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东观奏记
东观奏记
裴廷裕

东观奏记

裴廷裕  

唐裴廷裕撰。廷裕,或作庭裕,或作延裕,字膺馀。闻喜人。官至翰林学士、右补阙、散骑常侍。其余事迹不可详考。唐昭宗大顺中,任史馆修撰,与史官柳玭纂修《宣宗实录》,因日历、起居注等均已散佚,只能采摘宣宗一朝耳目见闻,编年排列。因在史馆所作,故称“东观”;因原本系奏记于晋国公杜让能以备史馆讨论,而非定稿,故称“奏记”。或作“东宫奏记”,系误传。书前有序。《唐摭言》卷十三言裴廷裕“文思敏捷,是下水船。”清缪荃孙跋称:“其书专记一朝之政绩。书中事实,颇具首尾,《通鉴》采及三十二条,《考异》一条,在唐朝杂史中最称翔实。”不过,裴氏政见偏于中党,故于该党中人时多美言。传世有:①明抄本,北图藏。②明抄本。上图藏。③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吴翌凤抄本。北图藏。④《稗海》本。⑤《续粤雅堂丛书》本。⑥《小石山房丛书》本。⑦《藕香零拾》本。⑧《续百川学海》本。⑨《四库全书》本。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62443
这部记录晚唐宫廷秘闻的《东观奏记》着实令人失望。作者裴庭裕号称"实录",却处处流露着为腐朽皇权粉饰太平的谄媚笔调,那些被美化的宫廷斗争读来就像一出拙劣的戏码。在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末世里,书中描绘的所谓"明君贤臣"景象简直是对历史的亵渎。唐宣宗被塑造成勤政形象,可那些批阅奏章的细节描写,倒更像是文人在书斋里的幻想——若真如此励精图治,何至于让大唐沦落到那般田地? 最令人作呕的是书中对牛李党争的记述。将复杂的政治斗争简化为几个清流官员的"忠言直谏",这种刻意美化的叙事暴露出作者狭隘的史观。比如李德裕被贬的经过,全书竟只字不提其中盘根错节的权力博弈,反倒渲染成帝王明察秋毫的英明决断。这种为尊者讳的写法,让整部作品充斥着令人窒息的虚伪气息。 不过书中偶尔也有真实流露的时刻。那些不经意间记载的宫廷细节——比如宣宗为公主选婿时挑剔门第的嘴脸,或是宰相们争相进献祥瑞的丑态——倒是生动揭露出末世统治集团的腐朽本质。这些片段像镜子般照出了历史的真相,可惜在作者刻意的道德说教中,它们都变成了被浪费的史料。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86937
不少读者认为《东观奏记》内容艰涩难懂,这主要由于两个原因。首先该书成书于晚唐时期,当时的口语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其次书中记载了大量宫廷秘闻,涉及许多特定历史背景。 《东观奏记》的作者裴庭裕生活在唐末乱世,担任过史官职务。他记录的内容都是亲眼所见或亲耳所闻的宫廷事件。这些记载原本是给当时人看的,所以使用了当时的白话。现在我们读起来觉得困难,是因为不熟悉唐代的口语表达。 要读懂这本书,需要掌握基本的历史背景知识。唐代的官制、宫廷礼仪、政治斗争都需要提前了解。书中提到的许多人物和事件,如果不了解晚唐历史,就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比如书中记载的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事件,都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理解。 阅读方法也很重要。建议先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唐末的政治局势。然后可以配合注释版的《东观奏记》来阅读。遇到不懂的名词,要及时查阅工具书。这样循序渐进,才能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唐代的史料保存下来的不多,《东观奏记》作为第一手资料尤为珍贵。虽然阅读起来有难度,但对研究唐末历史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许多重要线索。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62275
唐朝史料,值得细读。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45287
读书时看《东观奏记》,它告诉你:"帝王起居,皆有定式"。处理政务时看《东观奏记》,它提醒你:"朝臣议事,务在至公"。遇到小人谗言时看《东观奏记》,它警示你:"谗夫巧言,不可轻信"。面对官场斗争时看《东观奏记》,它让你明白:"朋党之争,祸国殃民"。想要升迁时看《东观奏记》,它告诫你:"官位非私,唯才是举"。更不用说"宰相出镇,必带亲信""宦官干政,终非善事""外戚专权,必致祸乱""藩镇割据,国将不国"......任何时候翻开《东观奏记》,都能找到对应的场景。唐朝的官员们每天都要面对这些问题。 《东观奏记》记录了晚唐宫廷的真实状况。有人用它来学习为官之道,有人用它来研究唐代政治。这本书没有太多修饰,只是简单记录发生的事情。读的时候能感受到当时朝堂的气氛。有些故事让人气愤,有些让人无奈。可以看出作者想通过记录这些事来警示后人。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85094
读《东观奏记》总让人有种如鲠在喉的不适感。这部号称记录唐代史事的笔记,披着史官的外衣,却处处透着谄媚与扭曲。当权者需要怎样的历史,作者就捏造怎样的历史——这种赤裸裸的为统治者服务的姿态,实在令人作呕。 从熵增的角度看,历史本该如天道般自然流淌,呈现其本真面貌。但《东观奏记》偏偏要逆天而行,用人为的秩序强行篡改历史走向。就像用冰柜保存腐烂的水果,表面维持光鲜,内里早已败坏。这种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熵减"行为,终究会被时间这个最公正的裁判所揭穿。 书中对唐宣宗的描写尤其令人啼笑皆非。一个平庸的君主被粉饰成明君圣主,仿佛只要笔墨够浓,就能改写真实的评价。这种造神运动让我想起现代某些企业里,中层管理者如何煞费苦心地为领导编造完美形象。历史在这里完全沦为权力的附庸,丧失了最基本的客观性。 更可笑的是作者自以为在"秉笔直书",实则每一笔都透着算计。就像当代某些自媒体,打着纪实的名义行洗脑之实。这种扭曲的叙事方式,本质上是用文字暴力强行建构一种伪秩序。但正如热力学第二定律所示,任何人为的秩序终将崩解,真相总会如熵增般不可阻挡地浮现。 读罢掩卷,不禁为那个时代的历史书写感到悲哀。当记录者沦为权力的应声虫,当史笔变成献媚的工具,这样的"历史"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它既不能给后人以借鉴,也不能为当下提供参照,充其量不过是权力游戏的一个可悲注脚罢了。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