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陈书
陈书
姚思廉

陈书

姚思廉  

《陈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唐朝人姚思廉所著,凡三十六卷,记南朝陈朝史。记载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亡国前后三十三年间的史实,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陈书》的史料来源除陈朝的国史和姚氏父子所编旧稿外,还有陈《永定起居注》八卷,《天嘉起居注》二十三卷,《天康光大起居注》十卷,《太建起居注》五十六卷,《至德起居注》四卷等历史材料和他人撰写的史书。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1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55574
偶然刷到《陈书》的推荐,原本以为又是那种枯燥的官方史书,翻开后才发现它藏着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这部二十四史之一的著作,记载了南朝陈国三十三年的短暂历史,可读着读着,总觉得字里行间飘着一种说不出的怅惘。 姚察、姚思廉父子俩接力完成这部史书,本身就带着点宿命感。父亲在南陈当官,儿子却在隋朝写前朝历史,这种身份转换本身就够矛盾的了。书里那些对陈霸先建国功业的描写,对陈后主荒淫误国的记录,笔调看似客观,可细品之下总感觉藏着几分欲言又止。特别是写到后主陈叔宝那段,明明可以用更严厉的措辞,却偏偏写得克制,这种克制反而更让人心里发毛。 最让我困惑的是书中对"玉树后庭花"的描述。都说这是亡国之音,可《陈书》里记载得异常详尽,连宫廷乐舞的细节都不放过。读到这里时我总忍不住想,姚家父子写这些的时候,是不是也在回忆他们亲眼见过的场景?那些华丽的辞藻背后,是不是藏着对故国的某种复杂情绪?这种若即若离的笔法,让整部史书都蒙上了一层迷雾。 对比其他史书,《陈书》有个特别之处:它对人物的评价常常前后矛盾。比如对陈后主的宠臣江总,一会儿说他"文采斐然",一会儿又说他"阿谀奉承"。这种摇摆不定的评价,让我怀疑史官自己都没想明白该怎么定位这些历史人物。这种不确定感反而让历史显得更真实了,毕竟人本来就是复杂的。 最近在读《南史》,发现李延寿写南朝历史时明显更干脆利落。而《陈书》就像个心事重重的老人,话说到一半总要叹口气。特别是写到陈朝灭亡时,那种欲说还休的感觉特别明显。史书照理应该客观冷静,可《陈书》总给我一种"当局者迷"的感觉,仿佛作者还没从那段历史中走出来。 最触动我的是书中那些不经意间流露的生活细节。比如记载陈朝官员的俸禄时,会突然插入一句"当时一斗米值多少钱",或者描写建康城布局时,突然提到某个街角的酒肆。这些碎片化的记录,让那个消逝的朝代突然有了温度。我常想,姚察写下这些的时候,是不是正回忆着年轻时在建康街头看到的景象? 读《陈书》时总有个奇怪的感觉:这部史书在努力保持史家的体面,可字里行间又藏不住对故国的怀念。这种矛盾让整本书都笼罩在一种迷茫的氛围里。就像我们现在回望某个逝去的时代,明知道它已经无可挽回,却还是忍不住去想"如果当初"。 合上书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这部史书给我的感觉如此特别。它不像是在冷静地记录历史,倒像是一个过来人在喃喃自语。那些看似客观的叙述里,藏着太多说不出口的感慨。也许历史就是这样,当亲历者变成记录者,再冷静的笔也掩不住心底的波澜。 如今我们看陈朝,就像看一场早已谢幕的戏。可《陈书》的作者们,却是亲眼看着大幕落下的人。这种特殊的视角,让这部史书有了其他正史没有的微妙气质。读着读着,我忽然觉得迷茫的不是我,而是那支写下这些文字的笔。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62689
有人从《陈书》中读到萧梁王朝的兴衰成败,读到乱世中将军们的铁血豪情。我却看到历史长河中普通人的坚韧本色,看到他们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尊严的勇气。这是一部值得细读的史书,它告诉我们如何在动荡的时代守住做人的底线。中华民族从来就不缺少面对逆境的智慧,今天的我们更要珍惜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历史教会我们勇敢前行。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65337
掩卷《陈书》,胸中荡起几分复杂思绪。这部记载南朝陈朝三十余年历史的著作,在二十四史中向来声名不显,却自有其独特价值。姚察、姚思廉父子两代人的心血,在史料凋零的困境中顽强地保存了这段易被忽视的历史,这份坚持本身就令人肃然起敬。 《陈书》的笔法颇见功力,虽不及《史记》之雄浑、《汉书》之严整,但在处理纷繁的南朝政治变局时,却展现出一种特有的细腻。我尤其欣赏它对陈朝文人政治的刻画,那些在乱世中依然坚持文化传承的细节,往往比宏大的战争场面更触动人心。不过必须承认,书中对陈后主的记载未免过于简略,这位亡国之君的形象始终蒙着一层迷雾,让人难以窥见其真实面目。 比起同时代的《梁书》,《陈书》的史料价值或许稍逊,但它记录的那个文化灿烂却国力衰微的时代,却为我们理解南朝士族社会的最后时光提供了珍贵视角。姚氏父子在编纂时表现出的克制与审慎,使这部史书避免了南朝史家常有的浮华之气。读罢全书,最难忘的竟是那些在王朝末日依然坚守文化使命的普通士人,他们的身影透过简练的文字,在历史的长廊中投下淡淡的剪影。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8425
阅读《陈书》时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困惑感。这部记载南朝陈代历史的著作,明明记录的是一个王朝三十余年的完整兴衰,却让人感觉始终笼罩在某种模糊的光影里。姚察、姚思廉父子笔下的陈朝,既不像《南齐书》那样充满凌厉的刀光剑影,也不似《梁书》那般浸润着文人气息,它在历史叙事中呈现出某种奇特的中间状态,令人难以把握其真正的精神内核。 陈朝的建立者陈霸先,在史书中被塑造成一个从底层崛起的英雄形象。但细读其本纪就会发现,那些关于他早年"倜傥有大志"的记载,与后来实际的政治举措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断裂。史官似乎在刻意缝合一个寒门武将与正统君主之间的身份鸿沟,这种叙事上的勉强令人困惑。更耐人寻味的是,对陈朝至关重要的建康保卫战、平定侯景之乱等关键事件,在《陈书》中的记载反而显得过于简略,那些理应浓墨重彩的篇章,却像是被某种力量刻意淡化了。 陈文帝、陈宣帝时期的记载则呈现出另一种矛盾。表面上是一派"文治中兴"的景象,但字里行间又隐约透露出国力日衰的征兆。最令人不解的是,对那些导致陈朝衰败的关键因素——如门阀政治的延续、寒门与士族的矛盾、地方势力的坐大——史家的笔触总是欲言又止。他们似乎陷入了某种叙事困境:既要维护本朝的正统性,又无法回避其内在的脆弱性。这种矛盾心态使得相关记载常常流于表面,缺乏深刻的分析。 后主陈叔宝的传记更是充满吊诡。一方面将其荒淫误国的事迹记载得颇为详尽,另一方面又在某些细节处流露出同情之意。特别是关于"玉树后庭花"的记载,在谴责其奢靡的同时,又不自觉地将其塑造成了一个具有艺术气质的悲剧人物。这种评价上的摇摆,让读者很难对这位亡国之君形成清晰的判断。 最令人困惑的莫过于《陈书》的整体叙事结构。作为一部王朝史,它既没有展现出《史记》那样的宏大视野,也缺乏《汉书》的严谨系统。各列传之间的关联性很弱,对陈朝特殊的历史地位——南朝最后一个政权、南北对峙的关键环节——缺乏应有的关照。那些本可以深入探讨的问题:如陈朝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作用、在南北融合过程中的特殊位置,都被简化为程式化的叙述。这让人不禁怀疑,姚氏父子是否因为身处隋唐之际,而对这段历史怀有某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 掩卷沉思,《陈书》给人的感觉就像一面蒙尘的铜镜,虽然照见了陈朝的轮廓,却始终隔着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迷雾。这种困惑或许正折射出历史书写本身的困境:当史家与被记述的对象存在着复杂的情感纠葛时,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之间的界限就会变得格外模糊。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97547
在历史长河沉浮间,《陈书》这部二十四史之一的典籍,总能给浮躁的现代人以醍醐灌顶的清醒。每当我在职场中迷失方向时,总会重读这部记载南朝陈代兴衰的史书,那些帝王将相的命运起伏,像一面明镜照见人性的永恒命题。 读史明智,这话半点不假。翻看陈霸先白手起家的传奇,再看陈后主醉生梦死的结局,你会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绝非虚言。陈武帝从寒微将领到开国君主,始终保持着"富贵不能淫"的清醒;而他的子孙在锦绣堆里渐渐忘了祖训,最终落得"玉树后庭花"的唏嘘结局。这种历史轮回的警示,比任何说教都更令人警醒。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陈书》教会我们最珍贵的一课是"持盈守成"的智慧。陈文帝在位时"每旦视朝,日昃忘倦",明明坐拥江南富庶之地,却始终如履薄冰。这种居安思危的执政态度,放在今日职场中依然适用。我常想,若是现代企业家能有古人万分之一的忧患意识,许多商业败局本可避免。 书中那些看似枯燥的列传,实则暗藏处世玄机。读到周文育"性谦退,未尝以功自伐"的记载时,突然明白为何古人将"谦德"视为立身之本。在功劳面前保持克制,在权势面前懂得退让,这种品格在当下浮躁的社会更显珍贵。我时常告诫团队新人:看看南朝那些恃才傲物的谋士,有几个能得善终? 《陈书》最打动我的,是其对"因果"的冷静记录。侯景之乱时背主求荣者,终食恶果;坚守臣节如徐陵者,虽历尽坎坷却名垂青史。这种历史的公正审判,让人不得不信"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每当我在商业决策面临道德困境时,总会想起书中这些活生生的案例。 作为现代读者,我们或许不必完全效仿古人的处事方式,但其中蕴含的生存智慧却历久弥新。在重读陈宣帝"勤政恤民"的记载时,突然悟到:真正的领导力从来不是权术算计,而是"视民如伤"的仁心。这种穿越时空的启示,正是史书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