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董贝父子
董贝父子

董贝父子

查尔斯·狄更斯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董贝父子》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创作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848年。 该小说写大批发商董贝冷酷、傲慢,除商业利益和金钱交易外,无视人与人之间的其他关系,致妻、子先后在阴森冷漠的家庭环境中死去,续娶的妻子也离他而去。最后公司倒闭,他才感到孤独。作品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种种黑暗,塑造了董贝这一英国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
更多
书评  · 1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28411
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沉浸在这部45万字的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史诗中。合上书本的那一刻,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关于人性与金钱的深刻洗礼,眼前还浮现着那个傲慢的商人形象和伦敦阴郁的街道。 《董贝父子》是查尔斯·狄更斯创作巅峰期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以经营海外贸易的董贝公司为核心,展现了19世纪英国商业社会的众生相。如果说狄更斯其他作品像是一幅幅市井风情画,那么这部作品就是一幅用浓墨重彩绘制的商业帝国全景图。董贝先生这个人物塑造得如此鲜明,他那句"董贝父子代表的就是金钱"的宣言,至今读来仍让人不寒而栗。 说实话,刚开始读时差点被董贝先生的冷酷吓退。这个把公司看得比儿子还重要的商人,简直像是从冰窖里走出来的。但随着故事展开,特别是小保罗的出现,整个故事突然有了温度。狄更斯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他总能用最细腻的笔触描绘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当读到董贝先生最终在女儿弗洛伦斯怀里崩溃的那一刻,我竟然为这个曾经厌恶的角色流下了眼泪。 不得不提的是狄更斯塑造配角的功力。古德太太的市侩、托克丝的忠诚、卡克先生的阴险,每个人物都像是从伦敦街头直接走进书里的。特别是那个永远数着金币的麦克斯廷格太太,每次出场都让人忍俊不禁。这些生动的配角让这个严肃的故事始终保持着幽默的温度。 有位评论家曾说:"狄更斯笔下的伦敦,比真实的伦敦还要真实。"在《董贝父子》中,这种真实感达到了极致。从董贝公司冰冷的大理石走廊,到贫民窟里潮湿的出租屋,每一处场景都带着呼吸。读着读着,甚至能闻到泰晤士河畔的鱼腥味,听到马车碾过鹅卵石的声响。 这部作品最打动我的,是它展现的人性救赎主题。董贝先生从傲慢到谦卑的转变,就像冬日里慢慢融化的冰柱。当他把头靠在女儿肩上时,我仿佛看到了人性最光辉的一面。这让我想起狄更斯自己说过的话:"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爱更能改变一个人。" 重读最后一章时,我特意放慢了速度。看着董贝先生和外孙在花园里玩耍的场景,突然明白为什么这部写于1848年的小说至今仍能打动读者。因为它讲述的不只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故事,更是关于金钱与亲情、傲慢与救赎的永恒命题。合上书页时,窗外的雨还在下,但心里却感到异常温暖。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28054
阅读《董贝父子》时,那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感始终挥之不去。狄更斯笔下那个冷酷无情的商业帝国,让我不止一次为小保罗的夭折而痛心,更为弗洛伦斯在父亲冷漠中挣扎求生的坚韧而动容。这个号称"董贝父子"的家族企业,却容不下一个渴望父爱的女儿,这是多么辛辣的讽刺。 董贝先生那副傲慢的嘴脸令人作呕。他将人视为工具,将感情视为累赘,将整个世界都纳入他那套冰冷的商业逻辑。但当他最终破产落魄时,我竟感到一丝可悲——这个被金钱异化的灵魂,连最基本的人性温暖都不曾真正拥有过。难道财富和地位就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吗?那些被他轻视的普通人,反而活得比他更有温度。 最让我心碎的是弗洛伦斯。这个被父亲抛弃的女孩,在冷漠中依然保持着纯真与善良。当她冒着风雪去寻找弟弟,当她独自承受父亲的冷暴力,当她最终以德报怨地接纳落魄的父亲——这些场景比任何说教都更能揭露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道德面具。狄更斯用这个角色狠狠打了那个时代一记耳光:你们推崇的体面与成功,远不如一个被你们轻视的女孩所展现的人性光辉。 合上书页,我不禁思考:今天的我们与董贝先生又有多少本质区别?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是否也在用金钱和地位来衡量一切?狄更斯笔下的悲剧,在今天不过是换了一副面具继续上演罢了。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情感需求,那些被我们践踏的人性尊严,终将在某个时刻给我们致命一击。就像董贝先生最终明白的那样:没有爱的成功,终究是一场空。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董贝父子》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