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
尚书
孔子

尚书

孔子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相传《尚书》为孔子编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选出100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在儒家思想中,《尚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实际上西汉学者用二十八宿比喻伏生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尚书》百篇之说乃后起。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9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07851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09521
孔子编订《尚书》,保存了上古三代的典章训诂。这些文字承载了先王的治国智慧,让后人能看到尧舜禹汤的德政。孔子整理时极其严谨,不增删一字,确保原貌。这种态度令人敬佩。《尚书》成为儒家经典之首,影响中国两千年。它记录了华夏文明的根基,证明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读《尚书》能感受到先人的智慧,这份遗产值得我们自豪。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99918
【书评】《尚书》作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以"克明俊德,以亲九族"的治国智慧,展现了中华文明早期政治哲学的深邃。这部记载着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的元典,用"满招损,谦受益"的朴素真理,构建起华夏民族的精神基因。书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政治理念,历经三千年仍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其"诗言志,歌永言"的文艺观,更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审美根基。读《尚书》,如同触摸中华文明的源代码,那些镌刻在竹简上的古老训诰,至今仍在为现代人提供着治国安邦、立身处世的永恒启示。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19160
翻开《尚书》那泛黄的竹简,仿佛能听见三千年前青铜编钟的余音在耳畔震颤。这部被历代帝王奉为治国圭臬的典籍,如今读来却像一面蒙尘的铜镜,照见的不仅是上古圣王的治世之道,更是后世永远无法抵达的精神彼岸。那些佶屈聱牙的"诰""誓""命"文体里,藏着比甲骨裂纹更令人困惑的历史密码。 从《尧典》到《汤誓》,从《盘庚》到《牧誓》,那些被儒家精心编纂过的文本,像一串断裂的珍珠链。我们看见尧舜禅让时"允执厥中"的冠冕堂皇,却看不见四凶流放时部落冲突的血腥;读到商汤"予畏上帝"的虔诚祷词,却读不懂夏桀"时日曷丧"背后的阶级仇恨。最吊诡的是《洪范》九畴,箕子向武王传授的治国大法,分明是商周鼎革之际的知识分子在为新政权提供合法性论证,却被包装成亘古不变的宇宙真理。这种文本的层累构造,让今天的我们握着竹简的手都在微微发抖——到底哪些是上古遗音?哪些是后世附会? 那些金声玉振的治国格言,在后世帝王手中变成了多么讽刺的存在。"民惟邦本"的训诫与"防民之口"的实践,"克明俊德"的理想与"焚书坑儒"的现实,构成中国政治史上最尖锐的悖论。周公在《无逸》里告诫成王"先知稼穑之艰难",可三千年后的紫禁城里,深宫长大的皇帝们连麦苗与韭菜都分不清。《尚书》里反复出现的"天命靡常",在历史轮回中演变成多少"奉天承运"的谎言?当雍正皇帝用《尚书·大禹谟》中的"允执厥中"来制作匾额时,文字狱的血迹还未干透。 最令人怅惘的是那些消失的篇章。孔子自称"述而不作",却将三千篇古籍删定为百篇。我们永远无法知道,那些被圣人判定为"不雅驯"的文字里,藏着多少被正统叙事抹杀的真相。《周书》里突然断裂的纪年,《商书》中语焉不详的祭祀,就像殷墟甲骨上未破解的符号,提醒着我们历史记忆的选择性遗忘。就连现存的今古文《尚书》真伪之辩,都成了经学史上的罗生门,让后世学者在考据训诂的迷宫里耗尽青春。 但正是在这种迷茫中,《尚书》显露出它最珍贵的价值。当我们在《秦誓》里读到秦穆公"我心之忧,日月逾迈"的忏悔,在《酒诰》中感受周公对殷商酗酒亡国的痛心疾首,突然触摸到超越时空的人性温度。这些文字不再是冰冷的道德教条,而成为一面映照古今的镜子——原来权力场的困局、文明传承的焦虑、治国理政的困境,三千年来从未改变。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或许正是这种永恒的迷茫,让《尚书》在竹简朽坏之后,依然在每一个大变革时代被人重新拾起。 站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门槛回望,那些用青铜器铭刻的治国智慧,那些被二十世纪疑古学派撕碎的经典文本,像极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知识困境:当信息爆炸摧毁了所有权威叙事,当算法开始改写人类文明的基因密码,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回到文明的源头,在《尚书》破碎的镜像里,寻找那些被遗忘的生存智慧。这不是怀旧,而是一场关乎未来的招魂仪式。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69282
"《尚书》以'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为首,尽显上古圣王之仁政,其言简而义奥,诚中华文明之源流,千古帝王之龟鉴也。"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