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
宋应星

天工开物

宋应星  

《天工开物》由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8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66581
中国古代科技典籍中的《天工开物》被誉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却让人不得不思考这种盛名之下是否名副其实。与《齐民要术》《梦溪笔谈》等科技著作相比,《天工开物》固然记载了农业、手工业等十八个门类的生产技术,但细究之下,其内容编排之杂乱、技术描述之简略、理论深度之肤浅,都令人质疑其"百科全书"的称号是否过誉。 翻阅这部著作时,我时常感到困惑:宋应星究竟是想写一本实用技术手册,还是想创作一部文人笔记?书中对纺织技术的记载不过寥寥数语,对冶铁工艺的描述也仅点到为止。更令人失望的是,作者对这些技术的原理几乎不作任何解释,仿佛只是走马观花地记录所见所闻。明代并非没有杰出的科学家,为何这部著作却如此缺乏科学精神? 书中那些精美的插图或许是其最值得称道之处,但插图终究只是辅助。作为一部科技著作,其核心价值应当在于知识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当看到书中将炼丹术与冶金技术混为一谈,将迷信与传统工艺并列时,我不禁怀疑:这到底是科技著作,还是方士笔记?宋应星在序言中自称"欲使天下人皆知衣食之源",但如此浮光掠影的记载,真能实现这个宏愿吗? 有人说《天工开物》保存了珍贵的古代工艺史料,但细读之下,这些记载大多语焉不详。以制瓷技术为例,书中只简单罗列了几个工序,对关键的火候控制、釉料配方等核心技术却避而不谈。这种选择性记录,与其说是保存工艺,不如说是文人的猎奇之作。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书中那些充满文学色彩的描述,往往让实用信息淹没在华丽辞藻中。 明代文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体现的严谨态度,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展现的系统思维,在《天工开物》中都难觅踪影。我们不得不承认,这部著作更像是一个文人对自己见闻的随笔记录,而非真正的科技专著。当后世学者称其为"中国古代科技集大成之作"时,这个评价是否太过宽容? 最后借用书中一句话,或许最能体现这部著作的局限:"虽未能尽善,聊以记所见闻。"这句话倒像是作者对自己的诚实评价。读完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一部被过分神化的著作,与其盛名之间,实在存在着难以忽视的差距。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41954
古人智慧之光,今人惊叹不已。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52968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天工开物》记载的很多工艺技术确实已经落后了,但这本书的价值并没有因此消失。它告诉我们,在没有现代科学理论指导的情况下,中国古代工匠依然能够通过实践积累创造出惊人的成就。书中最有意思的是那些具体的技术细节,比如如何用简单工具制造复杂的机械,如何在缺乏现代化学知识的情况下提炼金属。这些内容展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也让我们看到技术发展的另一种可能。 宋应星在书中表现出一种特别的风格。他既严谨又充满热情,既详细记录技术流程,又忍不住对一些工艺发出赞叹。比如在描述瓷器制作时,他会突然插入一段对工匠技艺的赞美。在介绍农业工具时,他又会变得非常务实,详细说明每个部件的尺寸和作用。这种矛盾的态度让整本书显得很真实。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记录的那些工匠故事。他们有的为改进一个工具耗费数年时间,有的因为一个创新而获得官府奖赏。这些细节让冷冰冰的技术描述变得生动起来。通过这些故事,我们能看到古代技术发展的真实面貌,也能感受到工匠们对技艺的执着追求。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4038
《天工开物》以"世有聪明博物者,稠人推焉"开篇,道尽这部百科全书式科技著作的真谛:不论是稻粱菽麦的耕种之术,还是舟车斧斤的制造之方,皆是先民智慧代代相传的结晶,其记载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件工具,都在诉说着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利用。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43891
《天工开物》看似详实记录明代工艺技术,实则处处可见士大夫阶层的傲慢与偏见。宋应星笔下那些精巧的农具、织机,何尝不是建立在对匠人劳动的剥削之上?书中将工匠技艺归结为"天工",却只字不提他们被压榨的生存境遇。更讽刺的是,这部号称"开物"的著作,在明代灭亡后竟被束之高阁,成为文人把玩的闲书。技术史背后,藏着的是精英阶层对劳动人民的刻意忽视和工具化,这种态度比技术失传更值得警惕。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