地方割裂成互不相干的区块。《荆州记》却展现了完全不同的视角。书中记载的每一处山水都是流动的,江水怎样蜿蜒,山势如何起伏,城池建在何处最合适。这些不是死板的数据,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地理脉络。
最触动我的是书中对古城遗址的记载。那些早已消失的城池,在作者笔下重现了当年的模样。比如记载江陵城时说"城周回三十里",简单几个字就能想象这座古城的规模。我们现在开车经过这些地方,看到的只是普通的农田或开发区,却不知道脚下可能埋藏着千年前的繁华。
读这本书时总想起小时候跟着祖父回老家的经历。老人指着一片水田说这里曾经是县城最热闹的街市,当时只觉得是老人家的幻想。现在才明白,地理的记忆就是这样代代相传的。《荆州记》里那些看似平淡的记载,其实都是在对抗时间的侵蚀。
书中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尤其珍贵。比如记录某处泉水"冬夏不竭",或者某座山"多出美玉"。这些细节不是坐在书房里能编造出来的,必须亲自走过每一寸土地才能写出。现代人习惯了用卫星地图看世界,反而失去了这种用脚步丈量大地的真实感。
有些记载现在看来特别有意思。比如提到某个地方产铜,另一个地方出铁。放在当时,这些就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现在这些矿产可能早已枯竭,但书中的记录让我们知道,这片土地曾经如此富饶。
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用古人的眼光看家乡。我们总说"物是人非",其实很多时候是"人是物非"。山河依旧在,只是我们看不见了。《荆州记》就像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被现代生活封闭的感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