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琴赋
琴赋
嵇康

琴赋

嵇康  

古代艺术美学著作。三国魏晋嵇康撰。其美学观点认为,音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强调音乐具有永恒魅力,无盛无衰,令人不厌不倦。高度赞扬音乐的感人力量:“纷淋浪以流离”;“奂淫衍而优渥”;“粲奕奕而高逝”;“驰岌岌以相属”;“沛腾遌而竞趣”;“翕韡晔而繁缛”。从重雅轻俗的美学思想出发,要求琴家保持“旷远”、“渊静”、“放达”的审美心胸,并阐述其声无哀乐的观点。认为音乐的各种现象变化,都由乐器的物质结构所形成,即由于“器和”、“张急”、“间辽”和“弦长”所产生的“响逸”、“声清”、“音痺”、“徽鸣”等现象,而乐器本身则总是保持其“洁净”、“端理”、“和平”的原貌。又从“怀戚者”、“康乐者”、“和平者”说明各种主观情感不同的人对于音乐的感受不同,而音乐本身仍只以“中和”来统物感人。其美学观点,反映了艺术走向自觉的时代,人们对于审美价值自身的高度评价,也是对于寓教于美的艺术文学观点的一种批判与背离。有戴明扬《嵇康集校注》,所据明黄省曾嘉靖乙酉年(1525年)仿宋刻本;鲁迅手校《嵇康集》影印本;《文选》李善注本;《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年版;《中国古代乐论选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收录。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65190
翻开《琴赋》的那一刻,指尖仿佛触到了千年前的丝弦。嵇康写这篇赋时大约没想到,他随手拨弄的几段文字,会在后世读书人的心里激起这样长久的回响。我们总说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可究竟要传承什么?是那些泛黄的纸张,还是藏在字句间跳动不息的生命力? 昨夜听友人家孩子练琴,机械地重复着考级曲目,突然想起小时候在乡下见过的老琴师。那老先生指甲缝里总沾着松香,琴桌漆面磨得发亮,他调弦时闭着眼哼《梅花三弄》的模样,比现在音乐厅里正襟危坐的演奏更令人心颤。琴谱上那些虫蛀的小洞,倒像是岁月特意留下的音符。《琴赋》里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这"德"字如今还有几人能懂?我们博物馆里供着的传世名琴,会不会在玻璃柜里怀念曾经温暖的膝头? 朋友上个月花二十万给孩子买了张明代蕉叶琴,却抱怨孩子宁可打游戏也不愿练。这让我想起嵇康笔下"非夫旷远者不能与之嬉游"的句子。古人抚琴要沐浴更衣,现代人连听完一首完整曲子的耐心都没有。那些拍卖会上天价的古琴,说到底不过是块木头,真正的珍宝是能让心灵震颤的弦外之音。就像外公留下的那床普通木琴,漆面剥落得厉害,可每次拂过泛音的刹那,总让人觉得触碰到了比木材更永恒的东西。 午后在旧书店翻到民国琴谱,扉页上有铅笔写的"乙亥年梅雨受潮"。突然意识到,我们焦虑的"传统断绝",或许不在于年轻人不学古琴,而在于失去那份"宜高张清耳"的心境。上周在公园见老者用矿泉水瓶当琴垫教孩童基本指法,孩子们笑得东倒西歪,却比专业琴房里那些苦着脸练《广陵散》的更像在传承什么。嵇康说"可以导养神气",这"导养"二字,现在倒成了最奢侈的事。 雨夜重读"愔愔琴德,不可测兮"这句,忽然明白父亲生前总爱在阳台上胡乱拨弄那张走调的破琴。他压根不懂什么吟猱绰注,但那些跑调的散音里,藏着比专业演奏更动人的东西。物质传承就像琴身的漆,总会剥落;而精神传承是琴弦的震颤,即便沉默千年,只要遇到懂得的指尖,依然能响起穿越时空的回声。我们这一代人,可能成不了嵇康那样的琴道大家,但至少该让后人知道:曾经有人,在钢筋森林里,依然听得见三千年前的凤鸣。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4938
嵇康说:"琴能感荡心志,发泄幽情。"每每读到《琴赋》,总觉古人抚琴时的风骨犹在眼前。如今都市喧嚣,却难得听到琴声了。我虽不懂音律,却偏爱在夜深人静时,打开收藏的古琴曲,任那悠远的弦音洗涤心灵。 "士无故不撤琴瑟",琴在古代文人生活中何其重要。嵇康在《琴赋》中写道:"齐万物兮超自得,委性命兮任去留。"这般境界,今人怕是难以企及。记得第一次听《广陵散》,那激昂慷慨的旋律,竟让我想起嵇康临刑前索琴而弹的传说。琴音里藏着生死,含着气节,现代人听来,怕是只能听个热闹。 开始收集各种古琴曲谱,虽然看不懂那些"勾剔抹挑"的指法,但看着那些工整的减字谱,也能想象古人抚琴时的风雅。最爱《流水》,其声淙淙,如见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有时也会买些琴谱字帖临摹,虽然写得歪歪扭扭,但那一笔一划间,仿佛能触摸到千年前文人的心绪。 今日整理书房,翻出那本泛黄的《琴学入门》。阳光透过纱窗,落在书页上,那些古老的指法图示竟显得格外生动。想起去年在博物馆见到的唐代古琴"九霄环佩",琴身漆面龟裂,却依旧能弹出清越之音。琴的生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长久。 琴名多有诗意:焦尾、绿绮、春雷、松风。每张琴都藏着故事,每根弦都诉说着情怀。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这样的慢艺术,让心灵得到片刻的栖息。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95728
古之琴者以琴养心,以心应道,琴之为器,非徒为娱耳悦目之具,实乃修身理性之资。今之琴者以琴炫技,以技博名,指下虽能翻飞七十二滚拂,胸中却无半点清雅之气,是谓买椟还珠,徒具形骸而已。昔伯牙鼓琴,子期听之,高山流水,千古知音。今人弹琴,听众拍照,发朋友圈,点赞数即为评判标准,岂不悲乎?稽康作《琴赋》,言"众器之中,琴德最优",此语至今读来,犹觉其味隽永。 读《琴赋》至"性洁静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处,未尝不掩卷长叹。今之习琴者,多求速成,三月能弹《流水》,半年可奏《广陵》,指法未稳,已思参赛,心浮气躁若此,焉能领会琴中三昧?琴道之衰,实始于人心之变。古人云"十年磨一剑",今人则"十日造一琴",桐材未干,漆色犹新,已标价万元求售。此辈非不知古法,实不愿循古法耳。 《琴赋》论制琴之道,言"斫孙枝,准量所任",此中深意,今人已多不解。制琴如育人,须因材施教,今之琴厂批量生产,千琴一面,何来个性?更可笑者,有人以科技木仿老桐音,此与以电子琴冒充古琴何异?琴之为物,贵在得天地自然之气,今人偏要以人工强夺天工,此乃南辕北辙之举。 尤为痛心者,今人习琴多不读书。《琴赋》云"愔愔琴德,不可测兮",此"德"字,非指技巧,实关修养。今有琴人,指法精妙而言语粗鄙,曲调高雅而行为乖张,如此琴艺,不过市井杂耍而已。昔欧阳修得琴一张,喜曰"吾家有六一",今人购琴,先问"是何名家所斫",再询"可增值否",铜臭之气,污了丝桐。 琴道之真谛,在《琴赋》中已阐发殆尽,惟愿今之琴人,勿徒慕琴形,而能求琴神。指下功夫固不可废,胸中丘壑更为要紧。若只以琴为进阶之梯、沽名之器,则与倡优何异?每见有人以古琴为背景自拍,而不知《幽兰》为何曲,未尝不为其感到羞愧。琴之衰微,非琴之罪,实人之过也。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87878
古时候的人弹琴是为了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宁静。现在的人弹琴是为了炫耀才艺,博取掌声。古时候的名师弹琴时讲究心境,如伯牙绝弦,只为知音而奏。现在的人弹琴时想着名利,把琴艺当作攀附权贵的工具。 古人弹琴讲究琴德,认为琴音可以正人心。现在的人只在乎技巧,把琴当作表演的道具。古琴的音色本该清幽淡远,现在却被各种电子设备放大失真。琴曲的本意是抒发情怀,现在却变成了比赛得奖的手段。 我看《琴赋》里说琴有九德,讲的是琴的品格。但现在的琴早就失去了这些品格。琴材要千年良木,现在都用速生木材。琴弦要蚕丝精制,现在都用金属弦。古人弹琴前要沐浴更衣,现在的人边弹琴边玩手机。 《琴赋》里还说到琴音可以感化人心。但现在的人听琴只是为了放松,根本不在乎琴音的内涵。古人听琴能听出治国之道,现在的人连基本的音律都分不清。琴道衰微至此,实在让人困惑。 古琴的指法讲究中正平和,现在的人一味追求难度。琴曲的意境讲究深远含蓄,现在的人只喜欢热闹的曲子。古人弹琴是为自己修身,现在的人弹琴是为别人表演。《琴赋》中的道理,现在还有几个人能懂?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8362
嵇康在洛阳的竹林里拨动琴弦时,大概不知道这些声音会传到一千七百年后。这篇写在魏晋动荡时期的音乐论文,用两千多字把弹琴这件事拆解成木材选择、指法要领、音律原理。他把梧桐树比作"含天地之醇和",说制琴要选"阳坡之孤生",可现代人很难理解为什么非要找悬崖上的树。 文中那些关于"泛音如清泉"的描写很美,但读着读着就会产生疑问。他说弹琴能"通神明之德",可今天谁还相信弹琴能惊动鬼神?他写的"疾而不速,留而不滞"这种指法要求,实际弹奏时根本把握不住分寸。更让人困惑的是,全篇都在强调琴能陶冶性情,可他自己最后却死在刑场上。 现在古琴被列入非遗,可博物馆里的唐琴多数已经哑了。音乐学院教《广陵散》用五线谱,和嵇康当初弹的版本可能完全不是一回事。最奇怪的是,人人都说《琴赋》是音乐经典,但真正读完全文的人,往往更糊涂了——我们到底该不该相信那些古老的弹琴规矩?
2025年07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