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辩篇
知书房
申辩篇
柏拉图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13
发表书评
读不懂,不知为何如此。
苏格拉底在法庭上面对生死抉择,依然坚持说真话。他不害怕死亡,因为害怕未知的事情是愚蠢的。他说自己像牛虻,不断叮咬雅典这匹懒马。他知道这样做会惹人讨厌,但还是坚持唤醒人们思考。死亡对他来说并不可怕,停止思考才是真正的死亡。他选择赴死,不是为了证明什么,只是因为这是他认为对的事。这种坚持让人震撼,也让人思考活着的意义。真正的智慧不是逃避,而是直面。
轻轻松松的对话里藏着很多道理。值得看。
考虑到古希腊哲学的历史背景和苏格拉底对话录的特殊文体,才勉强给出及格分。整部《申辩篇》充斥着令人疲惫的诡辩式自洽,比如苏格拉底反复强调的"无知之知",在当代读者看来不过是种故作谦逊的修辞游戏。更令人不适的是那种居高临下的教化姿态——当苏格拉底声称自己是雅典的"牛虻"时,这种自我神圣化的比喻让现代读者很难不联想到某些自以为掌握真理的布道者。
最致命的缺陷在于文本呈现的极端不对称性。作为被告的苏格拉底实际上掌控着整个话语场域,而雅典陪审团在文本中沦为沉默的陪衬。这种刻意营造的对话失衡,使得所谓"申辩"更像是单方面的哲学表演。比起柏拉图其他对话录中活泼的思辨交锋,《申辩篇》里程式化的反问句式重复出现,就像听某个固执的老教授不断敲着黑板强调"这个知识点很重要"。
不过必须承认,在论述死亡本质的段落闪现过智性的光芒。当苏格拉底提出"死亡要么是无梦的安眠,要么是灵魂的迁徙"这个二选一命题时,确实触及了人类终极关怀的核心焦虑。可惜这样的灵光稍纵即逝,很快又淹没在关于德性与智慧的循环论证里。比起色诺芬记录的苏格拉底言行,柏拉图笔下的这个形象明显经过过度提纯,更像是哲学概念的拟人化载体。
作为西方思想史上的关键文本,其历史价值毋庸置疑。但若以现代哲学著作的标准来评判,《申辩篇》的论证结构存在明显缺陷。比如用神谕证明自己智慧的特殊性,这种诉诸超自然权威的论证方式,在当代逻辑学课堂会被当作典型谬误案例。更不用说那些关于"腐蚀青年"的指控,苏格拉底的回应始终在偷换概念,从未正面论证自己与雅典道德滑坡的因果关系。
阅读过程中最令人遗憾的是,本应精彩的法庭抗辩沦为了柏拉图学说的传声筒。比起真实的法律申辩,文本中更多是精心设计的哲学独白。如果读者想了解古希腊审判制度的实际运作,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记载的密提林辩论反而更具参考价值。说到底,《申辩篇》更像是柏拉图学园的教学范本,而非具有独立价值的法律文献。除非是专攻古希腊哲学的研究者,普通读者很可能会在反复出现的"善本身""灵魂关怀"等概念中昏昏欲睡。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很生气。苏格拉底明明有机会活下来,但他偏要选择死。说什么为了真理,实际上就是固执。他完全可以让步,然后继续活着教导学生。但他非要跟陪审团对着干,最后被判死刑。我认为这不是勇敢,而是愚蠢。生命只有一次,他却这样浪费了。虽然他说得很有道理,但活着才能做更多事。死了就什么都没了。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