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孙龙子
知书房
公孙龙子
公孙龙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5
发表书评
古之辩者求真,在明是非之辨,究名实之理,立坚白之论。今之辩者逐利,在逞口舌之快,售诡谲之辞,为稻粱谋耳。公孙龙子之白马非马论,看似悖谬,实则深得名理之奥旨。白马者,形色之名也;马者,类属之名也。二者殊途,岂可混为一谈?此等思辨,非寻章摘句者所能解,更非急功近利者所能悟。
读《公孙龙子》如饮醇酒,初尝苦涩,回味甘甜。其坚白论谓"坚白石二",非故作惊人之语,实乃剖玄析微之论。目得其白,手得其坚,感官各异,认知有别。此中机锋,令人击节。今人常谓古人迂腐,殊不知公孙龙之辩,较之后现代解构主义,早开先河两千余载。每思及此,未尝不叹服先贤智慧之深邃。
名实之辩,非徒逞口舌之快。公孙龙立论精严,如庖丁解牛,批郤导窾,游刃有余。其指物论言"物莫非指",实开现象学之先声。今人读书多求速成,鲜有沉潜玩味者。若能静心体察《公孙龙子》之微言大义,必能于混沌中见清明,于纷繁中得真知。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今之学者或溺于考据,或困于门户,鲜有独立思辨如公孙龙者。其书虽薄,其义却厚;其言虽简,其理却深。读此书者,当如面对明镜,既照见古人智慧,亦反观自身局限。若只作奇谈怪论视之,是买椟还珠,徒负古人一片苦心。
在名实之辩难以完全厘清的今天,公孙龙子的学说仍然值得思考,不会失去价值:在语言表达存在局限、逻辑认知存在障碍的情况下,追求真理需要依靠能够突破常规思维的智者,与一群敢于挑战常识的学者共同探索才可能实现。白马非马的意义在于为后人提出了一种思考方式,一种观察角度,虽然不完美,但确实打开了新的思路。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部分是公孙龙子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独特思维和巧妙方法。比如他证明"白马非马"时,先用常识认同"马"包括各种颜色的马,然后突然指出"白马"特指白色,让人一时反应不过来;他在辩论中常常用对方承认的前提来推导出相反的结论,这种辩论技巧很厉害;还有他讨论"坚白石"时把触觉和视觉分开分析的做法,看似简单却让人恍然大悟。这些具体的论证过程,把抽象的名实问题变得生动具体,读起来很有意思。
古之辩者明道,在究名实之辨,析同异之理,以正天下视听。今之论者逐利,在逞口舌之快,逞诡辩之能,以博一时虚名。读《公孙龙子》残卷五篇,犹见战国时白马非马之论惊动四野,坚白之辩震动百家。此般穷究名理之精神,今人殆已忘却。公孙龙子立论,看似诡谲,实乃对语言本质之深刻叩问。白马非马之说,非为混淆视听,实欲剖解名实关系。今人读书,多浮于表面,见白马非马便斥为谬论,殊不知其中暗藏语言哲学之精微。忆昔读此篇时,初觉荒唐,细思之则冷汗涔涔——我们日用语言中名实相离之处,岂非比比皆是?今之学者,遇经典则轻率批判,读古籍则妄加贬斥,全无古人"知之为知之"的审慎态度。公孙龙子辩才无碍,却非为辩而辩。其指物论言"物莫非指,而指非指",道破认知主体与客体之关系。读至此处,不禁掩卷长叹:今人论事,常将主观认知等同于客观实在,此非正是"指非指"之误乎?尤令人扼腕者,是今人读书多求速成,鲜有能如公孙龙子般对概念穷追猛打者。一概念未清便妄下论断,一名相未明便轻作文章。观当下学术争鸣,多为门户之见,鲜有名理之辩。每思及此,未尝不怀念战国时百家争鸣之盛况。公孙龙子之书虽薄,然其思辨精神厚重。读此书,不可徒记其诡辩之辞,当思其质疑精神。今人若只知批判古人"诡辩",而不见其求真之诚,实乃买椟还珠。读《公孙龙子》,当如面对一位严师,以其犀利之问诘,刺破我们思维中习以为常的迷雾。不读此书,则不知概念可精研至此;不究此理,则难脱语言牢笼。纵使满口新词,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陈言罢了。
"白马非马,可乎?曰:可。"
诡辩而已?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