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仪礼译注
知书房
仪礼译注
佚名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1
发表书评
礼之精微,非诵习可至。
《仪礼译注》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学术界的地位确实很高。但这本书对现代读者来说实在难以接受。书的内容全是古代繁琐的礼仪程序,从冠礼、婚礼到丧礼,事无巨细地记录各种规矩。这些内容在当今社会已经毫无用处。
书中的语言极其晦涩。即使有现代译注,读起来还是很吃力。很多句子要反复看几遍才能明白意思。这不是因为读者水平不够,而是原文本身就写得非常拗口。译注虽然做了白话解释,但依然保留了大量古语,让人读得头晕。
这本书最让人反感的是它宣扬的思想。全书充斥着等级观念和形式主义。比如对不同身份的人要行不同的礼,这种区分尊卑的做法在今天看来非常落后。书中还强调外在的仪式比内心的真诚更重要,这种观点完全违背现代价值观。
从实用角度看,这本书没有任何价值。现代社会谁还会按照这些礼仪生活?书里教的那些跪拜、揖让的礼节,现在根本用不上。就连学者研究古代文化,也只需要参考其中一小部分内容。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也很成问题。内容杂乱无章,同一类礼仪分散在不同章节。译注虽然试图整理,但效果有限。读者很难系统地掌握某种礼仪的全貌。
最让人失望的是译注的质量。有些地方解释得不清不楚,有些重要细节直接略过不注。译者似乎默认读者都具备专业背景知识,这对普通读者很不友好。
书中的案例都很极端。动不动就是诸侯、士大夫的礼仪,普通百姓的生活完全被忽视。这种精英主义的视角让整本书显得脱离实际。
书中对女性的歧视特别明显。很多礼仪都把女性放在从属位置,甚至规定女性不能参加某些仪式。这种性别歧视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理喻。
总之这本书的内容已经严重过时。它既不能指导现代生活,作为历史资料又不够全面。除非是专业研究人员,普通读者完全没有必要浪费时间读它。
翻完《仪礼译注》的最后一页,竟有些恍惚。那些繁复的礼节,那些一丝不苟的仪式,仿佛穿越千年而来,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郑玄的注,贾公彦的疏,杨天宇的译,层层叠叠,如剥洋葱般让人流泪——不是伤心,而是被那种古老文明的厚重感所震撼。
有时觉得,《仪礼》比《周礼》更真实,比《礼记》更纯粹。它不谈大道理,只记具体动作:如何站立,如何行礼,如何献祭。每一个细节都刻板到近乎固执,却也因此保存了最原始的礼乐精神。读着读着,眼前会浮现出三千年前那个严格分明的世界:士冠礼上的少年,大婚时的新人,乡饮酒时的老者......每个动作都是对天地秩序的回应。
译注者杨天宇先生着实下了苦功。遇到经文中歧义处,他总能把各家学说排比呈现,有时竟连续列举十余种解释。这种治学态度,本身不就是对"礼"的最好诠释吗?最触动我的,是他对"士丧礼"的解说——当他把那些如今看来古怪的仪式还原为生者对死者的深情时,突然明白这些繁文缛节背后,藏着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之常情。
合上书页,忽然想到:我们今天嘲笑古人迂腐,可两千年后的人们,会不会同样嘲笑我们这个时代的某些执着呢?仪礼的消逝是必然的,但其中蕴含的对生命的敬畏,或许永远不该消失。
阅读《仪礼译注》时,若将其置于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框架下审视,会发觉这部看似繁琐的仪轨典籍实则暗藏玄机。礼制作为人为建构的秩序系统,本质上是在对抗自然状态的熵增现象——当人群聚集时必然产生混乱,而三礼六仪正是通过建立行为规范来实现社会熵减。这种认知使仪礼研究跳出了单纯的文献考据范畴,呈现出更深刻的文明建构意义。
周代礼制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分层设计理念。大至诸侯朝觐,小至士冠婚丧,每个层级的礼仪都构成独立运行的熵减系统。如同易经中"山下有火"的贲卦所示,外在仪轨的纹饰下包裹着维系社会热能的核心机制。读至《士昏礼》中"纳采用雁"的记载时,突然领悟到聘礼制度实为能量交换的仪式化表达——通过特定物品的循环流动,构建起家族间的负熵通道。这种制度设计比管仲的赏罚机制更为精微,它用象征性消耗替代实际资源损耗。
当代人常误以为繁复礼仪是资源浪费,却忽略了其中隐藏的能量守恒智慧。观《乡饮酒礼》可知,看似消耗酒食的仪式,实则完成了地方精英能量的周期性再分配。这与现代管理学中的激励机制异曲同工,只是古人更懂得用礼仪的外壳包裹制度的实质。当读到"献酬交错"的仪节时,分明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周易"天地交而万物通"的哲学深意。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礼仪中的时空维度。《聘礼》记载的"三十里舍"行程规制,暗合洛书数理的空间分割原理。这种将地理距离转化为礼仪时间的做法,与现代物理学中的时空转换概念存在思维上的相通性。个人在研读时发现,许多仪节的时间节点设置都符合人体能量波动周期,比如士冠礼必用"质明行事",这绝非偶然的时间选择。
将《特牲馈食礼》与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对照阅读,更能体会古人如何将熵减思维融入日常实践。祭祀时严格控制的牲体分解程序,实质上是在进行宗教场域的能量定向释放。这种通过仪式化分解来实现能量转化的智慧,在当代资源管理领域仍具启示意义。随着阅读深入,愈发觉得礼经不仅是行为规范手册,更是一部用符号语言写就的社会能量管理学著作。
《仪礼译注》一书,恰如《礼记》所言"礼之于人,犹酒之有蘖也",以精炼考究的译文和详实的注释,为现代读者架起了一座通往古代礼制文明的桥梁,让这本曾经晦涩难懂的经典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