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晋书
晋书
房玄龄

晋书

房玄龄  

《晋书》二十四史之一。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 晋书的修撰,从贞观二十年(公元六四六年)开始,二十二年(公元六四八年)成书,历时不到三年。参加编写的前后二十一人,其中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三人为监修,其余十八人是令狐德棻、敬播、来济、陆元仕、刘子翼、卢承基、李淳风、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辛丘驭、刘胤之、杨仁卿、李延寿、张文恭、李安期和李怀俨。天文、律历、五行三志,出自李淳风之手;修史体例,是敬播擬订的,没有流传下来。由於李世民(唐太宗)曾给宣帝(司马懿)、武帝(司马炎)一纪及陆机、王羲之两传写了四篇史论,所以又题「御撰」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67670
西晋王朝的纸墨间,那些工整的楷体字记录的真是历史的原貌吗?当房玄龄领衔的史官团队在贞观年间重新编纂《晋书》时,他们手中的毛笔究竟描摹了多少政治正确的轮廓?这部号称"二十四史"之一的巨著,用130卷的篇幅构建的,是一个被权力滤镜美化过的镜像世界——帝王本纪里刻意淡化的血腥政变,世家列传中精心修饰的门阀倾轧。那些被当代学者奉为圭臬的记载,在敦煌出土的简牍面前显出了多少裂缝:司马懿高平陵之变的"被迫自卫",与民间文书里"屠戮曹爽三族"的墨迹形成刺眼对照;竹林七贤的放达形象,或许只是唐人对魏晋风度的浪漫想象。当我们在《食货志》里寻找西晋经济崩溃的真相时,为何只看到轻描淡写的"民乏粮用"四个字?那些被历代教科书反复引用的片段,更像是胜利者书写的大型剧本,真正的历史却在字缝里沉默。这部耗费唐太宗"御撰"名头的史书,用华丽的骈文掩盖了多少不敢直书的真相?当我们重读王导那句"戮力王室,克复神州"的豪言时,是否该问问:这究竟是东晋士大夫的集体宣言,还是后世史官精心设计的政治寓言?历史从不是装订成册就凝固的标本,每一次翻页都该带着清醒的质疑。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47654
乱世中常读常新的书。每次翻开《晋书》,那些在权力漩涡中沉浮的身影总让我静下心来思考。这些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千年前的兴衰,更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人生抉择。 读王导传时,总会被那句"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刺痛。这位东晋名相在门阀政治的夹缝中周旋,既要维持世家大族的体面,又要顾念寒门士子的出路。这让我想起职场中那些不得不做的平衡,在规则与人情之间,我们都当过这样走钢丝的人。司马家族的兴衰更让人唏嘘,从司马懿鹰视狼顾到晋武帝太康之治,再到八王之乱的血色黄昏,权力这把双刃剑从未改变过它的锋利。 最打动我的是陶渊明这样的异类。在人人追逐功名的时代,他选择"不为五斗米折腰",在菊香酒韵中守住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每次读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感觉胸口郁结的闷气突然散开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何尝不需要这样的勇气?放下手机,关掉电脑,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晋书》里藏着太多这样的智慧。谢安的围棋赌墅教会我们举重若轻,祖逖的闻鸡起舞提醒我们不忘初心。那些在洛阳城头变换的大王旗,那些在兰亭流水间挥毫的文人墨客,都在诉说着同一个道理:荣华富贵终会成空,唯有修身养性才是根本。 常觉得历史是个轮回。千年前士族子弟的焦虑,与今天年轻人的内卷何其相似;魏晋名士的清谈,不就是当代人的朋友圈展示?不同的是,他们用生命书写的答案,我们至今还在参悟。每次迷茫时重读,都能在羊祜的德政里找到温暖,在周处的改过自新中看到希望。 这本书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它告诉我们如何在纷扰中守住本心。就像竹林七贤,有人选择醉,有人选择醒,但都活出了自己的风骨。在这个容易迷失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提醒:无论外界如何喧嚣,都要记得问自己——究竟要成为怎样的人?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38828
《晋书》作为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两晋十六国的历史风云。这部由唐太宗敕令编修的史书,虽成书于唐代,却承载着魏晋南北朝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精髓。房玄龄等二十余位史家奉诏编纂,历时三年而成,其史料价值与文学成就皆为后世所称道。 细究《晋书》的编纂体例,可见其继承《史记》《汉书》传统而又有所创新。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的结构安排,既保持了纪传体史书的基本框架,又针对十六国割据的特殊局面独创"载记"一体。这种灵活变通的编纂方式,体现了唐代史家对复杂历史局面的准确把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晋书》十志内容详实,其中《天文志》《律历志》等篇章保存了大量珍贵的科技史料,为研究魏晋时期的科学成就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然而《晋书》也存在明显缺陷。其采录《世说新语》等笔记小说内容过多,致使某些记载失之轻率。如《王导传》中"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的著名典故,经考证就存在时间错位之嫌。这种文学化倾向虽然增强了可读性,却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史实的严谨性。正如清代学者赵翼所言:"《晋书》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闻。"这一点需要读者明辨。 从思想内涵来看,《晋书》深刻反映了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儒道交融的时代特征。书中对嵇康、阮籍等竹林名士的记载,生动展现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精神风貌;而对王导、谢安等政治家的记述,则体现了"清谈误国"的历史反思。这种矛盾统一的叙事视角,恰恰捕捉到了魏晋时代的文化本质。 个人以为,《晋书》最值得称道的是其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功力。无论是石崇王恺斗富的奢靡,还是祖逖中流击楫的豪情,抑或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都写得跃然纸上。这种文学表现力使枯燥的历史人物变得有血有肉,虽然可能偏离了严格的史学规范,却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 作为一部承前启后的史书,《晋书》既有传统正史的庄严气象,又带有魏晋风度的独特印记。其史料取舍或有可议之处,文笔修饰或嫌过度,但总体而言,仍不失为了解两晋历史的重要窗口。在阅读时,我们既要汲取其中的历史智慧,也需保持适当的批判意识,方能在史实与文采之间取得平衡。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91722
《晋书》记载了晋朝的历史,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书中的人物各有特点,他们的言行值得后人学习。晋朝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但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人们在这个时代里努力生存,追求功名,也注重品德修养。 书中说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踏实。晋朝的名士们虽然崇尚清谈,但真正有作为的人都懂得实干的重要性。他们明白空谈误国,只有实际行动才能改变现状。比如陶侃每天搬砖锻炼意志,这种坚持的精神就很好。 读书很重要。晋朝人重视学问,许多士族子弟从小就开始学习。他们知道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也能帮助治理国家。左思写《三都赋》用了十年时间,这种认真钻研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交友要谨慎。晋朝人讲究门第,但也看重真才实学。与优秀的人交往,自己也会进步。谢安隐居东山时,身边都是贤士,后来他出山为官,果然成就了一番事业。 年轻时容易犯错,但要懂得改正。周处年轻时横行乡里,后来意识到错误,改过自新,最终成为有用之才。这说明人只要肯改,永远不晚。 做人要稳重。王导作为丞相,处事稳重,在乱世中维持了东晋的稳定。这种沉着冷静的品质很可贵。 《晋书》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做人的根本道理不变。要正直,要勤奋,要知错能改。这些品质在任何时候都有价值。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98499
翻阅完《晋书》厚重的书页,胸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澎湃。作为二十四史中唯一由多位史官分撰的官修史书,这部承载两晋风云的巨著,在体例创新与史料保存方面堪称典范。当看到《载记》独创性地将十六国政权纳入正统史系,不得不为唐代史官的胸襟喝彩——这种超越时代局限的历史包容性,正是中华文明最动人的特质。 比起前四史的私人撰述,《晋书》的集体创作反倒呈现出奇妙的平衡之美。房玄龄领衔的修史团队既保留了干宝《晋纪》的瑰丽想象,又融合了臧荣绪《晋书》的严谨考据。那些被诟病为"小说家言"的神异记载,如今读来却让冰冷的历史有了体温。我尤爱《世说新语》般的人物速写,王导挥麈谈玄的衣袖间飘着魏晋风度,谢安围棋赌墅的落子里藏着名士风流。 当然最令人叹服的还是史料的完整性。诏令文书如《徙戎论》全篇照录,奏议对策如《钱神论》完整保存,甚至连《笔阵图》这样的艺术文献都悉心收录。这种对文明碎片的珍视,比任何宏论都更能体现大唐的气度。虽然欧阳修批评其"好采诡谬碎事",但正是这些鲜活的细节,让嵇康锻铁的星火、祖逖击楫的浪花,永远烙在了民族的记忆里。每次展开书卷,都像打开一座琳琅满目的晋代博物馆,每件文物都在诉说:这就是我们的来处。
2025年07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