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通典
通典
杜佑

通典

杜佑  

唐杜佑撰。200卷。我国第一部论述历代典章制度之专史。 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化,上起传说中的唐虞,下讫唐肃宗、代宗时。作者综合群经诸史和历代文集、奏疏等,参以《大唐开元礼》,征引200余种史籍,分类编纂,自大历元年(766年)起,历时35载,至贞元十七年(801年)完成。计食货12卷,选举6卷,官职22卷,礼100卷,乐7卷,兵15卷,刑8卷,州郡14卷,边防16卷。《食货》述土地、财政之制及其状况,《选举》述选举士官、爵位之制及考核官吏治绩之政令,《职官》述官制源委沿革,《礼》述各种礼仪之制, 《乐》述乐制概略,《兵》述兵略及兵法,《刑》述刑法之制,《州郡》述历代舆地沿革,《边防》述历代边境外族邦国状况。每一典下,又分若干子目,汇集各代典章制度,录引前人评论,并载己见。此书编撰极有条理,于唐代叙述尤详,创“政书”之体,为后世典志书编纂之典范。宋刻本至明已罕见。通行有明刻本、清武英殿本、咸丰九年崇仁谢氏刻本、同治十年广州学海堂刊本等。近有1937年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之《十通》合刊本。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35589
从立夏读到霜降,前后翻了五个月才读完这部《通典》。最后几卷关于边防的内容,因为不熟悉地理,只是草草看过。杜佑这人实在厉害,能把历代制度说得这么清楚。他讲田赋、选官、兵制这些事,条理分明,让人一看就懂。现在的人写制度史,还常常要回头参考他这套书。可惜他处在唐朝中期,没能看到安史之乱后的变化。辛卯年冬夜于北京家中记。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68145
"观历代之成败,考制度之得失,莫善于《通典》之详且尽矣。"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7034
长安的暮鼓敲响时,杜佑的笔尖正划过竹简。千年后的我们翻开《通典》,仍能听见那沉郁的节奏——像终南山飘落的雪粒,一粒粒垒成盛唐的丰碑。典章制度的寒光在纸页间流转,却映照出比《贞观政要》更真实的人间。 记得初次捧读《食货典》时,指尖竟微微发颤。那些枯燥的田制数字背后,分明站着衣衫褴褛的课户。开元天宝年间的租庸调,表面是整齐划一的算术题,实则藏着杜甫笔下"朱门酒肉臭"的尖锐对角线。杜卿将笔锋刺入盛世的肌理,让我们看见丝绸之路上驼铃叮当的同时,也听见了均田制崩解时土地兼并的闷响。这样的清醒,比李太白醉眼中的长安月更令人心惊。 最令人动容的是《边防典》里凝固的烽燧。当后世史官都在描摹安西都护府的赫赫武功时,杜佑偏偏记录下戍卒"春衣未换秋衣裂"的细节。那些关于吐蕃、回纥的冰冷条文,细读时竟渗出龟兹城墙上的血渍。我们总说盛唐气象,却少有人注意杜佑笔下这个矛盾的帝国——它既有着"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威仪,又始终在与自己边疆的阴影角力。 而《选举典》里埋着更深的隐喻。当我们将"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视为科举佳话时,杜佑早已拆解出这个制度的两副面孔:既是寒门士子的青云梯,也是门阀残余的避难所。他记述的不仅是考场的规矩,更是整个士族阶层在历史转折处的集体战栗。那些看似客观的铨选条例,字缝里分明游动着"旧时王谢堂前燕"的魂灵。 如今重读《州郡典》,恍若看见杜佑站在大明宫檐角俯瞰。他写的何止是地理,分明是用城池为音符,谱写了一曲帝国的安魂曲。当我们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当作标签贴在史书上时,这位宰相却用二百卷的篇幅告诉我们:所有制度辉煌都是沙盘上的城堡,终将被"渔阳鼙鼓动地来"的潮水重新塑形。 深夜合卷,窗外的霓虹恰似长安西市的胡姬酒肆。杜佑若见今人用他的著作考据官职品级,或许会苦笑——他穷尽心血编纂的这部大书,原是想让后人看清制度与人心的永恒博弈。那些发黄的纸页间,不仅有盛唐的骨骼,更跳动着华夏文明最隐秘的脉搏:在秩序与变革的拉锯中,我们始终在寻找那条既守护传统又拥抱变化的窄路。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37072
工作上遇到瓶颈时翻开《通典》,突然明白制度不过是前人试错的结果。杜佑花了三十六年梳理历代典章,我从二十岁开始上班,知道规则总会变,但每次改革还是觉得不适应。既做不到像老官僚那样圆滑处世,又没法像刚入职的新人那样盲目乐观。每次看到新政策出台,总要纠结好一阵子。可能要到四五十岁才能真的看透这些变化吧,不然职场也太没意思了。这种矛盾大概就是普通人的常态。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35695
杜佑的《通典》号称"政书之祖",但细读之下总觉其编纂逻辑透着几分古怪。这部卷帙浩繁的制度史,将食货置于首位,看似颇有见地,却在具体论述时暴露出致命的割裂感——那些精心罗列的历代典章,就像被强行拼凑的碎瓷片,既缺乏制度演变的脉络梳理,更看不见制度运行的真实肌理。最令人气闷的是,作者总在关键处突然缩回"臣谨按"的官样套话中,活像被烫着舌头的朝臣,硬生生把制度批判咽回肚里。 不过平心而论,书中那些不经意的细节倒比正经论述更有滋味。比如写刘晏理财时突然插入"每朝谒,马上以鞭算",让人窥见盛唐能吏的工作状态;记录大业年间仓廪制度时,冷不丁带出"米烂仓底"的败政,比任何道德说教都更具讽刺力量。最耐人寻味的是对待杨炎两税法的态度,杜佑既承认其"救时之弊"的实效,又忍不住在注文中暗戳戳强调祖制,这种矛盾恰似老学究面对新事物时的典型作态——右手忙着记录变革,左手却死死攥着《周礼》不放。 读罢掩卷,不禁怀疑这部耗费三十年的巨著,或许更像是一面诚实的镜子:它照见的不仅是历代制度沿革,更映出传统士大夫面对制度变革时那种欲说还休的集体困窘。当杜佑把田制、赋税、选举等事关国本的制度,统统装进"通典"这个看似中性的框架时,是否也在无意间暴露了传统政治智慧的根本缺陷——我们永远在整理故纸堆里的制度标本,却始终缺乏解剖制度病灶的勇气。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