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吴船录
吴船录
范成大

吴船录

范成大  

宋代文言日记小说。南宋范成大撰。 《宋史·艺文志》入史部传记类,题《吴船志》。 《直斋书录解题》、 《文献通考》入子部小说类。《丛书集成初编》本、 《笔记小说大观》本较常见,均为二卷。本书是作者于淳熙四年(1177)从四川置制使任上奉诏回临安时在途中的日记,取杜诗“门泊东吴万里船”之意命名为《吴船录》。所经之地,凡有古迹、名山、胜景,或故旧招请,均停船旅游一番,并逐日记载。本书文字清新优美,游记色彩浓厚,与陆游《入蜀记》历来同被视为宋人长江游记文学的代表作。所记古迹形胜、风土人情甚详,并有考证。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41451
许多读者都说《吴船录》的内容艰涩难懂,读起来很费劲。这主要是因为现代人不懂宋代的语言习惯和地理知识。这本书是范成大在旅途中写的日记,用的是当时的白话文,里面夹杂着大量南宋时期的方言和地名。如果对宋代的历史背景不了解,读起来就会觉得不知所云。 《吴船录》的难点在于它记录的是范成大从四川到临安的行程。书中提到的很多地名现在已经不存在了,或者改了名字。宋代的道路、驿站、渡口等名称都和现在不一样。如果不查历史地图,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另外,书中还用了很多当时的俗语和口头禅,现代人很难理解。 要读懂这本书,需要先了解宋代的地理和历史。最好准备一本宋代地图和一本宋代方言词典。南宋时期的官话和现在的普通话差别很大,很多词语的意思都变了。比如书中的"铺兵"指的是驿站士兵,"纲运"说的是官方运输队。这些专业名词不解释根本看不懂。 范成大写日记的时候很随意,经常省略主语,跳跃性很强。有时候一句话就记录一个地名,没有任何说明。这种写法对当时的读者来说没问题,因为他们熟悉这些地方。但对现代读者来说,就像在看天书一样。建议读这本书之前先看看宋代交通史,否则只会越看越糊涂。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79319
读范成大的《吴船录》,总被他那种坚韧不拔的文人风骨打动。尽管病体缠身,他依然沿江而下,将沿途风物、人情世故一一记下。正是这种执着,让他笔下的三峡奇险、蜀道艰危都染上了一层生命的温度。最难忘他对夔门"湍急如箭"的描写,明知前路凶险,却依然前行——这不正是人生该有的态度?哪怕身体抱恙,也要把生命活成一场壮游。相较于那些纸上谈兵的文人,范公的足迹与笔墨,才是真正的实践者风范。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62115
自己啃古籍的癖好已经持续三年有余,从《世说新语》到《水经注》,再到这本《吴船录》,越是艰深晦涩的文字,越能激起我征服的欲望。但范成大这本游记着实让我吃了不少苦头,前后断断续续读了两个月,期间数次想弃书而去。倒不是文字有多艰深,而是这位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游记,实在让人昏昏欲睡。 先说说这本书的来历。南宋淳熙年间,范成大从四川制置使任上被召回临安,沿长江顺流而下,将沿途见闻写成这本《吴船录》。按理说,这样一位诗名远播的文豪,写起游记来应当妙笔生花才是。可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却是流水账般的行程记录,今日至某地,明日宿某处,后日遇某官,活脱脱一本古代版的出差日志。更可笑的是,这位范大人似乎对自己的行程格外在意,连"午时三刻抵码头"这样的细节都要大书特书,却对沿途风物着墨甚少。 整本书读下来,最让人恼火的是那种挥之不去的官场气息。范成大每到一地,必要与当地官员酬酢往来,这些应酬细节占据了全书近半篇幅。今日某知府设宴,明日某通判赠诗,后日某知县送行,读来令人不胜其烦。更可笑的是,他还要把这些应酬诗文原封不动地抄录在游记中,生怕后人不知道他交游广阔。我时常怀疑,这位范大人到底是去游山玩水,还是去搞官场联谊? 当然,书中也不是全无可取之处。偶尔写到山水风光时,范成大的诗人才情还是会闪现一二。比如描写峨眉山佛光那段,确实文采斐然;记述三峡险滩时,笔力也颇为雄健。可惜这样的精彩段落太少,往往刚被勾起兴致,紧接着又是一连串的官场应酬记录。这种忽高忽低的写作水准,让人读来格外烦躁。 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范成大的自恋倾向。这位诗人似乎对自己的作品格外珍视,游记中处处可见"余作诗云""余赋词曰"这样的自夸之语。更夸张的是,他还要详细记录别人如何称赞他的诗文,什么"座中皆叹服""众人击节称赏",读来令人作呕。我不禁要问:写游记就好好写游记,何必如此卖弄才情?这种处处标榜自己的做派,实在有失大家风范。 从史料价值来看,《吴船录》也远不如陆游的《入蜀记》。范成大对沿途风土人情的记载太过浮光掠影,对民生疾苦更是鲜有提及。作为一个曾任地方大员的文人,本可以记录更多社会现实,但他似乎更热衷于记述自己的风雅生活。相比之下,陆游的游记就深刻得多,既有山水之美,又有家国之忧,这才是真正的文人胸襟。 说到文字风格,范成大的文笔确实工整,但这种工整中透着股匠气。他的描写太过刻意,处处可见雕琢痕迹,缺乏自然天成的韵味。特别是那些刻意为之的骈偶句,读来矫揉造作,远不如苏轼随笔的潇洒自如。作为南宋诗坛的代表人物,写出这样匠气十足的游记,实在令人失望。 不过话说回来,这本游记也并非全无价值。至少它如实记录了一个南宋官僚文人的真实生活状态:他们如何旅行,如何交际,如何看待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说,《吴船录》倒是一面不错的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士大夫阶层的局限与趣味。只是作为读者,我原本期待的是能透过诗人的眼睛看到更精彩的山水世界,而不是没完没了的官场应酬记录。 读完全书,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范成大的诗名远不如陆游。一个真正伟大的文人,应该既能写庙堂文章,又能道民间疾苦;既能吟风弄月,又能心系苍生。而范成大在这本游记中展现的,恰恰是一个沉溺于自我世界的文人形象。他的眼界太窄,格局太小,难怪他的诗作虽然工整,却难称大家。 合上书页,我不禁长叹一声。这本让我苦读两个月的《吴船录》,最终留给我的只有失望。或许这就是古籍阅读的乐趣所在: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本书会带给你怎样的惊喜,或是怎样的遗憾。而这次,范成大给我的,无疑是后者。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16853
范成大在《吴船录》里的记录让人失望。他写了很多山水风景,但是内容空洞。他走过很多地方,却没有真正观察当地百姓的生活。他记录了很多寺庙,但是从不思考宗教对社会的影响。 他喜欢写自己如何受到官员接待。这些描写显得虚荣。他炫耀自己的文人身份,却对底层人民的苦难视而不见。书中充满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但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很少。 这本书最大的问题是态度虚伪。范成大表面上关心民生,实际上只在乎自己的仕途。他描写风景时很详细,谈到百姓疾苦时就一笔带过。这种选择性记录暴露了文人的通病。 书中的纪行缺乏深度。范成大只顾着记录行程,没有提出任何有价值的思考。他走过那么多地方,却没有真正了解当地。这种浮光掠影的写作对读者没有帮助。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7467
范成大的《吴船录》写得有条理但不啰嗦,记录清晰,重点突出,读起来很舒服。他写沿途见闻用词简洁,不堆砌辞藻,让人感觉真实可信。比如写三峡风光,几句话就勾勒出险峻的山势和湍急的水流,不用夸张的比喻也能让人身临其境。他对各地风物的观察细致,像写成都的繁荣,既写街市的热闹,也写物价的高低,兼顾了整体和细节。书中还穿插着一些实用的信息,像驿站的距离、渡口的方位,对想走同样路线的人很有帮助。偶尔他会加入几句自己的感慨,但不多,点到为止,不影响整体叙述的流畅性。书里没有大段议论,也没有刻意追求文采,就是老老实实把看到的、听到的记下来,这种朴实的风格反而更打动人。有人觉得他写得太简略,但我觉得恰到好处,既保留了关键内容,又不会让读者厌烦。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