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书
知书房
晋书
房玄龄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100
发表书评
房玄龄在《晋书》中写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句话放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现代人追逐着碎片化的即时信息,却常常忘记沉淀思考。而古人用一生的时间记录历史,反而留下了穿透千年的智慧。
我很欣赏这种静水深流的历史观。虽然现代生活节奏太快,但有些事值得慢下来细细品味,比如读史。《晋书》里记载的那些风云人物,何尝不是一面镜子?司马懿的隐忍,嵇康的孤高,王导的圆融,每个人物都鲜活立体。特别是读到"竹林七贤"时,仿佛能看见他们在竹林中饮酒清谈的身影,那种超脱世俗的风骨令人神往。
最近开始系统地研读《晋书》,从帝纪到列传,像在收集一颗颗明珠。最让我动容的是《孝友传》里的故事,比如王祥卧冰求鲤的孝心,虽然父亲只喜欢读《武帝纪》,总是说我读的这些列传太过琐碎。但我觉得,正是这些细节让历史有了温度。
周末午后,泡上一壶茶,重读《谢安传》。"东山再起"的典故就出自这里,谢安隐居东山时那种从容淡定的气度,与后来淝水之战时的镇定自若形成奇妙呼应。朋友说这段历史最适合我这样性格的人读,果然如此。
字里行间都是智慧的火花,难怪有人说《晋书》里的典故都那么美:洛阳纸贵、投鞭断流、闻鸡起舞。每个成语背后都是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读着读着,仿佛打开了通往魏晋风流的一扇窗,那个时代的名士风骨、清谈玄理,都让人心驰神往。历史从未走远,它一直在等待着愿意驻足品读的人。
有人说《晋书》展现了魏晋风骨,我却觉得这本书有很多问题。房玄龄是唐朝人,写的却是晋朝历史,中间隔了几百年,很多记载未必准确。书里对人物的评价经常自相矛盾,有些地方明显是在为唐朝统治者服务。比如对司马懿的描写就很片面,只强调他的权谋,忽略了他的治国才能。作为官修史书,它不可避免地带有政治色彩。虽然史料价值很高,但读的时候要带着批判的眼光。
房玄龄的《晋书》写得很糟糕。这部书把西晋那些荒唐皇帝美化了。司马炎奢华无度却被写成英明之主。贾南风祸乱朝纲却被轻描淡写。北方的五胡乱华写得很简略。南方的东晋朝廷倾轧倒是写得很详细。最可恶的是把刘裕的事情也加进来。这是为了讨好唐朝统治者。房玄龄作为著名宰相不该这样写史书。这样的史书只能误导后人。晋朝明明是个黑暗时代却被写得像太平盛世。这种写法实在太不负责任了。
房玄龄著《晋书》,史学大家风范令人叹服。
困惑时读《晋书》,它告诉你:"神以知来,智以藏往";迷茫时读《晋书》,它提醒你:"明者睹未萌";遭遇挫折时,它警示你:"欲速则不达";面对选择时,它分析道:"识时务者为俊杰";得意忘形时,它会说:"骄奢之祸,常起于细微";陷入困境时,它又指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晋书》记录了从司马炎建晋到刘裕代晋的兴衰历程。我们看到王导的"镇之以静",谢安的"围棋赌墅",祖逖的"闻鸡起舞",还有陶侃的"运甓习劳"。这些人物在乱世中展现出不同的处世智慧。
这部史书特别擅长刻画人物性格。比如写石崇与王恺斗富,写王衍清谈误国,写桓温"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的矛盾心态。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特点,每段故事都蕴含深刻的教训。
读《晋书》能感受到历史的复杂性。淝水之战的偶然与必然,八王之乱的荒诞与残酷,门阀政治的利弊得失。这些内容对理解中国古代政治运作很有帮助。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