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吴船录
吴船录

吴船录

范成大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宋代文言日记小说。南宋范成大撰。 《宋史·艺文志》入史部传记类,题《吴船志》。 《直斋书录解题》、 《文献通考》入子部小说类。《丛书集成初编》本、 《笔记小说大观》本较常见,均为二卷。本书是作者于淳熙四年(1177)从四川置制使任上奉诏回临安时在途中的日记,取杜诗“门泊东吴万里船”之意命名为《吴船录》。所经之地,凡有古迹、名山、胜景,或故旧招请,均停船旅游一番,并逐日记载。本书文字清新优美,游记色彩浓厚,与陆游《入蜀记》历来同被视为宋人长江游记文学的代表作。所记古迹形胜、风土人情甚详,并有考证。
更多
书评  · 78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94829
万里长江,千古风流。从成都到苏州,范成大用一支笔描绘了南宋半壁江山的壮美画卷。读《吴船录》之前,我以为这只是一部寻常的游记;读完之后,才发现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对家国山河的深情。 淳熙四年五月,范成大自四川制置使任上东归。这位六十二岁的老人,带着毕生宦海沉浮的阅历,以诗人的敏锐眼光记录下这段三千里的旅程。当他的官船驶离合江亭时,成都百姓"倾城纵观",这个细节让我突然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意义上的航行,更是一个士大夫精神返乡的仪式。 沿江而下,每处山水都带着历史的回响。在泸州,他记录江岸"荔枝连山"的盛景;至渝州,惊叹"山城重复"的险要地势。最动人的是过三峡时的描写:"两山夹江如门,江流其间如线"。这种白描手法看似平淡,却让读者仿佛听见了湍急的水声,感受到船身与激流搏斗的震颤。范成大笔下的长江,不是地理教材里冰冷的线条,而是流动着生命力的血脉。 途经荆州时,他专程拜谒了张飞庙。这个细节特别打动我——在战乱频仍的南宋,一个退休官员仍保持着对历史英雄的敬意。当他描写江汉平原"沃野千里"时,那种对故土富庶的自豪感跃然纸上。这种情感在写到建康(今南京)时达到高潮:"龙盘虎踞之势,真帝王之都也",字里行间分明能感受到他对恢复中原的深切期盼。 最令我惊叹的是他对苏州的描写。作为吴郡人,范成大回到故乡时的笔触格外温柔:"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比后世马致远的《天净沙》早了整整一个世纪。他写虎丘"石壁临水,如削如画",写太湖"波涛浩渺,与天相接",这些文字至今读来仍觉清新扑面。特别当他记录吴中农事"四月种稻,八月刈获"时,那种对故土风物的熟稔与眷恋,让整部游记有了温暖的生活气息。 不同于一般游记对景点的罗列,范成大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总能在山水间发现人文的光辉。在镇江,他详细记录当地百姓制作鲥鱼的方法;在常州,留心观察纺织工艺。这种对民间生活的关注,让《吴船录》超越了普通游记,成为南宋社会生活的立体画卷。我尤其欣赏他写夜市的那段:"灯火如昼,歌吹沸天",短短八字就复活了八百年前江南市井的繁华。 合上这本书时,忽然明白为什么后世将范成大与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诗人"。他的文字里有种特别的质地——既有士大夫的胸襟眼界,又保持着对平凡生活的热爱。这部游记最珍贵的地方,或许就在于它记录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家国山河的温柔凝视。当他在书末写下"平生壮观,尽于此行"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地理意义上的航行,更是一个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完整呈现。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吴船录》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