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读通鉴论
读通鉴论
王夫之

读通鉴论

王夫之  

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阅读《资治通鉴》及历史的议论。书成于王夫之晚年,盖读史有感,随事触发,初无意于为文,故每篇皆不立题目;而于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制作轻重之原,均有论列。全书30卷,包括秦1卷,西汉4卷,东汉4卷,三国1卷,晋4卷,宋、齐、梁、陈、隋各1卷,唐8卷,五代3卷,另附《叙论》四篇为“卷末”,约六十余万字。《读通鉴论》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别;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王夫之从69岁开始执笔,“贫无书籍纸笔,多假之故人门生,书成因以授之”,直到康熙三十年(1691年)逝世前完成,用意在于“推本得失之原”,“立一成之型”。在四库全书中为史部史评类。目前中华书局所刊印的《读通鉴论》采用曾国藩金陵刻本为底本。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15459
在《读通鉴论》几十卷里,王夫之把司马光的编年史拆开重组。别人看到的是历史规律和帝王权术,我却盯着那些不被记录的小人物。这本书前半部分讲五代十国,后半部分讲秦汉。每个朝代都有兴衰,但底层百姓的苦难从未改变。王夫之写这些不是为了批评统治者,而是为了揭示一个事实:历史循环中,普通人永远是代价。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9750
翻开王夫之的《读通鉴论》,越读越觉得他对历史的见解实在深刻。这本书把历代兴衰的道理讲得很清楚。特别是关于制度变革的部分,他说得特别在理。 我注意到书中对宋朝的讨论很多。宋朝的制度改革确实值得思考。比如王安石变法,王夫之的分析就很有道理。他指出了变法中的问题,也看到了其中的好处。这种看问题的方式很实在。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想到现在的情况。历史确实会重复,很多道理是相通的。书中对权力制衡的讨论,对今天也很有启发。王夫之写这些内容不是为了好看,而是真的想让人明白治乱兴衰的原因。 这本书最好的地方在于,它不是空谈大道理。每个观点都有具体的历史事件作为依据。这样读起来就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记住。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37482
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把历史说得太简单了。他把复杂的历史事件都归结为几个道德原则。这种做法很危险。历史不是非黑即白的。他总说君子和小人如何如何,好像历史就是好人坏人的斗争。事实根本不是这样。 他用理学那套东西解释历史。动不动就说天理人心。可是历史发展有很多偶然因素。不是用几个道德概念就能说清的。他把历史人物分成两类。一类是符合他标准的圣人,一类是背离他标准的小人。这种分类太粗暴。真实的历史人物都有多面性。 他看问题总是自上而下。只关心帝王将相,忽视普通百姓。他的历史观是精英主义的。他认为只要上层人物做好,天下就太平了。这种想法很幼稚。历史变革往往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对变革的态度很矛盾。一方面说要顺势而为,另一方面又反对任何实质性改变。这种保守立场让他对很多历史事件的评价都不客观。他把维持现状说成是天理,把改革说成是违背天道。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他过分强调个人品德的作用。认为治国平天下主要靠道德修养。这完全忽视了制度的重要性。历史证明,好的制度比个人的道德更重要。他把政治问题都道德化,这种思维方式很成问题。 他对法家的批评很片面。只看到严刑峻法的弊端,看不到法治的积极作用。这种偏见影响了他对许多历史人物的评价。他把复杂的政治斗争简化为道德较量,这不符合历史事实。 最严重的问题是,他的历史观是循环论的。认为历史就是不断重复相似的道德故事。这种观点否定了历史的进步性。实际上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性,不能简单地用过去的道德标准来衡量。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74615
说来有些讽刺,直到三十多岁我才第一次完整读完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本以为这部历史评论著作会带来全新的视角,但读完后却感到困惑和失望。 首先,书中的观点常常显得片面。王夫之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过于主观。他喜欢的人物就被捧上天,不喜欢的人物就被贬得一文不值。这种非黑即白的评判标准让人难以接受。历史人物都是复杂的,简单地用好坏来区分实在不够严谨。 其次,很多论断缺乏事实依据。王夫之经常用"必然"、"肯定"这样的词,但很少给出具体的证据。读着读着就会产生疑问:这些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为什么其他可能性都被排除了?这种武断的态度让人难以信服。 更让人不解的是,王夫之对儒家思想的执着。他似乎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为是否合乎儒家道德。历史发展哪有这么简单?用单一的标准来评判复杂的历史进程,这种做法本身就值得商榷。 书中最令人不适的是那种居高临下的语气。王夫之好像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点江山,对古人评头论足。这种态度让人反感。谁又能保证几百年后的人不会用同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呢? 最奇怪的是他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比如对王安石的变法,王夫之几乎全盘否定。但事实证明,变法中的很多措施确实解决了当时的问题。这种固执己见的批评显得很不公平。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困惑。为什么这样一部充满偏见的著作会被奉为经典?也许是我们太习惯接受权威的观点,而忘记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历史研究应该保持客观中立,而不是带着预设的立场去评判。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16811
这是一个智识喷薄的时代!翻开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扑面而来的不仅是千年历史的烟尘,更是一位思想巨匠吞吐古今的磅礴气概。这位明末清初的大学者,以如椽大笔将司马光的编年体巨著点化为一部闪耀着批判锋芒的政治哲学史诗。 每当读到王夫之对秦汉制度的剖析,总让人拍案叫绝。他把秦始皇的郡县制比作"天下一盘棋",认为这是打破封建割据的创举,却又犀利指出"独夫之心"如何让良制变味。这种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洞察力,在论及汉武帝盐铁专营时更显精妙——既肯定其充实国库的实效,又痛陈与民争利之弊。我们仿佛看见一位戴着方巾的老儒,在油灯下时而击节赞叹,时而扼腕长叹。 最令人心折的是他对历史人物的臧否。论诸葛亮,不落俗套地指出其"谨慎有余而开拓不足";评唐太宗,既颂扬"贞观之治"的开明,又毫不留情地揭露玄武门之变的血腥。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史笔,让历史人物从纸面上活生生地站起来。特别是他对王安石变法的剖析,既看到"青苗法"的良苦用心,又指出"拗相公"刚愎自用的致命伤,这种辩证眼光至今仍发人深省。 书中流淌着炽热的家国情怀。当论述东晋偏安时,那种"卧薪尝胆"的悲愤几乎要灼穿纸背;分析五代十国的乱局时,对"礼崩乐坏"的痛心疾首跃然纸上。但最动人的,是他将历史教训转化为治国箴言的智慧。比如从唐朝藩镇割据引申出"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思想,从宋朝积贫积弱总结出"藏富于民"的经济主张,这些思考穿越三百年时空,至今仍在叩击我们的心弦。 掩卷沉思,这部写于明亡之际的史论杰作,何尝不是一部泣血而成的治国宝典?王夫之把毕生学识和满腔热忱都熔铸在这三十卷中,那些力透纸背的议论,既是给逝去王朝的挽歌,更是给未来中国的谏章。当我们在书页间与这位"衡阳先生"神交,不仅能感受到他"为天地立心"的胸襟,更能领略到中国传统史学的巅峰气象——既有考据的严谨,又有思辨的深度,更饱含知识分子的担当。这样的著作,这样的思想者,怎能不令每个中国读者为之自豪?
2025年07月07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