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荆楚岁时记
荆楚岁时记
宗懔

荆楚岁时记

宗懔  

梁代宗懔撰。1卷。古代记述岁时风俗的名著。按时序记录古荆楚地区节令风俗。自元日至除日,凡36事,如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正月七日为人日;立春,正月十五;二月八日,释氏下生之日,迦文成道之时。又如春分、寒食、三月三、四月八、五月五、七月七、七月十五、八月一,秋分、九月九、十月朔日(秦岁首)、仲冬之月,冬至、十二月八为腊日、暮日、除夕等。原书早佚,今传世1卷本亦残缺不全。后晋刘㫬《旧唐书·经籍志》载:“《荆楚岁时记》十卷,……又二卷,杜公瞻撰”。杜氏乃注本。至今其卷数说法不一。注本除杜氏外,尚有五代前蜀之杜光庭本,今已无考;有元末陶宗仪辑《说郛》百卷本;明何允中辑《广汉魏丛书》本;清代《四库全书》本以及民国《四部备要》本等。因保存大量珍贵的民俗资料,历来多为人所引称,流传广泛。对研究古代社会文化、民俗传承、源流,具有重要价值。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67583
在传统文化逐渐式微的今天,《荆楚岁时记》的价值依然不可忽视。这本书记录了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风俗,虽然现代生活节奏快,但这些习俗仍然值得我们了解。书中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展现了普通百姓如何通过节日活动来维系生活秩序,表达对自然的敬畏。这些习俗不需要官府强制推行,而是自然而然地在民间传承,成为人们共同遵循的生活方式。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部分是书中描写的各种节日细节。比如腊八节不仅要喝腊八粥,还要用粥喂果树,祈求来年丰收。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要在门上挂艾草驱邪。这些习俗看似简单,却体现出古人对生活的用心。书中还记载了很多现在已经消失的风俗,比如正月十五"迎紫姑"的占卜活动,让人感受到古人对未知事物的好奇。 最打动我的是书中表现出的那种淳朴的生活态度。古人过节没有太多复杂讲究,但每个节日都过得认真。他们根据节气变化安排农事,通过节日活动调节生活节奏。这种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在今天看来依然充满智慧。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7315
古时人们重视岁时节令,讲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而今人过节,只知吃喝玩乐,早已忘却节日的本真意义。翻开《荆楚岁时记》,可见古人如何郑重其事地对待岁时风俗。正月元旦要饮屠苏酒,端午要悬艾草,重阳要登高望远。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仪式和禁忌,体现了古人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心。 现在的节日已经变味。春节成了送礼收礼的由头,端午沦为粽子推销的噱头,中秋不过是月饼大战的战场。人们不再关心节气更替,不再遵循传统习俗。更可怕的是,年轻人连基本的节日常识都不懂,问及寒食节的来历,重阳节的典故,多半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荆楚岁时记》记载的很多习俗在今天看来依然有价值。比如立春时要吃五辛盘,这其实是一种养生之道。比如夏至时要祭祀祖先,这体现了孝道传承。这些习俗背后,是古人的生活智慧,是他们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现代人把传统节日过得越来越浮夸,越来越商业化。商家借机促销,民众盲目跟风。节日的文化内涵被掏空,只剩下空洞的形式。每到传统节日,看着人们蜂拥购物,大摆宴席,却对节日意义一无所知,实在令人叹息。这些流传千年的岁时习俗,正在我们的漠视中逐渐消亡。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36978
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直到今年25岁我才第一次认真读完这本《荆楚岁时记》。不得不说古人写的东西确实厉害,里面记录的风俗这么详细,好像永远不会写完一样;文字这么朴实,却能让人看得入迷;描写这么生动,那些古老的节日习俗就像在眼前发生;内容这么丰富,从年头到年尾的节日都讲到了。 小时候我觉得这种古籍肯定特别无聊,现在才发现是自己那时候看不懂。这本书明明就是一部很好的民俗记录和生活百科。里面写的很多习俗现在都消失了,但为什么我们还会怀念它们呢?可能是因为这些习俗就像老照片一样,虽然模糊却让人想起过去。传统的节日活动慢慢没有了,这种消失就像端午节不再挂艾草、元宵节不再猜灯谜、中秋节不再拜月亮的遗憾。要是这些习俗都完整保留到现在,它们在我们心中的地位会这么特殊吗? 于是我想,是这些逐渐消失的传统、改变的风俗,以及本来可以延续却最终被遗忘的节日仪式,让我们总是回想它们,并且想象各种可能。如果端午节还像书上写的那样过,如果元宵节还保留所有老习俗,如果中秋节还严格按古法祭月,现在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在这些想象中,那些古老的节日变得越来越美好,直到成为我们记忆中的珍宝。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78732
《荆楚岁时记》系统记录了南北朝时期荆楚地区的岁时风俗与民间信仰,作者宗懔为梁元帝时官员,后入北周。此书堪称我国现存最早系统记载地域性岁时文化的专著,虽篇幅不长,却开创了岁时记的著述体例,其价值远超一般的地方风物志。全书按月分节,细致描摹了正月饮椒酒、五月竞渡、七月乞巧等民俗活动,其中关于端午系艾人、重阳佩茱萸等记载,至今仍能在现代民俗中找到遗存。 细究文本可发现,此书绝非简单的风物罗列。宗懔以士大夫视角观察民俗,常于记述中暗藏"观风俗,知得失"的政治考量。如记腊日驱傩仪式时,特别强调"官府亦傩",暗示礼乐教化需与民间信仰相融合。这种将民俗观察提升到治国理政层面的笔法,体现出作者作为北迁士人的独特文化视角。虽部分记载如"正月七日为人日"的起源传说带有明显附会成分,但正如王充所言"俗间行语,众所共传",民间文化的价值往往不在于史实真伪,而在于其反映的集体心理。 从文献传承角度看,此书存在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保存了大量现已失传的《风土记》《楚辞章句》等典籍内容,具有重要辑佚价值;二是开创了"以时为经,以俗为纬"的写作范式,直接影响后世《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著作。杜公瞻的注本更补充了许多北方习俗,形成南北风俗的珍贵对照。这种立体化的记录方式,使本书成为研究南北朝文化融合的活化石。 个人以为,此书最可贵处在于其"笔带温度"的书写态度。宗懔记述寒食禁火时,不忘提及"老小不堪,岁多死者"的人道关怀;描写端午竞渡时,又点出"屈原以忠被谗,故为立祠"的文化深意。这种既忠实记录又饱含同理心的笔调,使千年后的读者仍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生活质感。相较干巴巴的地方志,《荆楚岁时记》更像一幅用文字绘就的《清明上河图》,在岁时更迭中展现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若论其思想价值,书中隐含的"礼从宜,事从俗"观念颇具深意。宗懔虽身为官员,却未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批判民间"淫祀",反而客观呈现了巫傩信仰与儒家礼制的共生状态。这种文化包容性,在今日看来仍具启示意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书中关于灶神"月晦上天言人罪过"的记载,已初具后世"劝善惩恶"的民间教化思想雏形,可见民俗与正统思想间的互动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早慧。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88459
重复啰嗦,考证存疑。
2025年07月05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