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中兴书
知书房
晋中兴书
何法盛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5
发表书评
读《晋中兴书》,如雾中行路,忽明忽暗。不知是史书,还是寓言?不知是劝诫,还是警醒?乱世可读,治世亦可读。得意时读来心惊,失意时读来怅然。君臣之道迷离,兴衰之理难明。有人说这是帝王术,我看更像一面照妖镜。字字诛心,却又句句留情。读罢茫然四顾,不知身在何处。这书啊,读得人心慌,却又不得不读。莫问前程,且看脚下。
从《晋中兴书》中读来,越读越觉得东晋君臣的坚韧可贵。那时候天下大乱,北方被胡人占据,南方也岌岌可危。但王导这些人没有放弃,他们一步一步重建朝廷,稳住局面。最难得的是他们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局势很差,但他们不抱怨,而是想办法解决问题。司马睿刚到建康时什么都没有,王导就帮他树立威信。后来北方士族南渡,又是王导协调各方关系。读这些故事时,我常想现在遇到的困难其实不算什么。那时候条件更差,他们都能坚持下来。这本书让我明白,事情总要有人去做,与其等待别人,不如自己动手。每次觉得撑不住时,想想王导在江边为新朝筹划的样子,就又有了继续向前的勇气。
这本书太虚假了。
《晋中兴书》记载了东晋王朝的兴衰历程,其中不乏对当时政治人物的品评与历史事件的反思。此书虽托名"晋中兴",实则成书年代较晚,大抵是南朝文士追述之作。书中对王导、谢安等名臣的描写尤为生动,将他们塑造成挽救时局的栋梁之臣,这种笔法不免带有后世追慕先贤的理想化色彩。
东晋这个偏安江南的政权,在书中被描绘得颇有中兴气象。王导的"镇之以静"政策,谢安的"围棋赌墅"典故,都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治国典范。但细究起来,这些记载未必尽合史实。就像书中将淝水之战归功于谢安一人,而忽略了下层将士的浴血奋战,这种英雄史观的叙事方式,显然是为突出士族领袖的英明神武。不过话说回来,历史记载本就不可能完全客观,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治国智慧。
此书最可贵之处,在于展现了乱世中士人的精神追求。无论是王导的"戮力王室,克复神州"的壮志,还是谢安"东山之志"与"苍生之念"的矛盾,都折射出当时知识分子在仕隐之间的艰难抉择。这种精神困境至今仍能引起共鸣——现代人不也常在理想与现实间徘徊吗?
从文风来看,《晋中兴书》继承了《世说新语》的隽永笔法,善用简约的语言勾勒人物风神。如描写谢安听闻淝水捷报时"弈棋如故"的细节,寥寥数笔就刻画出其处变不惊的器度。这种"得意忘言"的表述方式,倒与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体现了魏晋时期特有的审美趣味。
不过书中对门阀政治的赞美未免过甚。将东晋的短暂稳定完全归功于几家大族的协力,这种说法就像把大厦的稳固只归功于几根梁柱,而忽略了地基的重要。事实上,正是过度依赖士族的力量,才埋下了后来"王与马共天下"的隐患。这提醒我们:任何政治体制若不能广纳贤才,终将走向衰败。
若论其思想价值,书中强调的"清谈"与"事功"并重的理念尤为可贵。谢安既能与人玄谈终日,又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种兼收并蓄的处世之道,对当今这个强调专业化的时代尤具启示意义。我们是否也在过度分工中,丢失了古人那种圆融通达的智慧?
掩卷沉思,《晋中兴书》就像一面映照乱世的铜镜,既照见人性的光辉,也折射出世事的荒诞。它提醒我们:历史的评价从来不是非黑即白,每个时代都有其不得已的苦衷与难能可贵的坚持。这种复杂性的认知,或许正是读史最大的收获。
有人从中看到"王谢风流"的贵族风骨,有人说这是门阀政治的实录。而我翻开《晋中兴书》,只见到一片模糊的背影在东晋的烟雨中渐行渐远。那些曾经显赫的家族,那些精妙的玄谈,都化作竹林深处的一声叹息。在这个什么事都讲究"快"的时代,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那些飘零的士人?他们的坚持与彷徨,是否也照见了我们当下的迷茫?历史的长河里,每个人都不过是匆匆的过客罢了。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