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是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故事以英国寡妇莉丽亚与意大利小伙吉诺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开情节。作为主人公之一的菲利普在两种文化的交锋中,开始了一段心路历程,人格结构在不同的阶段也产生了动态的变化,经历了从压抑本我、盲目偏执的超我到完善自我的转变的过程,最终实现了人格结构的完善。菲利普人格结构完善的心路历程的背后,也是作家福斯特本人对当时英国文化价值观念的反思及对意大利开放文化的吸收借鉴。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以意大利和英国为背景,展示了两个不同的世界和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气氛沉闷、虚伪做作的英国社会和生气勃勃、热情奔放的意大利社会。 电影《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1991年6月在英国上映。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91229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常被冠以"英国式讽刺杰作"的美誉,但真正翻开这本小说,扑面而来的却是令人窒息的刻板与造作。福斯特试图用意大利的阳光解构英国中产阶级的虚伪,却陷入自己预设的道德陷阱里不能自拔——整部作品就像一具精心制作的标本,每个细节都工整得让人头皮发麻,偏偏缺少了生命应有的温度。 叙事节奏的失调堪称灾难。小说开篇对赫里顿太太客厅的描写足足耗费了二十页,那些雕花茶杯与刺绣靠垫的细节堆积如山,仿佛作者在举办一场维多利亚式家居展览会。而当故事真正需要发力的转折点——比如莉利亚在意大利的死亡——却像被潦草撕掉的日历纸般轻描淡写。这种本末倒置的叙事选择,让本该具有冲击力的文化冲突沦为背景板,读者就像被迫参加一场冗长的茶会,听着瓷器碰撞的清脆声响等待永远不会到来的高潮。 人物塑造更是充满令人困惑的双标。菲利普作为"觉醒者"的设定本应充满张力,可他每次开口都像在背诵人文主义教科书,那种刻意为之的"超然"姿态,与其说是角色塑造不如说是作者的思想传声筒。反观意大利人吉诺,本可以成为打破英国偏见的钥匙,却被简化为热情鲁莽的符号,当这个角色跪在妻子棺材前痛哭时,我们看到的不是悲剧力量,而是福斯特对"拉丁人情感过剩"的又一次刻板描摹。最可悲的是卡罗琳,这个理应洞察真相的角色,最终竟用一场莫名其妙的教堂顿悟完成了救赎,仿佛女性觉醒必须依靠宗教奇迹的施舍。 小说最致命的缺陷在于那种挥之不去的道德优越感。当英国中产阶级的虚伪被福斯特的放大镜灼烧时,我们期待的应该是深刻的解剖,结果得到的却是更高级别的虚伪——作者用精妙的修辞搭建起道德审判台,自己却悄悄坐在了法官席上。那些关于"真诚生活"的议论,在过度雕琢的句式中变得像教堂彩窗般华丽而空洞。当最后一页合上时,你既不会为意大利的阳光感动,也不会为英国人的转变欣慰,只会怀疑自己是否刚参加了一场精心包装的布道会——毕竟连天使都不敢涉足的地方,普通读者又何必自讨苦吃呢?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88271
这本书在爱德华时代的社会背景下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福斯特用他那支犀利的笔,把英国中产阶级的虚伪面具一层层剥开,那些看似彬彬有礼的社交辞令背后,藏着多少令人窒息的偏见和冷漠。我特别着迷于他描写意大利小镇和英国乡村的对比,阳光下的意大利人活得那么真实热烈,而阴雨中的英国人却困在自己编织的道德牢笼里。读到莉莉娅冲破束缚远走他乡那段,我简直要为她鼓掌——这才叫活着!虽然有些段落对英国上流社会的描写细腻得让人喘不过气,但正是这种残酷的真实让故事更具冲击力。在当下这个讲究效率的时代,能静下心来品味这样一部需要思考的作品,本身就是种难得的享受。合上书的时候,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福斯特说"唯有连接"——他早在一个世纪前就预见了现代社会最缺失的东西。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41929
"在英国,人生的表层活动如此之多,以致灵魂的活动被完全掩盖了。"——《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以其精妙的讽刺笔触,揭示了爱德华时代英国中产阶级精神世界的贫瘠。这部小说犹如一面哈哈镜,将上流社会的虚伪与偏执放大到令人啼笑皆非的程度,却又在荒诞中透出悲悯。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73656
生命总在看似无望处开出花朵,就像《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里那些被世俗禁锢的灵魂。莉莉娅冲破英国乡绅家庭的桎梏,在意大利艳阳下找回生命的温度;菲利普挣脱中产阶级的虚伪,在亚平宁山脉间重获爱的勇气。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天使不敢涉足之地"——那些被偏见、怯懦与惯性封锁的心灵角落。但福斯特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始于迈出那一步,始于对舒适区的背叛。爱情会幻灭,理想会碰壁,可正是这些伤痕让我们触摸到生命真实的质地。意大利不只是地理坐标,更是心灵可以卸下枷锁的隐喻。当莉莉娅在佛罗伦萨的广场上忘情大笑时,我们看到的是人性对自由的永恒渴望。这个世界从不会主动为谁让路,但每个敢于打破规矩的人,都在为后来者拓宽道路。生命的馈赠往往藏在最意想不到的转角,就像那辆开往托斯卡纳的火车,载着所有不甘被命运安排的人驶向重生。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31752
福斯特在《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里精心设计了一个看似圆满的结局,但这份圆满恰恰暴露了英国中产阶级虚伪的温情主义。当莉利亚最终摆脱了意大利的束缚回到英国,我们看到的不是解放,而是一个灵魂被重新套上枷锁的过程。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的每个"圆满"场景,都像一把钝刀,缓慢地割开读者对传统道德观的幻想。 前文那些对英国小镇刻板生活的描写已经足够让人窒息——每个下午茶的细节,每次沙龙谈话的虚伪,都在无声地控诉着这个将人异化成礼仪奴隶的社会制度。福斯特让莉利亚回归所谓"正常生活"的选择,恰恰是对人性最残忍的背叛。这种结局比悲剧更令人愤怒,因为它用虚假的和解粉饰了现实的残酷。 但现实中有多少莉利亚能够获得这样体面的退场?更多的灵魂被永远囚禁在世俗的牢笼里,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更讽刺的是,即便到了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在用新的形式重复着古老的压迫——只不过把宗教戒律换成了消费主义,把家庭束缚包装成自我实现。福斯特在1920年揭示的困境,在今日不过是换了一副面具继续上演。这种跨越时空的相似性,才是小说最令人不寒而栗的地方。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