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五代史
知书房
新五代史
欧阳修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0
发表书评
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声称"秉笔直书",却在字里行间藏不住士大夫的傲慢。他笔下那些所谓"乱臣贼子",未必比宋朝的士人更无耻。尤其对冯道的刻画,简直像在写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却忘了这位"长乐老"在乱世中保全了多少百姓。把朱温写得暴虐无度,但对赵匡胤陈桥兵变又轻描淡写——这双标玩得实在高明。五代本就群雄逐鹿,凭什么用宋朝的道德标尺来丈量?所谓"春秋笔法",不过是给新朝脸上贴金罢了。
古人治史,旨在惩恶劝善,以史为鉴。今人读《新五代史》,却见欧阳修笔下的五代十国,尽是奸佞横行,忠良陨落,仿佛那个时代没有一丝光明。他写朱温弑君,写石敬瑭卖国,写冯道历事四朝,却很少写普通人如何挣扎求生。这种写法让人怀疑,历史真的如此黑暗吗?
欧阳修自称效法春秋笔法,但春秋褒贬分明,他的史书却像在刻意渲染乱世的罪恶。他把五代写得一团漆黑,或许是为了衬托宋朝的"正统"。这种写法让人不舒服,因为历史不该只记录帝王将相的丑事,也该记录百姓的生活。他写冯道"历事四朝",却不说冯道在乱世中保护了多少文人。这种选择性记录,显得不够客观。
更让人不解的是,欧阳修把"正统"看得很重。他认为后梁是伪朝,后唐才是正统。这种观点现在看来很可笑。老百姓要吃饭,谁在乎你姓李还是姓朱?他这种执着于"正统"的写法,让人觉得是在为宋朝找合法性,而不是真实记录历史。
书中还充满道德说教。每写到一个人物,就要评论一番忠奸善恶。历史不是道德教科书,好人会做坏事,坏人也会做好事。欧阳修这种非黑即白的写法,把复杂的历史简单化了。读他的史书,总觉得他在居高临下地教训人,而不是平等地讲述历史。
最让人失望的是,他很少写经济、文化、民生。五代虽然乱,但也有科技发展,也有文学创作。这些在他的书里几乎看不到。一本只写权谋斗争的历史书,就像只给后人看了一半的历史。
"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
乱世之中,最见人心。读欧阳修《新五代史》,每每为那些刀光剑影里的挣扎与抉择而叹息。好一段"五代十国",短短五十余年,竟有八姓十三君,更迭之频,令人心惊。然文忠公著史,不独纪事,更重劝诫。每论及冯道历事四朝,言辞间既有对其才具的赞叹,又暗含对其气节的惋惜。这让我不禁想,若生逢乱世,是要做冯道般的"长乐老",还是当个死节的王彦章?乱世纷争,英雄辈出,而欧阳公用一支史笔,将那些血与火的往事化作永恒。他写史如作诗,于简练处见深远,于平淡处藏锋芒。读至篇末,恍然明白:原来历史从不是冰冷的年表,而是用无数人生写就的醒世恒言。今日读来,犹觉字字千钧。
有很长时间没有读过这种记录乱世的正史了,这次是因为看到历史学者李硕的推荐才找来阅读。
五代十国这个时期总是被贴上"黑暗混乱"的标签。以前觉得历史就是成王败寇的故事,乱世中活下来的人都是靠着心狠手辣。但欧阳修写这部史书的时候,特别注重"春秋笔法",用简单的记录来体现褒贬。
读到朱温篡唐这段时,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朱温确实残暴,但他能从底层做到节度使,是因为他确实有能力。他建立的梁朝虽然短暂,但也制定了一些制度。欧阳修写他时,既写了他的恶行,也如实记录了他的才能。这让我明白评价历史人物不能非黑即白。
冯道这个人更值得思考。他在五个朝代都当过高官,传统史家骂他毫无气节。但仔细看他做的事,在战乱中保护了很多百姓,维持了基本的行政运转。在那个年代,能活下来已经不容易,更别说为百姓做事了。这让我想到现在的职场,有时候坚持原则和实际做事之间需要平衡。
最受触动的是书中记载的普通人。比如有个叫李自伦的农民,六世同居,全家两百多口人还能和睦相处。在那种乱世,这样的家庭简直就是奇迹。欧阳修特意记载这件事,说明即使在最坏的时代,人性的光辉依然存在。
读这种史书最大的收获是学会多角度看问题。乱世中的人面临的选择比我们复杂得多,简单的道德评判没有意义。现在社会虽然安定,但每个人还是会遇到类似的两难处境。历史的价值就在于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