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马经
知书房
相马经
伯乐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9
发表书评
在最迷茫的时候翻完《相马经》,发现所谓的相马秘诀不过是些玄之又玄的说法。书上说观察马的眼睛能看出千里马的潜质,我盯着马看了半天,只看出它们都在不耐烦地甩尾巴。古人用几十年钻研这套理论,最后找到的千里马可能只是运气好。我活到三十岁,知道很多事情都是碰运气,却还是想相信这些所谓的诀窍。但相信了又觉得不靠谱,不信又怕错过什么。做不到像那些相马大师一样笃定,也做不到像普通马夫一样无所谓。可能要到五六十岁才能彻底看透这些把戏吧,现在还是半信半疑。书里写的那些方法,试了几次都没什么用。
古之相马者,观其神骨,察其气韵,辨其优劣,意在为国家选良驹,为社稷择栋梁。伯乐相马,重其德性,论其才具,非徒观其毛色外形而已。而今之所谓"相马"者,不过是些市井之徒,专精于察言观色、投机钻营之术,以谄媚逢迎为能事,实乃"相人"而非相马。此辈整日钻研《相马经》之流,不过是欲借此攀附权贵,谋一己之私利罢了。
今读《相马经》,愈觉其荒谬可笑。书中尽是些玄之又玄的怪论,说什么"马耳如削竹者良","目如悬铃者贵","蹄如累曲者善",简直如同江湖术士的诳语。若依此说,岂非闭门造车,刻舟求剑?更可笑者,书中竟将相马之术与相人之道混为一谈,说什么"观马如观人","识马如识君",实在荒谬绝伦。这等荒唐言论,竟被奉为圭臬,岂不贻笑大方?
古人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今之世道,却是"伯乐"遍地,而真才实学者反不得其门而入。那些熟读《相马经》的所谓"伯乐"们,整日里在权贵门前徘徊,专会鉴貌辨色,揣摩上意。他们相的不是马,而是主人的脸色;选的不是才,而是自己的前程。这般"相马"之法,岂非本末倒置?
更可叹者,今人读《相马经》,不究其理,不明其义,只是生吞活剥,机械套用。见了权贵,便如书中所说"马见伯乐而嘶",极尽谄媚之能事;见了贫贱,则如"劣马见鞭影而惊",避之唯恐不及。此等行径,哪里还有半分古人相马的本意?不过是些趋炎附势之徒,借《相马经》之名,行钻营之实罢了。
我每见那些捧着《相马经》夸夸其谈之辈,便心生厌恶。他们自以为深谙相马之道,实则不过是些势利小人。这等书籍,不读也罢。与其钻研这些虚妄之说,不如脚踏实地,做些实实在在的学问。须知真正的人才,岂是靠这些玄虚之术能够识得的?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寥寥数语道尽识才之难,《相马经》以精妙洞察揭示了鉴别真才的千古智慧。
许多人都说《相马经》太难懂,读起来很费劲。这本书是古代人写的相马技术手册,本来应该是给普通人看的,但现在的读者却觉得像天书一样。问题在于我们和古人用的语言不一样。古代人写书用的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白话,里面夹杂着很多当时的方言和术语。
《相马经》里讲怎么挑选好马,用什么标准来判断马的优劣。这些内容在当时可能很常见,但现在读起来却很陌生。比如书里说"马目欲方",意思是好马的眼睛要长得方正。这个说法现在听起来很奇怪,因为我们平时不会这样形容马的眼睛。
古代的技术书籍都有这个问题。它们不是故意写得很深奥,而是因为时代变了,语言也变了。要读懂这些书,需要先了解一些古代的基本知识。就像读《尚书》要参考《尔雅》一样,读《相马经》也需要参考古代的其他书籍。
《相马经》里还有很多专业术语。比如"龙颅"形容马的头型,"凤臆"说的是马的胸部。这些词在当时可能很形象,但现在很难理解。我们不知道古人具体是怎么观察马的,也不知道这些术语的确切含义。
读这种古代技术书籍最大的困难是找不到合适的参考资料。不像读经典著作有很多注释,这类实用书籍的注释很少。即使找到一些解释,也常常说得不够清楚。很多说法现在也没法验证,因为古代的相马方法和现代完全不同。
"伯乐相马,取其神而遗其形。"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