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池北偶谈
池北偶谈
王士祯

池北偶谈

王士祯  

笔记。又称《石帆亭纪谈》。清王士祯(1634—1711)撰。二十六卷。士祯有《王氏渔洋诗抄》已著录。因居宅西有圃,圃中有池,池北有屋数椽,故名。分“谈故”、“谈献”、“谈艺”、“谈异”四类。凡一千二百九十二条,约三十万字。“谈故”记载清典章、科甲制度。如《八旗开科》、《台湾开科》等,“谈献”主要记叙明中叶至清初名臣、畸人,列女逸事。可补史阙。如《史阁部》记扬州城陷时,史可法自诣清营,不屈被杀,大义凛然。“谈艺”占全书三分之一,以神韵说评诗论画,亦有见解。“谈异”专记神鬼怪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诙谐嘲谑,寓有劝惩褒贬之意。有康熙二十八年(1689)闽中刊本,《清代笔记丛刊》本,《笔记小说大观》本,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铅印本等。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33817
真绝了这书!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2940
从《池北偶谈》中读来,随着阅读的深入,越发觉得其中的内容难以理解。人总是很难搞明白这些看似随意却又有深意的笔记。其中关于文人轶事的记载在他们最活跃的时候,最有想法且最有才华的时候。也许这就是文人相轻的真实写照。想到王士禛的《香祖笔记》与袁枚的《随园诗话》,确实清代文人在笔记体散文方面下过功夫。从文中,能看到清代文人的闲适生活,也能感受到他们对功名的矛盾心理。只是这些文人故事真假难辨,能接受其模糊性,唯一不变的是文人的纠结心态。虽是文人闲笔,也可以对照自身处境思考问题,观察身边人的言行,寻找应对生活的方法。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08026
这是一部展现清代学术文化生态的珍贵笔记。从典章制度到文人轶事,从诗词品评到博物考证,王士禛以他独特的学者视角,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康熙朝的文化全景图。作为"神韵说"的倡导者,他在书中对诗歌艺术的探讨尤为精到,那些关于"神到不可凑泊"的论述,至今仍能给当代读者以启发。 书中收录的各类掌故堪称清代文人的百科全书。从《谈艺》九卷对历代诗文的品评,到《谈异》七卷记载的奇闻异事,再到《谈谑》中收录的文人趣谈,无不体现出作者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观察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关于明末清初文坛的记载,比如钱谦益与吴伟业的交往细节,或是龚鼎孳在政治漩涡中的文人本色,这些第一手资料具有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在典章制度方面,《池北偶谈》的记载同样令人叹服。书中详细记录了康熙朝的科举制度、官员铨选、礼制沿革等内容。其中关于博学鸿词科考试的记载尤为珍贵,让我们得以窥见当时朝廷如何通过特殊考试来笼络汉族知识分子。这些记载不仅具有史料价值,更折射出清初政治文化的独特面貌。 作为一部笔记体著作,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包罗万象的内容架构。王士禛将严肃的学术考证与轻松的文人轶事巧妙融合,既有对《尚书》真伪的严谨考辨,也不乏对民间传说的生动记录。这种多元化的叙事方式,使读者既能感受到学者的严谨,又能体会到文人的情趣。值得一提的是,书中那些关于书画鉴赏的条目,充分展现了作者高雅的审美趣味,至今仍为艺术史研究者所重视。 与同时代的《日知录》相比,《池北偶谈》少了几分经世致用的抱负,却多了几分文人雅致。王士禛似乎更愿意做一个冷静的观察者,而非激进的改革者。这种立场使他的记录显得更为客观,但也难免让人思考:在那样一个变革的时代,文人是否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本书最珍贵的价值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第一手的文化记忆。那些关于董其昌书画风格的讨论,关于陈子龙诗歌创作的评点,甚至是关于民间俗语的考证,都为后人研究清初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某种程度上,这部著作弥补了正史记载的不足,让我们看到了官方叙事之外的文化图景。 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池北偶谈》代表了中国传统笔记体著作的一个高峰。它既延续了宋代以来笔记文学的优良传统,又融入了清代考据学的严谨精神。这种将学术性与可读性完美结合的写作方式,对后来的《阅微草堂笔记》等著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这部著作时,我常常惊叹于作者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观察力。无论是讨论经学疑难,还是记录市井见闻,王士禛都能游刃有余。这种百科全书式的写作,不仅需要渊博的学识,更需要开放的心态。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这种广博的学术视野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本书的语言艺术。王士禛的文笔简练而不失韵味,严谨而不乏生动。那些看似随意的笔记,实则经过精心锤炼,往往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历史场景。这种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使这部学术笔记同时成为散文艺术的典范。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2367
读完《池北偶谈》,我有点迷糊。这本书内容很杂,记了很多事情,但不知道重点在哪里。作者王士禛好像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没有特别的顺序。他写了一些奇闻异事,也写了一些历史考证,还写了一些诗文评论。这些内容混在一起,让人抓不住头绪。 书里有些故事挺有意思,比如那些关于鬼怪的记载。但有些内容又很枯燥,比如那些考证文字。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也许这就是古代笔记的特点?但我觉得这样读起来很累。 王士禛的文笔还不错,但他经常引用古诗文。我不懂那些引文的意思,这让我很困惑。他好像默认读者都懂这些,可实际上很多人并不懂。他写的一些考证也很难懂,用了很多专业术语。 书里记录了明朝到清朝初年的不少事情,这本来应该很有价值。但作者总是点到为止,不深入说明。我想知道更多细节,可他就是不说清楚。这让我很着急。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67910
有人从《池北偶谈》里看出文人雅趣,读出闲情逸致。我却只看到一堆无聊的琐事记录。作者把喝茶赏花这种小事写得像多了不起一样。这就是古代文人的通病,整天不干正事,只会附庸风雅。这些内容对现代人完全没有价值。所谓的"偶谈"其实就是浪费时间。书里既没有深刻的思想,也没有实用的知识。这样的作品根本不值得流传。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有用的知识,不是这种无病呻吟的闲话。
2025年07月05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