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策
知书房
战国策
刘向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5
发表书评
从五月初读到八月中,花了四个月才看完这部书。尤其不喜欢那些游说之辞,动不动就是夸夸其谈,却很少看到实际效果。书中记载的策士言论大多太过夸张,很多事明显不合常理。刘向整理时可能已经掺入不少个人见解。后人推崇它的文采,但对我来说,这些计谋大多显得刻意求奇。所谓"谋略之书"的名头,恐怕言过其实。这本书的价值被高估了。壬寅仲夏随手记于沪上。
说起来很不好意思,我30岁了才第一次完整看完《战国策》。看完之后我特别不理解为什么这本书会被捧得这么高。我觉得它根本配不上那么高的评价。
书里的人物说话都特别夸张。每个人开口就是大道理,动不动就说要统一天下。那些谋士说的话听起来都很聪明,可是仔细一想就会发现根本不切实际。现实中哪有人会这样说话的?我觉得这些对话都是后人编出来的,根本不是真实的历史记录。
书里写的故事也很假。很多情节看起来像编的,不像真的发生过。比如苏秦的故事,一个人怎么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说服那么多国家?这种情节太夸张了,完全不合常理。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故事书,而不是历史书。
书里的人物也都很片面。好人特别好,坏人特别坏。每个人物都只有一个特点,看不到完整的人格。比如张仪就是个骗子,孟尝君就是个好人。现实中的人哪有这么简单的?
最让我受不了的是书里的价值观。全书都在教人怎么耍阴谋诡计,怎么骗人。我觉得这种思想特别不好。现在都21世纪了,我们不应该还把这些东西当宝贝。
我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失望。我以为会看到真实的历史,结果看到的都是编造的故事。我以为会学到有用的智慧,结果看到的都是过时的权谋。我觉得这本书被严重高估了,根本不值得花那么多时间去读。
从历史意义来看,《战国策》确实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纵横家言论的重要典籍,为研究那个动荡年代提供了珍贵史料。但细读之下,这部被历代推崇的"谋略宝典"却让我如鲠在喉。那些被奉为经典的游说之辞,字里行间充斥着赤裸裸的功利主义,将人性中最阴暗的算计包装成智慧,把道德底线践踏得支离破碎。
就人物塑造而言,书中塑造的纵横家形象实在令人不适。苏秦、张仪之流,朝秦暮楚,翻云覆雨,今天还在为齐国出谋划策,明日就可能为楚国效力。他们像一群没有灵魂的提线木偶,被功名利禄牵着鼻子走。更可笑的是,书中还将这种毫无原则的行为美化为"识时务者为俊杰"。我读着读着,眼前仿佛浮现出一群衣冠楚楚的伪君子,在酒席间高谈阔论,实则各怀鬼胎。
语言风格上,《战国策》确实辞藻华丽,辩才无碍。那些长篇大论的游说之辞,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但剥开这层华丽的外衣,内里却是空洞无物的诡辩术。就像给毒药裹上糖衣,再精美的包装也掩盖不了本质的毒性。明代学者曾称赞其"文采斐然",我却觉得这种文采更像是一种危险的诱惑,让人在欣赏文字之美时不知不觉中毒。
最让我反感的是书中宣扬的价值观念。通篇都在教人如何玩弄权术,如何见风使舵,如何损人利己。那些被历代统治者奉为圭臬的"制胜之道",本质上不过是教人如何更好地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书中有一段描写苏秦游说六国合纵,字里行间满是得意,却对因此引发的战争和百姓流离失所只字不提。这种选择性失明,实在令人齿冷。
我承认《战国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每次翻开这本书,都像被迫参加一场虚伪的盛宴。满桌珍馐,却散发着腐朽的气息。那些纵横家们口若悬河的样子,让我想起现代社会中某些夸夸其谈的"成功学大师",他们贩卖的同样是经过包装的功利哲学。
也许是我太过理想主义,在这个强调实用的时代还固执地守着某些道德底线。但当我读到书中那些将人性算计到极致的谋略时,还是会感到一阵生理性的不适。就像被迫观看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明明知道结局,却还要假装投入。
人和书的缘分确实奇妙。有些书读来如沐春风,有些却像被迫吞下一只苍蝇。《战国策》于我,显然是后者。或许再过些年,当我被现实磨平了棱角,再读此书会有不同感受。但此刻,我宁愿合上这本"经典",去重读那些歌颂真善美的文字。在这个已经足够功利的世界里,我们真的还需要这样一本教人如何变得更功利的教科书吗?
战国策士们挥动三寸不烂之舌时,当真相信那些纵横捭阖的计谋能经得起道德检验吗?这部记录阴谋阳谋的文本像一面布满裂纹的铜镜,照见的是人性中最精于计算的断面。张仪"连横"背后是拿六国版图当赌注的投机,苏秦佩六国相印的荣耀下面,藏着将诸侯玩弄于股掌间的冷血快意。那些被后世奉为外交经典的游说辞令,细读之下不过是诡辩术的集大成——用修辞的华服包裹利益算计,把契约精神溶解在权谋的酸液里。现代人惊叹于"鹬蚌相争"的寓言智慧时,可曾注意渔翁嘴角沾着血的冷笑?当商学院将《战国策》奉为谈判圣经,我们是否正在将2300年前的丛林法则,粉饰成普世价值?最令人不安的是,书中那些被反复传颂的"智慧",本质上都在论证一个命题:道德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策士们用舌灿莲花构筑的虚幻正义,就像用蜂蜜调制的毒酒,甜味散去后只剩权谋的苦渣。在当代国际关系的暗流中,我们依然能看见那些古老话术的幽灵——只不过今天的纵横家们,换上了西装革履的新装。
《战国策》中那些雄辩滔滔的策士言论,总让人怀疑其真实性究竟有几分。那些精心设计的对话,那些滴水不漏的论辩,更像是后世文人的艺术创作,而非真实的历史记录。苏秦的"连横"之说,张仪的"合纵"之策,读来固然精彩,但细究之下,未免太过完美,仿佛早就预料到对方的每一个反应。
最令人质疑的是那些长篇大论的说辞。在刀光剑影的战国时代,各国君主真有耐心听完这些洋洋洒洒的宏论吗?更不用说那些策士们动辄就能让君王改变主意,这未免把政治决策想得太过简单。那些"一言兴邦"的故事,更像是文人想象中的政治童话。
不过,这种虚构性恰恰构成了《战国策》独特的魅力。它不是为了记录历史,而是要展现语言的魔力。那些策士们舌灿莲花,其实是在演绎一种理想化的政治修辞学。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杨宽的《战国史》就指出,策士言论的政治效果被明显夸大了。
读《战国策》,与其说是读历史,不如说是欣赏一场精心编排的辩论表演。那些看似真实的历史场景,更像是为展示语言艺术搭建的舞台。这或许解释了为何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反而比在史学上更为突出。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