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甘泉赋
甘泉赋
扬雄

甘泉赋

扬雄  

汉赋。西汉扬雄作。是汉代宫殿赋的代表作之一。《汉书·扬雄传》说:“孝成帝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上方郊祠甘泉泰畴、汾阴后土,以求继嗣,召雄待诏承明之庭。正月,从上《甘泉》,还奏《甘泉赋》以风。”又说:“甘泉本因秦离宫,既奢泰,而武帝复增通天、高光、迎风。宫外近则洪厓、旁皇、储胥、弩阹,远则石关、封峦、枝鹊、露寒、棠梨、师得,游观屈奇瑰玮,非木摩而不雕,墙涂而不画,周宣所考,般庚所迁,夏卑宫室,唐虞棌椽三等之制也。且为其已久矣,非成帝所造,欲谏则非时,欲默则不能已,故遂推而隆之,乃上比于帝室紫宫,若曰此非人力之所能为,党鬼神可也。又是时赵昭仪方大幸,每上甘泉,常法从,在属车间豹尾中。故雄聊盛言车骑之众,参丽之驾,非所以感动天地,逆厘三神。又言‘屏玉女,却虙妃’,以微戒齐肃之事。赋成奏之,天子异焉。”明代张溥曾评此赋说:“自比讽谏,相如不死。”(《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此赋是扬雄随汉成帝郊祀甘泉宫归还后所作。赋中把天子郊祀的盛况铺张得恍若遨游仙境,并颂扬刘氏王朝地久天长。同时,赋中又贯串着讽谏之意。作者以天帝居住的“紫宫”比拟甘泉宫的规模气概,意在讽示帝王的过分奢丽;又从现实中的甘泉宫追溯到历史上夏桀的“琁室”和商纣的“倾宫”,讽示成帝当以亡国之君为戒,讽谕之意更为明显。在艺术上,此赋铺陈夸张,想象丰富,气魄宏伟,文辞流丽,但属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赋》,缺乏自己的特色。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15840
在最迷茫的时节重读《甘泉赋》,愈发确信文字原是天地灵气的凝结。扬雄以铺张扬厉的笔法构筑甘泉宫的壮丽,而我在钢筋森林的写字楼里,透过两千年的文字触摸到了汉家天子的威仪。这般宏大的赋体,今人早已写不出了,不是才力不逮,而是失去了那份对天地万物的虔敬。我读着那些繁复的藻饰,既惊叹于古人遣词造句的功力,又暗自思忖:若让当代人写这样的文字,恐怕连三行都撑不下去就会打开手机刷短视频。赋中"翠华摇摇"的旌旗,"金支秀华"的乐器,如今只剩考古报告里的残片,可文字却让它们永远鲜活。每次读罢掩卷,都像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祭祀,这或许就是古典文学最珍贵的魔力——让我们在浮躁的年代,依然能保持对美的战栗。
2025年06月28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2894
甘泉一赋,读来令人心潮澎湃。这篇赋文看似在写甘泉之美,实则处处暗含人生至理。泉水奔涌不息,象征着生命的活力;清澈见底,又如同君子的品格。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不正是古人智慧的体现吗? 我们常说人生如逆水行舟,但甘泉告诉我们,即便是最清澈的水流,也要经历岩石的磨砺。赋中那些看似简单的描写,其实都在诉说着一个道理:保持本真,才能源远流长。这让我想到,我们追求成功的过程,不也应当如此吗? 每每读到"甘泉出山"的段落,总有种莫名的感动。这股泉水从山间流出,不畏艰险,最终汇入大海。这不正是我们每个人都该学习的精神吗?坚持初心,方得始终。赋中那些重复的句式,现在看来竟像是一种坚定的宣言。 说到底,《甘泉赋》教会我们的,是用清澈之心面对世界的浑浊。这种精神力量,远比华丽的辞藻更动人。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55320
有人说:"现代人追求太多,享受太少。古人简单,但懂得快乐。"我开始在忙碌中寻找纯粹。我很赞同如今高效的生活方式,但有些事情,值得慢下来,比如读《甘泉赋》。 "诗词歌赋琴棋画",赋是一种文字的美感,值得细品。班固写《甘泉赋》,描写甘泉宫的壮丽,记录汉武帝的威仪,展现汉朝的兴盛。赋中描绘宫殿的宏伟,祭祀的庄严,车驾的华丽,都充满细节。读赋也有方法,比如先看注释,再读原文,最后体会意境。虽然没有专业学者的研究深度,静心品读总归是对它的尊重。 开始收集不同版本的《甘泉赋》给朋友看,中华书局版,上海古籍版,人民文学版。虽然他只喜欢白话翻译,一直觉得文言文太难。今天下班后,泡茶读赋,随便翻了几页。读到"于是乘舆乃登夫凤皇兮而翳华芝",眼前浮现出天子出行的场面。老师说这是描写汉武帝仪仗的名句,确实气势非凡。 文字优美,画面生动,难怪文中那么多经典句子:翠华摇摇、金枝玉叶、千乘雷动、万骑龙趋。感觉又发现了一个文学宝库。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43599
读完《甘泉赋》总有种说不出的困惑,扬雄把甘泉宫写得那么华丽神圣,可现实中汉武帝建这宫殿不就是为满足私欲吗?那些"金铺玉户""重轩镂槛"的描写越美,越让人怀疑文人的笔到底该为谁而写。我们总说文学要反映现实,可当文人面对权力时,怎么就突然变得这么会粉饰太平了? 最让我想不通的是,明明都知道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为什么还能把这种工程写得如此理直气壮?那些华丽的辞藻堆砌起来,就像给暴政镀了层金。说真的,读着读着就会产生一种荒谬感——当百姓在服徭役的时候,文人却在琢磨怎么用最漂亮的字眼来歌颂他们的苦难。 有时候觉得,古代文人的困境至今都没变。要么说违心话,要么就沉默。但最可悲的是,他们往往还为自己的文字技巧感到骄傲。读这样的赋,与其说是欣赏文学,不如说是看一场精心编排的文字表演。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59397
读扬雄的《甘泉赋》,总让我想起道德经中"大音希声"的意境。这座帝王祭祀的宫殿在他笔下,既具象得仿佛能触摸到鎏金檐角,又虚幻得如同太虚境中的蜃楼。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恰似易经中离卦的明丽与坎卦的深邃相互交融。 赋中描绘的甘泉宫绝非简单的土木建筑,而是承载着汉家天命的能量场域。那些"金人仡仡"的铜像,"翠气宛转"的云霞,都在进行着微妙的能量交换。就像天道运行中,阳气上升必然伴随阴气沉降,宫殿的巍峨壮丽背后,是无数工匠心血的熵减过程。他们把混沌的矿石冶炼成规整的铜柱,将散乱的木材构筑成严谨的梁枋——这种人造的秩序之美,本质上是对抗自然熵增的壮举。 我特别着迷于赋中时空交错的叙事手法。当扬雄写"乘云霓之旖旎兮,望昆仑之巍峨",突然将现实建筑与神话地理并置,这暗合了易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观照方式。这种跳跃不是逻辑断裂,而是打开了更高维度的认知空间。就像量子物理中的叠加态,甘泉宫既是具体的祭祀场所,又是连接天人的精神通道。 最耐人寻味的是赋末的讽谏意味。那些璀璨的"琳珉青荧",终究会"消乎如不可执"。这种清醒的认知,与老子"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智慧遥相呼应。但扬雄的高明在于,他并不否定人间繁华,而是像周易既讲"亢龙有悔"又讲"见龙在田"那样,在赞美与警醒间保持精妙的平衡。这种辩证思维,让赋体文学超越了歌功颂德的浅层功能,成为探究宇宙本质的哲学文本。 每次重读《甘泉赋》,都能发现新的思想褶皱。就像剥开一颗多层的水晶,既有汉赋特有的辞藻光华,又包裹着道家哲学的玄妙内核。这种复合型文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制不割"。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