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京梦华录
知书房
东京梦华录
孟元老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5
发表书评
我们宋朝的繁华盛世啊!
看完《东京梦华录》最大的感触就是宋朝人太会享受生活了。他们那个时候就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街道那么热闹,商铺那么繁华。但是这么美好的生活最后还是没有了。因为只顾着享乐,没有好好治理国家。金兵打来的时候,这些酒楼茶肆、勾栏瓦舍全都成了泡影。
书里写的那些夜市小吃、节日庆典,现在看起来还是很吸引人。可是当时的统治者太沉迷于这种繁华,忘记了居安思危。老百姓也只知道吃喝玩乐,没人关心国家安危。结果靖康之变一来,什么繁华景象都没了。
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朝代不能只追求表面的热闹。再好的生活,如果没有强大的国力做后盾,最后都会变成一场梦。宋朝的教训告诉我们,享乐和治国必须同时做好。
说起来真是奇妙,三十岁这年我才第一次完整地读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这本记载北宋都城汴京风物的笔记,竟让我这个现代人读得如痴如醉。那些文字里流淌着的不仅是千年前的市井烟火,更是一个时代的精气神——热闹得仿佛能听见街头的叫卖声,鲜活得好似能闻到州桥夜市的炊烟。
年少时总觉得这类古籍晦涩难懂,如今才明白是自己错过了多少珍宝。孟元老笔下的汴京,简直就是一个立体的博物馆:从宣德楼前的百戏杂耍,到潘楼街下的珍宝交易;从州桥夜市的旋煎羊白肠,到相国寺内的万姓交易。每一处细节都透着生活的温度,让人忍不住想穿越回去,亲眼看一看那"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盛世景象。
最打动我的是书中对节庆的描写。上元节的灯山,端午的龙舟,七夕的乞巧,中秋的拜月——这些传统在千年后的今天依然以某种形式延续着。读着读着,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与古人在情感上是如此相通。那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佳节团圆的期盼,跨越时空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书中最令人神往的莫过于对饮食的记载。光是读到"更有插肉、拨刀、炒羊、细物料、棋子、馄饨店"这样的字句,就忍不住咽口水。想象一下,在汴京的早市上,刚出笼的包子冒着热气,现做的胡饼散发着麦香,这哪是文字?分明是一份穿越千年的美食地图。我不禁在想,若是能尝一口北宋的"签菜羹",该是怎样的滋味?
掩卷沉思,突然明白为什么这本笔记能流传千年。它记录的不只是一个城市的繁华,更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智慧。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细节,拼凑起来便是整个文明的底色。读这样的书,就像打开一扇通往过去的窗,让今人与古人在烟火气中相遇。或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即便相隔千年,依然能让我们会心一笑。
说起来很自豪,直到30岁的我才第一次完整读完这本宋代生活百科全书《东京梦华录》。感叹这本书不愧是传世经典,其中记载的细节之多,让人感觉没有什么是它没写到的;描写之真实,好像穿越回了那个时代;场景之丰富,从皇宫到市井全都囊括;内容之有趣,连小吃摊的吆喝声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以前的我总觉得古籍很难读懂,现在才发现是当时的我见识太少。这分明就是一部最好的北宋生活指南和风俗志。书里描写的很多场景都让人神往,我想这些场景之所以让人神往,是因为它们就像一幅永远定格在辉煌时刻的画卷。画卷虽然褪色了,但那种繁华就像元宵节的灯会、金明池的龙舟、州桥夜市的喧嚣、相国寺的庙会一样,永远留在人们记忆里。试想如果北宋没有灭亡,这些繁华一直延续到今天,它们在历史上的地位会像现在这样让人怀念吗?
于是我想,是逝去的美好、不复存在的盛景,以及本可以延续却最终消散的烟火气,让我们不断追忆那个时代,并想象着各种可能。如果汴京还在,如果金明池的龙舟赛没停办,如果州桥夜市延续至今,今天的开封会是什么样子?在这种想象中,那个时代的光彩越来越耀眼,直到成为永恒的传奇。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这便是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一部用文字重建的汴京盛景,让读者在千年之后仍能闻见州桥夜市的茶香,听见金明池畔的龙舟竞渡鼓声。这部北宋鼎盛时期的都市风物志,既是对逝去繁华的深情回眸,更是中国城市文明走向现代性转型的珍贵标本,那些消失在靖康烽火中的瓦舍勾栏、灯山御路,在孟元老工笔细描的文字中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